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两送红军

2019-07-24 06:28:1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夏涛 李国斌 刘文韬] [编辑:夏博]
字体:【

两送红军

6月29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给红军带路老人杨再能之子杨正益正在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童迪 摄

6月29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芋头侗寨鼓楼。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童迪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李夏涛 记者 李国斌 刘文韬

屋檐下,一位侗族汉子,右手扶着木门,左手高举一盏马灯,向远方眺望。目光的尽头,是渐行渐远的红军队伍。

这是通道转兵纪念馆里的一个场景,再现的是侗族汉子杨再能两次为红军带路的故事。讲解员说,场景中,侗族阿哥杨再能的眼神里,透出了丝丝期盼,他盼望着有一天红军能再次回到寨子里。

6月底,走过一段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古侗寨。远远地,就看到了一座高耸挺拔的芦笙鼓楼,层层叠叠,飞檐翘角。

坐在芦笙鼓楼里的长凳上,72岁的侗族老人杨正益,清晰地回忆了他父亲杨再能为红军带路的故事。

1934年冬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辗转来到通道,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西进主张,避开围堵,前往国民党兵力薄弱的贵州,这就是著名的“通道转兵”。芋头侗寨就在红军西进的路上。

“上世纪30年代,我们这一带土匪横行,国民党还时不时来抓壮丁、抢东西,每次有当兵的或拿枪的人来,寨子里的人就会躲到附近的山里。”杨正益说。

1934年12月11日下午,中央红军中革军委第二野战纵队的一支部队来到了芋头侗寨,村民又一次躲到了山上。“我父亲当时30多岁,年轻胆大,又有功夫傍身,国民党来抓壮丁,我父亲好几次都没被抓到。”杨正益说,当年红军队伍经过时,父亲被安排留下守护寨子。

杨正益回忆,父亲发现红军进寨后,规规矩矩,不抓人,不抢东西,用米用柴或者改善伙食用点猪肉,从不白拿,都会留下银元,心中隐约感觉红军是“好军”。

同寨的杨正颜回忆,自己的母亲当时十几岁,“看到红军割地里的冲菜(一种青菜)都会留着根,让菜可以再长起来。而国民党军队经过时,都是粗暴地把菜连根拔起。”

“红军的一位排长和气地告诉我父亲,红军是穷苦老百姓的部队,能不能请他指条去贵州的路。父亲一口答应了下来。”杨正益说。

从芋头侗寨去贵州,要翻过寨子西边海拔1000多米的太平山,山高路险,荆棘丛生,行走十分艰难。路上,杨再能见挑担的红军战士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便主动要了一副最重的担子挑上,同战士们一道艰难爬坡过坎。

茅草划破了手,乱石磨烂了脚,杨再能一声不吭地领头带路,直把红军部队送到了十多公里外的黄门冲,告诉红军通往贵州的道路后,准备回寨。

据杨正益讲,当时已是冬天,晚上又冷又黑,红军留父亲吃了夜饭,考虑到父亲要走山路回家,红军一位排长特意送他一盏马灯,还送给他两块毛皮包脚取暖。

有了明亮的马灯照路,杨再能一路大步流星回到家中,一觉睡到大天亮。上山躲藏的村民见到杨再能安然回来,又听他说起红军是支好部队,大部分村民放下心来,下山回到了寨子里。

早饭过后,又有一支红军部队进到寨子里,也要翻山去贵州。村民们夹道相送,还纷纷从家中拿出红薯、苞米等干粮,硬要塞给红军战士。

得知部队需要人带路,杨再能二话不说,带上马灯,又选了一副重担挑上,一头是锅碗瓢盆,一头是子弹。尽管山路艰难,杨再能还是按时把红军带到了黄门冲。“这次,红军送给我父亲一块大洋、一个干粮袋,还将炊事班的一个蒸笼盖、一口大塘锅和一个粉盘送给了我父亲。”杨正益告诉记者。

“这盏马灯,我都用了十几年。”杨正益说,自己12岁那年父亲去世,临终前,父亲交代母亲要将马灯传给他,并要求他将来当兵入伍,做红军传人。

父亲去世5年后,17岁的杨正益在衡阳参军,成为一名迫击炮手。在部队熏陶历练了6年,杨正益退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 经常向学生讲述红军故事,教学生唱红军歌曲。

这盏红军送给父亲的马灯,杨正益特别珍惜,经常叮嘱妻儿要好好保护。杨正益最小的儿子杨标耳濡目染,后来也参军入伍。

1973年,县里征集红军长征文物,杨正益一家把珍藏了30多年的马灯、蒸笼盖、粉盘等与红军有关的物品捐献给了国家。

“我现在也有了孙子,等他长大,我要把我父亲两送红军的故事讲给他听,鼓励他也参军入伍,报效国家。”杨正益说。

■采访手记

播下爱民种子 结出拥军硕果

李夏涛 李国斌

走进芋头侗寨,石板路上,红军队伍的足迹已无处寻访;古巷道中,人呼马嘶的声音也早已消失。然而,两送红军的故事,一盏斑驳的马灯,再次勾起了人们心中的陈年往事。

红军长征时期,所经之处,秋毫无犯。红军队伍纪律严明,保护人民的利益,才有了经过芋头侗寨时,杨再能两次挺身而出为红军带路。

那匆匆而过的身影,尽管发生在85年前,却让侗乡人民久久不能忘却。在芋头古侗寨的鼓楼里,当杨正益老人向记者讲述红军故事的时候,一旁坐着的一位纳凉的98岁老人,一听说红军,眼中闪现出光芒,用侗家话说着:“红军,我见过,是好人。”

对于长征的精神和意义,毛泽东同志是这样总结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确也如此,红军长征在人民心中播种了信任,在中华大地上收获了民心。鱼儿离不开水,草木植根于大地。几十年来,我们的人民军队正是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是红军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在新的长征路上,党员干部要继承红军的“播种机”精神,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不断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