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光明日报丨“湘江北去”天下先

2019-07-29 09:45:4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欧小雷]字体:【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湖南省委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湘大地“换了人间”。

>>践行初心使命 书写时代答卷

作者:中共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历届湖南省委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湘大地“换了人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一带一部”定位,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壮丽征程中阔步前行,“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

一、高扬精神旗帜,把稳前进之舵。70年来,历届湖南省委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好用活理论学习中心组这一重要载体,推行“每月一次、上下同题”的学习模式,引导全省上下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媒体上连续刊发系列评论和社论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出《社会主义有点潮》《新时代学习大会》等通俗理论节目,大力弘扬“半条被子”“断肠明志”精神,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赓续传承,推动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思路、务实的工作举措和发展的实际成效。在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引领下,全省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促改革,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27.8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6425.78亿元,跃居全国第8位。光辉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就是得益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得益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焕发的强大真理力量。

二、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近年来,省委全面对标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湖南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谋划确定了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发展愿景,“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发展战略和“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的工作抓手,并要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战略思维、战略眼光,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不断增强工作的全局性、前瞻性、系统性。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防止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必须切实履行意识形态责任制,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歪风所惑、不为暗流所动。实践证明,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任何时候都是做好湖南工作的“压舱石”。我们也深刻感到,定力不是天生的,必须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锤炼,并不断接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三、坚持人民至上,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心为心”的谆谆教诲,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同步实施重要民生工程和“微建设”“微服务”,打通惠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以首倡地的责任担当推进脱贫攻坚,省委常委带头深入贫困地区专题调研、带头领办信访件,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目前已实现31个贫困县摘帽、682万人脱贫、620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8%;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出台稳房价、反炒房一揽子政策措施,“房价洼地”长沙连续11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以“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成为湖南最亮丽的底色。实践证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始终保持干事创业激情的不竭动力和最大底气。

四、主动担当作为,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抓紧抓实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着力以改革创新主动赢得湖南发展主动。坚持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方面破除思维定式、行为惯性、路径依赖,在急难险重攻坚任务等方面敢闯敢试、啃“硬骨头”,把改革创新聚焦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来。全面深化改革启动以来,我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先后推出793项重点改革任务,700余项改革基本完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对接新丝路推动走出去”等五大开放行动,成功举办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等活动,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湘江新区、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港口综合保税区、长株潭一体化等带动效应显现,形成多点支撑、协调联动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实践启示我们,改革开放不仅是最大的红利,也是最持久的红利,改革开放任何时候都要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五、坚持问题导向,持续精准发力。近年来,省委强化问题意识、底线思维,做到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比如,针对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以制造强省和20条新兴工业优势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又比如,针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湖南作为“有色金属之乡”“烟花爆竹之乡”、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中西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等实际,强调必须守住经济增速不滑出合理区间和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守住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底线、守住不降低粮食产能的底线、守住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生态底线。再比如,积极回应基层干部群众关切,召开省委全会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五个配套实施方案,着力解决权责不匹配、晋升渠道不畅、待遇保障偏低、人才匮乏、负担过重等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作决策、干工作,必须直面问题不遮掩、不回避,坚持用心用脑、精细精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贯穿到改革发展全过程。

六、抓住“关键少数”,凝聚“最大多数”。抓住“关键少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近年来,省委高度重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轮训培训、优化干部结构。比如,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党政正职政治建设专项考察,召开全会制定实施《关于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清单化管理推动“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比如,每年举办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加强培训,提升领导能力。比如,始终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明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要走遍所有贫困县,市州委书记、市州长要走遍辖区所有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要走遍辖区所有贫困村,引导各级干部扑下身子抓脱贫攻坚。实践证明,领导干部是推进各项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只有抓好“关键少数”,才能以上率下、引领“最大多数”,汇聚形成干部群众同心干的强大合力。

(中共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湘江北去”天下先



湖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体系治理,坚决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把长江岸线打造成美丽风景线。图为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竹子寨。新华社发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新镇瑶都水街“瑶家风情手工坊”内,瑶家妇女“钩织”美好生活。新华社发


苗画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在湖南省吉首市的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吉首校区,学生们绘制湘西苗画墙,感受苗画魅力。新华社发

【记者观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925年晚秋,湖南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立誓让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中国站起来,并和无数仁人志士一起,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最终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

湘江,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它滔滔南来,奔腾北去,流经衡阳、湘潭、长沙等地,过岳阳入洞庭,孕育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这条曾经见证过中国近现代进程的河流,今天依然激荡着理想之波,传承着湖湘儿女的梦想。

创新

有人说,湖南人会打仗,但不懂经济。此言差矣。湖南人骨子里的“霸蛮”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强大的动力,驱动他们干大事,创大业。

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湖南企业占据4席;我国首个千亿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诞生在湖南株洲;中国移动互联网风云际会,根植于湖南的岳麓峰会异军突起,成就一段“冬有乌镇,春有岳麓”的佳话……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抢抓机遇,乘借东风,让一个不靠边不沿海的内陆省份,硬是跑进了全国十强,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部崛起”现象引起世人的惊叹。

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承受巨量老旧产能退出的“刮骨”之痛时,点燃创新引擎,坚定不移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步伐。

积数年之功,湖南产业面貌焕然一新。今天的湖南,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享誉全国,形成了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磁浮技术、“海牛号”深海钻机等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拥有国际国内一流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和飞机起降系统研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独树一帜,“电视湘军”“出版湘军”蜚声中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稻谷、生猪、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70年接续奋斗,湖南在“一穷二白”、底子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

