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扶贫一线】李博:为使家乡茧成蝶

2019-06-26 07:43:2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朱永华 尹建国 杨坚] [编辑:印奕帆]
字体:【

为使家乡茧成蝶

6月22日,新宁县回龙寺镇塘尾头村,李博(左二)与当地干部商议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杨坚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朱永华

通讯员 尹建国 杨坚

村口臭气熏天的旱厕拆除了,变成了干净卫生的水厕;穿村而过的双江河边以前垃圾成堆,现在正被民工集中清理;3条修建中的小马路让村子与外界连通……6月22日,记者来到新宁县回龙寺镇塘尾头村,看到的是一片繁忙景象。这个当地人眼里的“穷窝子”,正在经历美丽的蝶变。

村里一位年近7旬的李姓老人告诉记者:过去几个家庭茅厕挤在村口,气温稍高就臭气熏天,苍蝇乱舞,尤其离村里老水井不到五六米处有几所茅厕,臭水横流,渗透到井里,外地人都不敢进来。“博伢子人好,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不要我们出一分钱,把村口臭气熏天的茅厕都拆除了,改建了12座干净的水厕。”李大爷伸手指着新建的小厕所,赞不绝口。

大爷口中称道的好人名叫李博,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现在长沙经营一家环保科技公司。记者随即见到了正在组织施工的李博,与他一番攀谈,了解到这位村里的“大人物”可不是改建厕所、修马路那么简单。

“我们这个村过去可以说是积贫积弱——交通不便,环境恶劣,没有产业。”李博告诉记者,他1996年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成为合并之前村里第一位全日制本科生,之后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了。年轻人就靠外出打工赚点零花钱。由于穷,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村上30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30多个。“这个样子必须改变,我打算回家带动乡亲们做产业,搞乡村振兴。因为我从事的是环保行业,所以首先从厕所革命、优化环境开始。”

一腔热血,挟资本之豪气,但李博的乡村产业梦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搞产业就搞产业,你花钱搞这么多厕所干吗?”李博的“宏伟蓝图”刚开始就遇到亲朋好友的诘问。“搞乡村产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是第一位的。我也不等厕所改造的政府补贴,先搞起来再说!”记者眼前的李博面容憨厚,穿着朴素,一点不像城里的大老板,倒有点农村“犟驴”的气息。因近期在家乡项目工地上忙,他的脸和手都被太阳晒成了红黑色。“村里劳力少,有些方面他们不在行,我就自己撸起袖子干。”李博笑着说。

想做事容易,做成事不易。血气方刚的李博因为不熟悉政策,有些事走了弯路;因为村民不理解,多了不少额外的花费。一些人认为李博修路、占地只是为了自己,不愿意置换田地或者提出过高补偿条件。李博只好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出双方都认可的补偿置换方案,对于做不通工作的村民甚至动员其子女亲戚轮流做工作。“只要不是太过分,我都认了”。

最近,李博迎来他实现梦想的一次“利好”,镇上干部了解到他计划实施乡村振兴工程,主动上门进行政策辅导。新宁县委副书记、县长谭精益还来到这个村,为李博情系家乡投资家乡新农村建设的义举打气加油,鼓励他克服一切困难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在李博的引领下,记者一行“巡游”了他规划中的田野山岗。众人眼里的寻常阡陌或许在这个充满情怀和激情的能人心目中,已是花团锦簇的美景。

“好多要学,但主要是干!”信心满满的李博拿来自己的规划图憧憬着他的未来:“水田里种上荷花,水塘养鱼,打造成为休闲垂钓餐饮中心;搞一个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区,让来村里观光休闲的客人亲身体验打糍粑、磨豆腐、踏米粉、土法酿酒等传统农耕文化;村里要去穷根,文化要提高,在村公共用地上要修建一个阅览室,开设道德学堂——我自己想赚钱不假,但更重要的是,我要通过我的发展让家乡化茧成蝶,让乡亲们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

相关专题:记者在扶贫一线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