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一村三产业 脱贫路子宽

2019-06-06 06:58:2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田育才] [编辑:印奕帆]
字体:【

一村三产业 脱贫路子宽

——桑植县谷罗山村见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田育才

一枚绿色鸡蛋卖2元,一公斤生态猪肉卖40至80元,一公斤蜂蜜卖到200元……桑植县桥自弯镇谷罗山村的村民们很意外:不到两年时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黑猪、蜜蜂、土鸡等特色养殖业风生水起,村民们通过发展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近日,记者来到谷罗山村,探寻村里产业发展的秘密。

生态养殖,黑猪变成致富猪

谷罗山村位于平均海拔800多米的深山里,散居着300多户、1000多名村民。

见到村支书谭贤鄂时,他正在黑猪养殖基地忙碌着,前来购买仔猪的农户络绎不绝。谭贤鄂告诉记者,养殖基地由张家界国楚农科有限公司和村集体共同建设,公司占股51%,村集体占股20%,贫困户占股29%。

2017年,桑植县法院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引进张家界国楚农科有限公司,建设养殖基地,以特色养殖示范带动乡亲们致富。

按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标准,公司投入100多万元,流转土地10多亩,修建4个猪棚,建起化粪池等设施,去年从宁乡分3批次引进150头宁乡黑母猪。走进猪棚,母猪产床、保温箱、自动换气扇等设施一应俱全。

“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扶持贫困户。”公司负责人余霞说,由公司负责向养殖户提供种苗、养殖技术、疫病防治、订单收购等服务,农户负责建设养殖栏舍和养殖。此外,当生猪出栏时,公司以保底价16元/公斤收购;当市场价高于保底价时,农户可自行把猪卖掉;当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时,则由公司补齐差价或由公司统一收购。

谭贤鄂介绍,今年3月份,村里第一栏出了30多头商品猪,预计全年可出栏1000多头商品猪。仅此一项,村集体可增收10万多元。

林下养鸡,走上脱贫致富路

沿着颠簸的道路,记者来到海拔600米的白龙泉养殖基地。红冠子、花外衣的土鸡成群结队,走出依山傍林的“小别墅”,有的在追逐,有的在觅食……

主人廖和清正忙着在林里捡鸡蛋。“两天就捡了300多个鸡蛋。”46岁的廖和清是谷罗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常年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去年,他回到老家,申请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3万元,买回6000多只鸡苗,放养在大山里。“林子里长大的鸡,肉质鲜香嫩滑,鸡粪还能做肥料。”廖和清说,“虽然我不是专家,但也晓得生态循环的道理。”

林下养鸡,是谷罗山村制定的脱贫攻坚产业计划之一。村民土鸡出栏后,由张家界国楚农科有限公司统一收购,销售至学校、医院和各大超市等,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医对接等方式,大力拓展“订单农业”。

“50元/公斤,卖了4000多只,去年赚了10万多块钱。”廖和清说,今年继续扩大养鸡规模,争取达到1万只以上。目前,村里注册有桑植县廖二宝土鸡养殖合作社,全村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到合作社中。

“希望早点修好从村部到养殖基地的水泥路。”廖和清告诉记者,前往养殖基地道路颠簸,每次鸡蛋运输出去,都会破碎一些,对养殖户也是不小的损失。

林中养蜂,酿出甜蜜新生活

谷罗山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植被丰富,花草繁盛,为野生蜜蜂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场所。

为发展养蜂产业,村里引进了桑植县银桂蜜蜂专业合作社,建立分散养殖基地,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养蜂产业迅速壮大。

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村民王保清参加村里组织的第一批养蜂技能培训,从合作社提供的300个扶贫蜂箱中,领回蜂箱46个,去年净赚5万多元。尝到“甜头”后,他今年进一步扩大规模,“力争蜂箱达到80箱。”

“不仅委托合作社代养,我自己在家也养了几箱蜜蜂。”贫困户廖春清去年养蜂2箱,收获20公斤蜂蜜,获利4000多元。

目前,全村已有30户村民发展养蜂产业,林下养蜂项目初具规模,许多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

“把养蜂产业打造成村里的支柱产业,带动整村脱贫。”村第一书记谭志文说,凭借着这份“甜蜜”事业,谷罗山村计划今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000元。

■蹲点感言

牵好产业扶贫“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面对高山险路的阻隔,谷罗山村立足大山实际,盘活大山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养殖、林下养鸡、林中养蜂等产业风生水起;同时,引进市场主体,创新“市场主体+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分享红利。

牵好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是谷罗山村脱贫致富的秘诀。只有当产业发展起来,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变强,贫困群众方能拔掉穷根,最终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