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

祁阳龙凼村:破解“蜀道难” 幸福在脚下

2019-05-06 06:36:4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跃兵 何顺] [编辑:印奕帆]
字体:【

破解“蜀道难” 幸福在脚下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何顺

5月3日,祁阳县肖家镇龙凼村鸟鸣欢畅,湍急飞瀑下游客如织。村支书刘福元欣喜地对记者说:“改善基础设施,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2015年以前,用“蜀道难”来形容龙凼村的出行难很贴切。龙凼村位于祁阳最南端,林地面积3.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37亩,全村162户58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有62户、贫困人口158人,是省级深度贫困村。

然而,龙凼村森林覆盖率达95%,古木成群,还有两处落差100多米的瀑布,一处7口深潭相连、形似酿酒缸而被称为“七坛海”的景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刘福元说,人们都说龙凼村美,可我们出门就翻山,到镇上都要3个多小时,手机信号时有时无。

“必须向落后的基础设施‘宣战’!”2015年以来,永州市公安局、祁阳县残联、祁阳县慈善总会等单位进驻龙凼村扶贫,向全村父老乡亲庄严承诺。

各方努力修致富路

5月3日一大早,龙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周三宝接到旅游包车电话,把小轿车里外认真检查了一遍。

2015年,周三宝见陆续有人慕名到龙凼村观赏瀑布,便东凑西借1万多元,购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从肖家镇把游客送到村里。

周三宝对记者说,然而路实在难走,开了两年面包车,没赚到什么钱。

驻龙凼村扶贫工作队把修通进村公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反复征求村民的意见,请上级领导来村里召开现场办公会,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弯道改直、拓宽砂石路、铺沥青,2018年,从肖家镇通往龙凼村的14.5公里公路提质改造、自来水建设工程全面动工,驻村扶贫队队长李晓光等每天坚守在工地上,与村民代表一起监督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

公路建设需要拆除村民们房屋、占用南竹林等,大家主动配合,不要赔偿。村民张棉和对记者说:“这是致富路,我们能提什么要求?”

2018年下半年,进龙凼村的公路提质改造竣工,开车从祁阳县城到龙凼村缩短到1个半小时左右,宽带网络也进了村。近日,祁阳县还开通了县城到龙凼村的公交车。

贫困户当上小老板

“呼吸负氧离子,聆听瀑布声声,看古木苍翠,所有的工作压力、浮躁的情绪瞬间烟消云散,下次还要来。”在龙凼村的瀑布下,长沙游客李进宏对记者说,他把拍摄的照片上传微信朋友圈,瞬间不少人点赞。

刘福元向记者报喜:“去年下半年以来,来村里的旅游观光团、健身团等明显增多,旅游人数每月增长近10%。”

旅游兴旺,村民致富有望。周三宝注册成立了劳务服务公司,把原来的面包车换成了小轿车,每天都有游客打电话给他,包车来龙凼村旅游。他笑着对记者说:“过去闲,现在忙。”

记者来到贫困户张绍武家,他正忙着招呼客人。去年,张绍武见游人越来越多,开了一家农家乐,他在院子后面的山上养土鸡,用土榨的茶油炒菜,山泉水酿酒,名气越来越大。张绍武说:“大家口口相传,不少游客直接来我店里就餐呢。”

加工山货走俏市场

在龙凼村“龙之源”原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村民们忙着加工竹笋。52岁的邓卿明说:“我们按传统方式加工的竹笋,不但游客喜欢,而且还卖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供不应求。”

2017年以前,邓卿明一直在外面做生意。他说:“过去因为村里交通等基础设施太差,我不得不外出闯荡,现在条件好了,我们都争着回来创业。”

据邓卿明介绍,龙凼村的竹笋资源丰富,年产量达10万公斤,“龙之源”原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每天到各家各户收购新鲜竹笋,加工后外销。目前,合作社安排20名贫困人口就业,2018年,他们人均增收1500余元。贫困户唐继龙告诉记者,上个月光鲜笋就卖了3500多元。

同时,在扶贫后盾单位的支持下,龙凼村发展起种植猕猴桃、茶叶、竹笋和养土猪、土鸡、黑山羊“三种三养”产业。

村民目睹龙凼村的发展,喜在心里。60多岁的李仲贵等村民,每天义务清扫进村公路;不少村民在路旁摆了免费的茶水摊,还自发建起了旅游爱心驿站。

2018年,龙凼村实现人均纯收入5000元,同比上年增长1500元,村集体收入达8万元。预计今年实现整村脱贫。

■蹲点感言

幸福的路就在脚下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对龙凼村发展而言更贴切。

记者在龙凼村看到,一是修好了进村的这条致富路,二是发展好了产业的致富路。从以前村里到镇上3个多小时,到现在从县城到村里仅1个半小时左右;从山货无人问津,到如今走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龙凼村发展日新月异。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干出来的。有了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有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同心同德、想事干事,幸福的路就在脚下。

相关专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蹲点见闻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