开放

走在位于长沙望城的铜官窑历史文化街道上,传来的陶瓷碰撞声仿佛将人拉回到1200多年前。8世纪中后期,产自长沙铜官窑的精美瓷器就经“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至非洲大陆。

今天,“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湖南人在开放道路上奔跑得更加坚定。6月27日至29日,长沙热情的阳光与风里,融入了火辣的非洲气息。跨越山海,53个非洲国家、万余名嘉宾,在湘江之滨,共赴一场中国与非洲的经贸盛宴。

作为对非合作“八大行动”的第一大行动,中非经贸博览会是湖南第一个国际性、国家级、常态化的经贸平台,映照出湖南开放崛起的一树繁花。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嘱托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发挥“过渡带”优势集聚资源要素,发挥“结合部”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五大开放行动,湖南步入开放崛起“快车道”。

开放平台数量居中部第一,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沙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先后获批;开放通道越拓越宽,“四小时航空经济圈”正在形成,物流服务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开放环境不断优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力度空前,“企业投资有多快、服务就有多快、办理审批就有多快”。

“朋友圈”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73家世界500强企业入湘投资,1500多家湘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设厂,累计对外投资规模居中部第一……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湖南正努力实现从内陆大省向开放强省的新跨越。

民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湖南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急事难事好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决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下,湘西十八洞村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一张名片。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交出的脱贫成绩单可圈可点:从2012年年底到2018年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82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00万人以上,减贫总数比丹麦整个国家的人口还要多。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改革开放40多年来,湖南实现了从人口大省到教育大省的历史性跨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40多年来,为全国输送大中专以上人才900多万人。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湖南以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8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让父老乡亲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工伤、失业保险覆盖全体职业人群。

以我漫江碧透,许你美丽潇湘。以“一江一湖四水”为重点,湖南统筹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三湘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2018年,湖南森林覆盖率达59.82%。

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正奋力开创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光辉未来。

(记者 龙军)


>>传承红色基因 聚力创新开放

作者:龚政文

峥嵘70载,弹指一挥间。

70年,热土潇湘哪些成就可圈可点?三湘儿女怎样的奋斗可歌可泣?

一是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跨越。GDP总量从1952年的27.81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3.64万亿元,排名全国第八;人均GDP从1952年的86元,增长到2018年的5.29万元。

二是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跨越。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3个万亿级产业、11个千亿级产业、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

三是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的跨越。从僵化的计划经济到活跃的市场经济,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湖南和湖南人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磁浮技术等世界级先进科技成果,皆出于湘;“朋友圈”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3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湘有投资。

四是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的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4458万减少到2018年的83万;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7.9%提高到2018年的56.02%。

事非经过不知难。湖南的深刻变化,是新中国70年巨变的缩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湖湘儿女也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让红色基因燃动未来。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和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乡,作为“断肠将军”陈树湘和“半条被子”鱼水情的故事发生地,作为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出生地,湖南的红色基因十分强大,这样的基因,和湖湘文化陶冶而成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等地域性格相结合,成为湖南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让创新引领湖南智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的嘱托,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湖南的创新创业创造将出现风生水起、争奇斗艳的生动局面。

让开放打开崛起空间。位居中部不能甘于中游,地处内陆还要眼光向外。湖南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部”的精准定位,为湖南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守这一定位,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倡议与战略,湖南的发展空间将无限打开。

(作者:龚政文,系湖南日报总编辑、评论员)


>>名家看湖南

红色热土涌现创新潮

作者:童旭东

湖南这一方红色热土,也是创新的沃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创新基因,是激励湖湘儿女在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历史舞台上勇担重任的精神源泉,也是鼓舞湖南科技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强大动力。

从周光召、陈能宽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到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攻关杂交水稻技术,再到黄伯云、何继善、卢光琇等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从双季稻、杂交稻、海水稻等水稻种植技术跃上一个个新台阶,到化工、机械、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持续的技术革新,为新中国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作出积极贡献。

改革开放迎来了科技事业的春天,创新潮涌三湘大地。超级杂交稻最高亩产1152.3公斤,“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获全球超算“六连冠”,超高速列车等标志性创新成果令世界瞩目。科技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科研平台从解放初期的3家发展到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及省级研发服务平台589个,成为孕育重大创新技术的重要源头,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战略平台在湘布局;岳麓山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8个国家级高新区,长沙、株洲、衡阳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浏阳市等3个国家创新型县市,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高地。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责无旁贷。湖南科技战线将瞄准“一带一部”的战略新定位,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抓手,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着力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为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接续奋斗。

(作者:童旭东,系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

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袁洪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抚今追昔,时代沧桑巨变,令我感慨万千。我是一名医生,从事高血压防治已经36年。几十年来,我从一名普通的医师成长为全国高血压防治专家,经历了湖南省高血压防控走过的历程,这其实也是湖南医疗卫生事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没有一家医院有高血压专科病房,高血压防治队伍少之又少,基层医师对高血压的防控缺乏基本认识。同时,人民群众也完全缺乏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许多患者常常无医可依、无药可治。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更高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引领下,湖南省关注民生,关注健康,关注慢性病防控,高血压防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全省基层已建立了高血压专病门诊、健康教育学校,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形成了“县治、乡管、村防”的高血压防控新体系。将预防和诊疗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可以享受到规范化健康教育和规范化管理服务,深受群众和患者的欢迎。

近几年,湖南省还加大了对民生、健康、慢病等工程的推进力度,其中包括我们团队承担的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工程”的实施,有效建立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高血压等慢病防控管理体系,打造了慢病家庭自我管理新模式。

作为一名长期在医疗战线上工作的老兵,期待湖南省医疗事业在新时代再创新佳绩,为人民群众带来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作者:袁洪,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授、湖南省高血压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