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大地印记丨湘钢:崛起于毛主席家乡的现代化钢城

2019-08-10 08:30: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娴 邓华丽 莫凡] [编辑:刘畅畅]
字体:【

61年前,工程技术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钢铁工人从鞍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莲城湘潭,汇聚湘江之滨,立志在毛主席的家乡建设一座雄伟钢城;61年不懈奋斗,61年烈火淬炼,曾经的稻田与荒地上,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企业巍然崛起,“湘钢造”闻名于世,频频亮相海内外“超级工程”——

湘钢:崛起于毛主席家乡的现代化钢城

8月1日,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俯瞰。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傅聪 摄

图①湘钢五米宽厚板生产线。

图②“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创业时期的湘钢人。(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通讯员 邓华丽 实习生 莫凡

8月5日,湘钢顺祥码头,一块块光滑平整的钢板在烈日下反射出耀眼光芒。这批正在装船的水电用钢板,即将发往巴基斯坦SK水电站建设工地。

湘江南来,到湘潭河口镇拐了一个180度的弯,留下一片三面环水的平坦开阔之地。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湘潭进入国家布局。湘江边的这块土地,开始在我国钢铁产业版图上发光发亮。

61年不懈奋斗,61年烈火淬炼,曾经的稻田与荒地上,崛起一座大型现代化钢城,湘钢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企业,承载着中国制造的骄傲,挺起了湖湘工业的脊梁。

1 简陋厂房里捻制出第一根钢丝绳

“快点建”“倒着建”,钢绳车间提前4个月试生产,1年多时间湘钢产品便供销全国,满足国家建设迫切需要

清晨,85岁的梁广栋与老伴刘国娴,像往常一样来到湘潭市岳塘区百亩湖公园散步。晨曦下的树木、道路、楼房,如此熟悉,却又因这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有些陌生。

梁广栋和老伴,见证了这片土地最初的荒芜与寂寞。

61年前,他们与其他怀揣强国梦想的工程技术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钢铁工人一道,从鞍钢、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莲城湘潭,汇聚湘江之滨,立志在毛主席的家乡建设一座雄伟钢城。

毛主席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1957年,冶金工业部确定钢铁工业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布局。“三大”,指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基地;“五中”则是5个有发展前途,可以建设成50万吨-100万吨钢规模的中型钢厂,其中包括湘钢。

湘潭市郊雷公塘,因其临江、靠铁路、有电厂,地势平、土质硬、能承重,成为兴建钢厂的不二之选。

一开始,冶金工业部定厂名为“湖南钢铁厂”。1958年8月改名为湘潭钢铁公司。

“苦战三年,建好湖钢!”当时许多人都像梁广栋一样,“刚把行李搁下,便迫不及待地到现场找活儿干。”

湘钢的建设规模初定为60万吨钢,当时建一个这样规模的钢铁基地,约需3至5年时间。但,建设者们不信邪,工人们等不及。

“国家迫切需要钢铁产品,我们必须尽快建成投产!”使命在前,湘钢不仅要“快点建”,还史无前例地“倒着建”。

一家全流程的钢铁企业,包含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制等多道工序。“倒着建”,就是先建能够直接出产品的金属制品和线材厂,后建炼铁厂、炼钢厂。

梁广栋回忆,每天干到深夜12时,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接着干;周末和休息日都没有,过春节放上半天假。南方夏天热,晚上睡不着就到水塘里洗洗,上来再睡;雨水多,那就“抢晴天、战雨天,毛风细雨当好天”,“记得有一个木工师傅,吃着饭就睡着了,筷子掉地上都不知道。”

这是一幅今天难以想象的场面——

车间房顶还没有盖上,四面围墙还没有砌完,电焊火花还在闪闪发光,但车间的机器却一台台安装好了。

1958年7月1日,金属制品厂钢绳车间在一片稻田上动工建设。当年11月,提前4个月试生产,使用外来盘条作为原料拉出钢丝,捻制出第一根直径18.5毫米、长度500米的钢丝绳。

1959年,湘钢建成具备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线材轧制厂、一座焦炉以及动力、加工修理等附属生产工程。

边基建,边生产。1960年,3559吨盘条、5738吨钢丝绳、1.4万余吨冶金焦炭,从湘钢供销全国各地,助力国家建设。为此,冶金工业部发来贺电,勉励湘钢全体职工。

2 从第一炉钢水到具备年产12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

在改革淬火与市场洗礼中前行,中国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在崛起

湘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1961年,全国基本建设战线大幅收缩,湘钢停止大规模施工建设。

