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贫困群众看病“有底气”
——来自涟源市扶贫一线的报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陈淦璋 通讯员 张治国 王万超 张敏
农村地区相对缺医少药,贫困群众“小病靠扛、大病靠拖”的心态也比较突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推动“基本医疗有保障”落到实处,就是要围绕“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目标,让贫困群众看病的底气更足。6月中旬,记者在涟源市北部乡镇实地走访,观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些新气象。
盘活医联资源:
惠及更多贫困群众
6月11日清晨,一辆特殊的大巴车停靠在涟源市桥头河镇甘冲村卫生室门口,车上配置了心电图机、B超等医疗设备设施。这是“涟源市北部区域医疗共同体”定期开行的“医联快车”。
“涟源市北部区域医疗共同体”在涟源市卫健局主导下,由桥头河镇中心卫生院牵头,联合七星街镇中心卫生院、渡头塘镇卫生院、桥头河矿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为辖区内150多个村的村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上联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根据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在医共体内部实行资源、人才、利益、信息共享。
“卫生室的李医生昨天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发通知,说今天村里有免费体检,所以我一大早就赶过来了。”村民周查平竖起了大拇指。
李明初老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高血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定期开展随访。家庭医生卢泽桃用终端扫描李明初的身份证,再给他“刷脸”识别后开始体检。自今年3月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脸识别”技术正式启动,大幅节约了信息整理、录入时间。
“李老,血压又高了不少啊。这次的体检信息已经给你录入系统了,你拿着这个住院单直接去镇卫生院就是。可以先住院,出院再付费,按政策你自己只要承担10%。”卢泽桃仔细嘱咐李明初。
全科医生驻村:
优质医疗资源“沉下来”
6月12日晚餐时间,涟源市渡头塘镇新沺村卫生所全科医生李立军,还是没办法歇下来——电话一个接一个,都是村民来预约问诊时间的。
“李医生医术很好,大家都特别相信他呢。”新沺村党支部书记聂永胜告诉记者,根据政策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诊免费。
李立军是涟源市渡头塘镇卫生院的主治医生,也是娄底市已注册的1127名全科医生中的优秀代表。娄底市将全科医生驻村全覆盖工作作为民生实事之一,力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每万名居民拥有2.9名全科医生,排名全省第一。
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坚力量,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但在我国农村执业的全科医生却长期严重短缺。
记者询问渡头塘镇卫生院院长彭克仁:“驻村全科医生这么辛苦,怎么用政策留住人?”
彭克仁算了一笔账:李立军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技术骨干,报名全科医生驻村后,除了评优、评先方面的照顾外,每月有500元固定补贴,按驻村天数计算,每天还有40元的餐补和油补,加上其他考核津贴、签约服务费等,预计每年收入可增加2万至3万元。
“国家对全科医生有政策倾斜,让我们有了奔头。”李立军告诉记者,现在让他发愁的,是农村地区的护士待遇太低,根本留不住人。
公益项目支援:
走出“因病致贫”困境
涟源市民盟医院与市、县残联自2017年起启动“站立行动”社会公益项目,对股骨头坏死、骨性膝关节炎、风湿和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贫困患者,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并提供全额救助或部分救助。
涟源市湄江镇龙塘村村民刘桂容说,得了骨性膝关节炎4年,服用中药、西药都没用,眼看双腿变形厉害,下地行走越来越困难;自己也想过动手术,但托人打听了,长沙大医院的手术费用昂贵,根本无力承担。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桂容在涟源市残联听说了“站立行动”,觉得动手术有了底气。去年底她在涟源市民盟医院实施了左膝关节置换,手术费用约6万元。其中,医保可以支付2万元,残联和医院救助2万元,个人实际支付2万元。
由于康复情况良好,今年5月,刘桂容又来实施了右膝关节置换。6月10日,记者在病房里看到,刘桂容右膝上还缠着绷带,但靠着辅助支架,下地行走轻松。
“全国自强模范”、涟源市民盟医院院长姜浩文说,自己作为残疾人,更能体会肢体残疾的痛楚。推动实施“站立行动”,就是希望学习“光明行动”(由涟源籍慈善家彭立珊先生捐资实施),惠及更多贫困患者。
涟源市残联副理事长王晓文告诉记者,一方面,“站立行动”见效快,帮助不少家庭走出了“因病致贫”困境;另一方面,申报、审批流程简单,经村级、镇里、市残联认定,几天内就可跑完全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