【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南发展成就巡礼·脱贫攻坚篇】

湘西州:因地制宜促脱贫

2019-08-16 07:59: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莫成 张军] [编辑:夏博]
字体:【

走出“湘西特色”扶贫攻坚路

——湘西州因地制宜促脱贫纪实

湖南日报见·华声在线习记者 莫成 通讯员 张军

8月10日,艳阳高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游人如梭。百货商店、邮局、农家乐,生意兴旺。蓝天白云下,一排排红墙黛瓦的特色民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交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提出扶贫攻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湘西州牢记嘱托,不喊大口号,也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而是紧密结合本地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湘西特色”的扶贫攻坚之路。

借势发展,突破先天不足

8月初,记者来到花垣县花垣镇道二村,只见1000多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犹如一张绿地毯覆盖大地,一颗颗诱人的猕猴桃喻示着丰收的希望。基地里,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志刚正在冒雨给农户讲解猕猴桃病虫害防治要点。“这些猕猴桃关乎900多人的增收致富。现在猕猴桃快要成熟了,一点都马虎不得!”石志刚再三叮嘱。

该基地是十八洞村以“飞地”模式建立的。2014年,十八洞村立足本地土壤、气候适合发展农业优势,与企业合股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并克服本村缺少土地的劣势,在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流转土地1197亩建设猕猴桃基地。2018年,猕猴桃销售收入达782万元,为村民发放分红88.5万元。

十八洞村缺少土地,隔壁的石栏镇则是土地肥沃、地广人稀。2014年,该镇引入企业成立茶叶种植合作社,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成功打造10个村集体经济。5年来,共流转土地7000多亩发展茶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份分红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000多人脱贫致富。

有钱出钱、有地出地、有人出人,湘西州把脱贫攻坚事业通盘考虑,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了“各自为战”的无益损耗,同时突破先天不足,实现借势发展。

文旅融合,用足资源优势

暑期是旅游高峰时节,古丈县墨戎镇龙鼻嘴村也迎来旅游旺季,村民们都在忙着接待游客。“齐天坡脚有一寨,龙鼻河绕如玉带。青山绿水结奇缘,坐在家里金自来。”这首当地民谣所描绘的美好场景,如今已成为现实。

龙鼻嘴村依山傍水,苗韵古香,风景秀丽。长期以来,这里的资源未得到有效挖掘,村民们坐拥宝山却生活贫困。近年来,该村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便捷的交通进行旅游开发,一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变革,在深山苗寨悄悄展开。

该村发动村民以资金、特色民居、土地入股,成立旅游公司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2018年墨戎苗寨共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创收1.5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680个,墨戎苗寨还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湘西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自然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红色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且有特色。近年来,湘西州用足资源优势,坚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最大门路和富民强州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初步探索出景区带村、能人带户、跨村联合、产业融合、“公司+农户”等旅游扶贫好路子。2018年,全州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5138.72万人次、440.9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多万人,带动全州9.4万人脱贫。

扶贫车间,服务特殊群体

8月13日,龙山县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长长的货架上摆满琳琅满目的手工织品,10余位农村留守妇女正在紧张地穿针引线,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当前,该公司共建有20个扶贫车间,吸收员工1221人,其中残疾人2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25人。

“有些人行动不便,就让他在家做,我们上门取货,或者他自己在网上卖。”公司董事长谭艳林告诉记者,为了让这些弱势群体方便照顾家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公司还定期下乡开展手工技能和电商培训,让残疾人和贫困户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居家就业,实现家门口增产创收。

这样的扶贫车间,湘西州还有90多家。湘西州针对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通过开办扶贫车间、电商培训等方式,实现了“订单式”扶贫,既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

自2016年10月与济南市建立扶贫协作关系以来,湘西州积极向济南市学习“扶贫车间”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通过技能培训带动扶贫的成功之路。截至目前,湘西州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9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17291人,帮助其中16856人实现就近就业;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2000余人次,带动1675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南发展成就巡礼·脱贫攻坚篇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