1966年刚批准恢复建设,又遭到文化大革命冲击。

冶金工业部从武钢调集数百名人员支援湘钢建设。

“中国十大杰出工人”艾爱国,1969年从湖南煤炭学校毕业进了湘钢。他跟着师傅建设炼钢1号平炉。建好平炉,为出钢做最后准备。

“炼钢是件神圣的事情,大家抢着干,哪天没通知你去干活,心里好忐忑。”艾爱国回忆。

平炉竣工前,大家在车间呆了7天7夜,“找个地方靠着睡一会儿就起来。”装料吊是否到位、炉温是否控制好、钢水罐是否匹配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

1970年7月1日,炼钢1号平炉竣工投产。

第一炉钢水倾泻而下,艾爱国和同事激动地将安全帽、毛巾甚至工作服抛向空中。“当时的省委书记华国锋也来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艾爱国眼眶湿润。

湘钢技术改造马不停蹄:淘汰平炉上转炉,以高速线材取代普通线材,铁、钢产量稳步提升。

上世纪90年代,湘钢的金属制品产量占全国1/8,线材产量占1/10。钢丝和钢丝绳被誉为“江南一枝花”,钢丝绳荣获国家银质奖;线材出口一度居于全国钢厂首位。

1997年底,湘钢的钢产量突破100万吨,“那时候湘钢产品很俏,没有计划拿不到货。”

2001年,铁、钢产量双超200万吨。

2007年,铁、钢产量跨上500万吨新台阶。

2017年,具备年产12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湘钢,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但企业越来越大,积淀的“包袱”也越来越重。

彭韵和许多湘钢子弟一样,在湘钢医院出生,在湘钢从幼儿园读到高中,“人生的前18年都与湘钢密不可分。”

这些与生活相关的印记,对湘钢人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对市场搏击的企业来说,却难言轻松。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大潮涌动。湘钢抓住机遇,大刀阔斧推进改革。

对外,湘钢牵手涟钢、衡钢,1997年组建华菱集团;对内,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2016年9月,湘钢水电分离移交工作全面完成,彻底卸下了建厂以来的沉重历史包袱,一身轻松闯市场。

3 一座大型现代化钢企巍然屹立

告别“傻大黑粗”,迎来“一键炼钢”,培育优质产能,频频亮相“超级工程”

酷暑,38摄氏度。

走进湘钢5米宽厚板转炉主控室内,冷气吹来,瞬间凉爽。

易太成按下控制台上的一个黑色按键,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各项指标、数值不断变化。

“现在进入‘全自动’模式,也可以说是‘一键炼钢’。”易太成是5米宽厚板转炉主控室副主任,工作7年,刚进厂时一身尘、一身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以前,每炼一炉钢水,转炉车间的工人就要到炉门口手动加料、测温、接拔吹氩管、扫灰。

现在,只需在系统上设置好参数,加料、氧枪、测温等都可自动运行,系统还具备自学习功能,自动计算出最佳比例,让每一炉钢水最优。

主控室旁的休息室,可以看书、休息,还有K歌房、按摩椅、台球桌、健身器材等。

“刚毕业时,大家都不愿来钢厂,谁能料到今天的钢厂变化这样大!”易太成感叹。

转变,从进军板材、培育优质产能开始。

2003年,湘钢未雨绸缪,开始思考“300万吨之后怎么走”。

“宽厚板应用范围广、发展空间大,当时全国的宽厚板供不应求,公司决策层抓住了市场机遇。”以前只做线棒材,湘钢“二次创业”,启动宽厚板项目建设。旷巍抽调到宽厚板项目筹备组。

“上新项目,投入巨大,顾虑不小,但湘钢的文化就是‘说了算,定了办’。”旷巍回忆道。

2005年9月,湘钢第一条3.8米宽厚板轧制线投产。

投产后,仅用半年,开发品种钢,打好“质量牌”,逐步进入细分领域,很快打开市场,在中船、中建钢构等一批标杆客户中成功“圈粉”。

2007年,再次投建一条3.8米宽厚板产线。

2010年,5米宽厚板产线竣工投产。

目前,湘钢的宽厚板年产能达500万吨,成为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基地,品牌影响力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桥梁钢参与国内外400多座重大桥梁建设,连续3年稳坐国内桥梁钢市场“头把交椅”;

全球特大型挖掘机中每两台就有一台采用湘钢板材制造,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评价“湘钢是板材供货商中最令人满意的钢厂”;

俄罗斯北极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港珠澳大桥、北京新机场等世界级大项目,都有“湘钢造”的身影……

