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勇军
5月22日,久雨初晴,明媚的阳光洒在洞庭西畔。收割完的油菜地里,无数白鹭在觅食;农家禾坪里,村民们挥舞着梿枷,锤打着油菜籽,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
在津市毛里湖畔保河堤镇中南村,好多村民站在田埂上,将村民李春英家门前的一块地围得水泄不通。
看啥稀奇?
原来,这块地里种着优质金银花“北花1号”,经3年培育,终于开花了。
记者挤进人群,看到眼前的金银花有1米多高,跟以前所见不同,它不是藤本植物,而是树冠状,枝条又粗又长,上面全是花蕾。10多个村民在采摘金银花,全是婆婆姥姥。一位头上裹着蜡染头巾、坐在板凳上釆摘的老婆婆看见记者带着相机,马上起身,端起满满一篓金银花,要求帮她拍张照片。记者迅速按下快门。看到相机里自己的照片,老婆婆很高兴,她告诉记者:“今天帮忙采摘,得了百把块工钱不说,还开了眼界。我活了70多岁,这么好的金银花还是头一回见。”
与金银花相邻的一片大蒜地里,一位村民在弓着背挖蒜头。见记者跟他打招呼,他擦了把汗,唠叨开了:“我叫杨景元,今年63岁。看到旁边地里的金银花大丰收,心里真痒痒。当初要是种植金银花,收入会多得多。”点上一支烟,杨景元感叹,“这下我算活明白了,全家10多亩地,靠种棉花、油菜,一世都富不起来。明年,我要把这片地全种上‘北花1号’。”
晌午,1亩多地的金银花釆摘完了。李春英家的禾坪里,摊在席子上、装在篓子里的金银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这时,从李春英的堂屋里走出一个老汉,他手里拿着一杆秤,将编号为“5”的半篓金银花过秤,然后兴奋地宣布:“这是一株树上摘下的金银花,净重1.5公斤。这块地1.3亩,种了400株金银花,可产鲜花600公斤左右。加工后,可得干花120公斤,按每公斤80元收购,收入可达9600元。除去成本,纯收入至少6000元。进入丰产期,1亩地一年采两茬花,纯收入可达万元。”听了他的话,围观的村民一片欢呼,户主李春英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这位测产的人,就是被当地村民称为“土专家”的黄朝信。他是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镇一个地道农民,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1995年,他大胆包湖搞生态养殖。发家致富后,又请专家人工繁殖鳜鱼获得成功,填补省内空白。2000年,他应邀到郴州搞产业开发,带领农民种植水蜜桃和药材,并在桂阳欧阳海水库建成了湘东最大的水产种苗基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位土专家不断“吃螃蟹”。
2015年,黄朝信“解甲归田”,准备安度晚年。但他从央视节目中看到,山东平邑县研发出金银花新品种“北花1号”,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摇钱树”。他坐不住了,几次到山东平邑考察、洽谈,终于与山东北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家乡常德引种“北花1号”,并注册成立了湖南北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6年,黄朝信引进一批“北花1号”的苗子,在津市保河堤镇中南村李春英家的承包地里试种。黄朝信告诉记者,山东平邑处在沂蒙山区,种植金银花经过了多年摸索和品种改良。他看中的,是“北花1号”具有不要打药施肥、管理成本低的优势,而且该品种生长期在30至40年,一年在5、6月产两茬花,且花期长达20多天,便于釆摘。产品用途广,是农民致富的好产业。
说起今后的打算,黄朝信表示,从明年起,将用5至10年时间,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方式,把“北花1号”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并建一批烘干厂房。他说自己今年63岁,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要拼一把。5年后,当金银花盛开在洞庭湖畔、沅澧两岸,他再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蹲点感言
有梦方能远行
周勇军
1亩地种金银花,年纯收入可达万元。这是“土专家”黄朝信大胆“吃螃蟹”带来的效益。
黄朝信引种的“北花1号”,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涌现的一朵浪花。在洞庭湖区、沅澧两岸,“澧洲葡萄”、“石门柑橘”等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优中,已形成独特的品牌。这种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做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分享到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实现脱贫致富。
黄朝信引种的“北花1号”,要在洞庭湖畔实现产业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心中有梦,方能远行。黄朝信大胆“吃螃蟹”,其梦想就是让“北花1号”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他的路也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