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绿色归来——冷水江市锡矿山见闻

2019-06-11 06:33:26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欧小雷]
字体:【

绿色归来

——冷水江市锡矿山见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谢立松 李亮

马尼拉草,是冷水江市锡矿山复绿的“功臣”之一。5月29日清晨,在初夏阳光照耀下,上百亩绿油油的马尼拉草折射出灿烂的晨阳,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资江穿城而过,被誉为“世界锑都”的冷水江市锡矿山耸立其中,这座拥有121年开采历史的矿山,曾因工业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漫山遍野的矿物废渣让山体满目疮痍。痛定思痛之后,锡矿山选择负重前行,思索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民生改善、产业转型”的变革之路,破解传统工业区发展难题。

度过至暗时刻,目前的锡矿山正不断汇聚着绿色与希望,实现新生。

半个小时的车程,就能从冷水江市区来到锡矿山脚下,上山的公路纵横交错,一辆辆满载矿石的货车在此间穿行。

站在锡矿山山巅,一幅现代工业科技与农耕文明交织的诗意画面呈现在记者眼前:一栋栋厂房和民居点缀在满山的绿意之间,山腰上的居民在田间劳作。

“绿色,曾经是锡矿山的‘稀有物’。”冷水江市地质环境站站长刘毅正在炭家湾上例行检查,他如数家珍一般向记者介绍山上的植物,“这些两三米高的是大叶女贞,一米左右的是名为七里香的灌木,旁边是红叶石楠和桂花树。”

为了重现绿色,锡矿山如同壮士扼腕,一面淘汰落后产能,一面开启艰难的复绿之旅。

2015年,“矿山复绿”示范工程正式实施,寻常土地里能种的植物在此都无法生存。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成功制定了以马尼拉草为主,抗污染树木为辅的复绿方案。盖上层层防护膜阻隔山表残留的废渣,再覆上泥土供植被生长,植被生长又能起到固土的作用。

如今,炭家湾上已种植330亩草坪,第3期的600亩正在全力施工当中。

山坡上,当地居民李艳正埋头割着枯草。作为绿植维护的志愿者,她每天上午都会上山“转悠”。“夏天到了,这些不知名的杂草长出来很快会干枯,而枯草最易引发山火。我们十几个家庭妇女就自发成立了一个志愿团队,轮流保护这些‘宝贝’。”

这样的割草志愿者在锡矿山不是唯一,七星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曾文平告诉记者,早从10年前开始,就有村民自费植树,在先行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义务植树护林队伍,每一位矿山人都在为重塑家园而努力。

七星居委会曾经是污染最严重的核心生产区,而现在,这里的植物覆盖率达到了80%,生存率超过96%。

绿色的回归,让矿区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力改善,文化中心、休闲广场、观光的绿地相继建成使用。

“锑业的摇篮沐浴百年风雨,几代人的开拓铸造锑都辉煌。创业的足迹,铁打的脊梁,炉火燃烧炽热……”午饭过后,锡矿山56岁的退休职工刘伟初便拿着小提琴赶到锑都文化广场,他与10余名昔日的工友组成了一支老年乐队,每天闲暇时便聚在一起排练,《锑都之歌》是他们最喜爱的一首。

去年刚退休的刘伟初是乐队里最小的成员,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了,变好的环境让这些离开的老职工重返家乡,他们的人生轨迹随着锡矿山起起落落,一路向前发展。

不远处,一批批游客走进“锑文化”博物馆,领略世界领先的矿物提取工艺;走进“忆苦窿”,感受旧时矿工的艰辛时代;走进羊牯岭碉堡、烈士纪念碑,触摸红色记忆的脉搏……

■蹲点感言

老矿区的涅槃新生

无可否认,百年老矿的复绿新生之路充满荆棘险阻,但是,冷水江锡矿山人却以坚强的意志打赢了一场“复绿”保卫战。

采访过程中,记者感触最深的是这些矿山人,无论是居民,还是干部职工,都把每一棵绿树、每一株绿草当成“宝贝”,他们期盼着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茂密的树林。好的环境,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与此同时,流淌过百年历史,饱含文化底蕴的工矿旅游成为锡矿山的另一笔“富矿”。奔走过漫漫征程,在传统工矿业的基础上,老矿区翻开旅游新篇章,正以崭新的姿态涅槃新生。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