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幸福之歌”
——张家界市集中力量决胜脱贫攻坚战纪实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宁奎
8月13日傍晚,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罗潭村,映着夕阳的余晖。在村里禾田居山谷上班的村民刘成溪告诉记者,今年夏天,家里有三大喜事:儿子考上好的大学了;家里小卖部开张了;自己加工资了。
在一件件喜事的激励下,3年前还是贫困户的刘成溪生活质量持续上升。喜欢唱歌的他,还购买了一套音响,每个晚上必唱两首。
唱响“幸福之歌”的,不仅仅是刘成溪。截至去年年底,张家界市已有2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摘掉了帽子,3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今年年底,预计还将脱贫24830人,38个贫困村出列。
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之梦在这片土地正逐步变为现实。
集聚全市之力,攻克最后“堡垒”
今年4月,省政府发布批复意见,同意永定区、慈利县脱贫摘帽。至此,加上两年前在全省率先整区脱贫的武陵源区,张家界4个贫困区县已脱贫3个,桑植县成为最后一个“堡垒”。
脱贫攻坚本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的桑植县的脱贫,则是硬仗中的硬仗。在锁定今年年底“桑植县如期摘帽”这一目标后,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
早在年初,张家界就已全面部署,举全市之力支持桑植决胜这场攻坚战——
市财政拿出4000万元,用于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就业扶贫等到户扶贫政策的落实;市级农业产业化40%的项目资金,投向茶叶、棕叶、烤烟、蔬菜等产业,建立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增派10个市直单位参与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引导和组织53家企业和商会参与;安排桑植县的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达2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20个……
与此同时,张家界36名市级领导分别与桑植县23个乡镇、38个深度贫困村实行“联乡包村”,找准重点、难点,各个击破。目前,已解决问题1300多个。
“建房有易地扶贫搬迁补贴,老两口享受医疗救助,两孙女享受教育资助。”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村陈功卜告诉记者,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全家有望跟着全县一起脱贫。
7月中旬,桑植县也出台“十八条措施”,从帮扶任务、帮扶力度、驻村纪律、督查问责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来自国家、省、市、县的所有驻村队员重整行装再出发,坚持每月20天吃住在村,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贫困群众找出路、想办法、解难题,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依靠产业支撑,巩固攻坚“硕果”
“再也不担心住不起院了,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最近,慈利县金岩乡三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松玉因病住院,结算费用时,总费用6.3万元,自己只付了不到6000元。
病,是众多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2016年,张家界就率先在全省开发、运行“一站式”结算平台,全面对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困难人群。上半年,全市16983人次享受“一站式”结算政策,总住院费用12974万元,报销医疗费用10996万元,报销率达86.47%。
与此同时,张家界整合各方面资金,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兜底保障等方面的扶贫力度,确保贫困群众无后顾之忧。
贫困人口脱贫,既要看“两不愁、三保障”有没有达到,还要看收入达不达标。这,必须保障贫困群众有稳定的收入。
解决这个难题,就得靠产业来支撑。
走进永定区罗塔坪乡,千亩莓茶郁郁葱葱。在长寿村,村民田光芝正带着10多位村民采摘莓茶,茶园一片忙碌。曾是贫困户的田光芝,在村支两委和帮扶干部的支持下,开荒50余亩地发展莓茶。如今,她不仅致了富,还成立合作社带动了周边10余户贫困户脱贫。
在政策、资金的扶持下,张家界市已有4万多农民靠种植、加工莓茶脱贫致富,每人年增收3000至5000元。同时,也诞生了“桑植白茶”“硒有慈利”等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大批群众走上脱贫之路。
到今年上半年,张家界在301个村(居)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全覆盖。
凸显旅游优势,强化致富“引擎”
行走在武陵源区协合乡杨家坪村道,清清河水蜿蜒,朵朵荷花相映,当地土家姑娘的欢歌笑语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一个个土家新寨静候着山外游客的到来。人们不由得惊叹,旅游扶贫让曾经的贫困村完成了“蜕变”,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引擎”。
以旅游立市的张家界发挥旅游产业优势,以“旅游+文化”促进文旅共进,“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以“旅游+城镇”促进产城融合,以“旅游+服务业”促进三产优化,以业态的多样化促进产业链条全域化,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永定区双坪村近百村民到天门山景区、天门狐仙剧场就业,并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武陵源龙尾巴村重点打造民宿产业,去年吸引8万人次国内外游客到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慈利县南山坪村叫响“南山桃源”乡村旅游品牌,可赏花、摘果、玩户外,人气爆棚;桑植县新阳村紧靠洪家关旅游区,依托红色旅游,引进资本,办起了禾佳生态农业产业园……
如今,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张家界脱贫攻坚事业的“大戏”之一。目前,张家界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10万余人,旅游扶贫在脱贫中的贡献率达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