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聆听动力引擎的澎湃声音,见证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株洲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机制,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目标,构建支撑株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6月25日——27日,华声在线记者走进株洲“动力谷”,感受株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力,了解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成就,见证“最多跑一次”的智慧政务给群众带来的满满获得感。今天,推出系列报道《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之株洲工匠篇。
华声在线6月27日讯(记者 戴仲辉)丁荣军,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领军人物;阮永望一家三代,用信念坚守着自己的轨道交通“梦”;谢光明,用自己的刻苦钻研创新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轨道交通产业,是株洲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来,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从快速发展迈进了跨越发展的阶段,业已成为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的龙头产业、支柱性产业。
70年来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对于丁荣军、阮永望一家三代、谢光明他们来说,可谓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推动者。不同的年龄、不同岗位,他们共同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践行工匠精神,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领
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领航人
建立自主先进的牵引传动和控制技术体系和标准,集运量大、成本低、建设周期短于一体的智轨列车面世,350公里/小时的“复兴号”高铁正式投入使用……中车株洲所为世界输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也打造了株洲轨道交通这个“城市名片”,这背后凝聚了无数中车株洲所轨道交通领域科研者的心血。
丁荣军,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领军人物,三十余年从事中国轨道交通“机芯”事业的研究,倾心致力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率领科研团队,形成了一大批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利技术和系列新产品。
上世纪80年代,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技术还被西门子等国际行业巨头掌控。一个尴尬的对照是,当时我国列车最高时速为100公里,法国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曾经的“技不如人”,让丁荣军抱定必须秉承科技创新的理念,每年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核心技术研发。现在的中车株洲所已经成功建立起自主先进的牵引传动和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其中传动控制、变流器设计和网络控制3个核心技术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此外,在“复兴号”的研发和创新上,丁荣军也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复兴号”上打电话不会中断、视频媒体成功接入,“复兴号”电磁干扰小于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高铁,人均能耗节约17%,保证了350公里运行时速的经济性,1000多项发明专利更是构成了“复兴号”领先世界的技术体系。
传承
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工人代表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体现了匠人对工艺品质的不懈追求,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完成好每一道工艺、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严于律己、一丝不苟,在轨道交通事业上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一家三代,爷爷阮永望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研制,儿子阮东臣经历了企业彻底告别修理蒸汽机车、全面转产电力机车的历史性时刻,孙子阮冠华参与了公司“为世界造车”的全新时代。三代人,70年的中车株机工作生涯,他们用70年的坚守与传承,诠释了几代中国高铁工匠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和奉献。
6月26日,记者在中车株机公司见到了阮东臣和阮冠华两父子,在问及他们选择中车株机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铿锵而坚定“对轨道交通事业的责任和热爱”。在阮东臣的印象中,父亲阮永望是一个火车“匠人”,在工作中不断钻研,参与了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生产制作,父亲工作和生活中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使得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轨道交通这份事业。
“我家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我这一代,都与轨道交通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看着滚滚车轮成长,而今又感受到风驰电掣般的‘中国速度’。”阮冠华告诉记者,在株洲这片热土上,他从孩童到而立之年,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伍后的他也毅然选择了在中车株机公司从事电焊工作。“未来我将不断钻研、学习,秉承爷爷、父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轨道交通事业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
不断刻苦钻研的时代劳模
从门外汉到高铁工匠,由普通员工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大国工匠”梦想……作为中车株机公司机车事业部的铁路机车电气装修工的谢光明,严谨、刻苦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眼里写满了自信和刚毅。
HXD1D机车电空制动重联控制试验装置、和谐机车主断路器故障检测装置、校线测试接地显示器……6月26日,谢光明在自己的工作室饶有兴致的向记者介绍起他的小发明。为避免同事们走弯路,谢光明编著了一本《机车调试案例集》,还原故障现象的同时,总结提炼工作经验,成为机车调试的“九阴真经”,也成为同事们提高技能的教科书。
得益于谢光明的勤奋和钻研,进入工作不久后,他就可以默写画出车里大大小小的设备,熟练掌握了各种类型机车的工作及原理,遇到困难后他不断寻找有效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连续6年都获得公司技术攻关一等奖,主持或参与技术攻关10余项,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时8000余小时,还降低成本500余万元;发明的先进操作法在城轨、磁悬浮、新能源等产业得到推广运用,目前有4项发明正在申请专利。
“做一件事就要做好,做到极致,我就是要把我们制造的机车做成艺术品,做到完美。”谢光明眼中的工匠精神,有追求精益求精的完美,还有攻坚克难的执着,也有帮助带动其他同事共同进步的耐心,更有助力中国轨道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