在2018年全国钢企排行榜上,湘钢以排名24位的产能规模,创下第10位的利润水平。

“傻大黑粗”曾是钢厂的代名词,如今的湘钢“智能”与“颜值”并存。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3年投入30亿元治理大气污染,湘钢已变身为一座生态园林式工厂,市民可进厂观光旅游,体验工业文化。

2018年湘钢60周年厂庆时,梁广栋走进整洁美丽的厂区,“车间扶手上都摸不到灰。”现代化钢厂的变化让老人连连惊叹。

亲历者说

进军北极

讲述人: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项目经理 肖大恒

时间:8月1日

以前都不知道“亚马尔”在哪,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我最牵挂的地方之一。

2014年,全球最大的天然气液化和出口项目——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项目,面向全球采购装备与材料。得知该信息后,公司立即行动起来。

我们海工钢项目组备战半个多月,准备迎接亚马尔项目方的认证。

还记得那是7月28日,亚马尔首次认证来了。大家既紧张又期盼,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失败。

“厂区停车场的车,车头有的朝外有的朝内,毫无规则”“会议室没有安全通道示意图”“操作控制室内的安全标识贴在门后而不是门的正面”……前来认证的“老外”们一下指出了30多个问题,留下一句话,“整体评价给4分,这次不推荐。”

大家仿佛挨了一记“闷棍”。

好在亚马尔的大门并未向湘钢关闭。

我们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从体系文件、会议准备到现场安全、标牌标识、质量记录、资质证书等,举全公司之力,进行全方位整改。当时仅整改内容就打印了400多页,每个单位都明确了专人落实。

1个月后,第二次审核如期而至。复审会后,亚马尔的认证专家宣布:“这次审核与上次相比,变化很大、改善明显、非常满意。上次提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成,通过!”

所有人热烈鼓掌,海工钢组的成员忍不住热泪盈眶。

亚马尔半岛地处北极圈,极端的气候环境下,我们为亚马尔项目生产的压力容器钢,技术和质量要求非常高:钢板的低温冲击韧性要很好,在零下50摄氏度的极低温下使用、切割,都不能变形和裂缝;钢板生产必须一次符合质量要求,表面不允许有任何修磨等。

我们自我加压,将生产管控的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如,工艺设计,客户要求压力值是345兆帕,我们就将标准提高到355-360兆帕;冲击功值要求20焦耳,我们就提高到40-60焦耳。轧制时,一块钢板每2米长度范围内的不平度少于5毫米;发货前,堆垛加盖薄膜,细心保护。

2014年11月,湘钢在现场安全、产品工艺、销售服务等方面,满分通过亚马尔项目的认证审核,成为该项目的钢材合格供应商。

目前已供货的12万吨海洋工程用钢板中,没有一块被退回。

现在,我们在为亚马尔项目二期做准备,这批产品的高级别要求在目前全球海工用钢领域都少见,但我们很有信心。

链接

湖南钢铁产业发展纵览

1956年,中央提出改变工业布局、加强内地建设的方针。当时,毛主席接见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时说,湖南要自己办点钢铁,不能光靠中央调拨。

1958年,湘潭钢铁厂、涟源钢铁厂、衡阳钢铁厂、冷水江钢铁厂、长沙钢铁厂、株洲钢铁厂纷纷破土动工。

1985年,我省钢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成为全国第12个年产百万吨钢的省份。

党的十五大对国企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湖南着力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规范破产。1997年11月,湘钢、涟钢、衡钢联合组建华菱集团。地、县级小钢厂陆续关闭破产。冷钢改制成集体所有制企业——湖南博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获新生。

1999年,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华菱钢铁”)在深交所上市,我省钢铁企业开启资本市场新征程。

近年来,华菱集团开行业先河,“联姻”国际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合资建设高端汽车板项目;入股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FMG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与境外大型矿业公司战略合作的钢铁企业。旗下各家钢企差异化发展:湘钢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宽厚板生产基地;涟钢建成投产超薄板项目,身居国内海洋工程用管制造“第一梯队”;衡钢培育了油气用管、高压锅炉管、机械加工用管三大拳头产品。

2017年,华菱集团销售收入跨过1000亿元大关,成为湖南省属国企首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

2018年,华菱集团实现利润总额79.05亿元,据中钢协统计,排名全国第四。

目前,华菱集团年产钢量占全省的85%以上,撑起了湖南钢铁产业的一片天。

(曹娴 整理)

相关专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岁月留痕 大地印记——湖南标志性工程巡礼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