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幸福道路上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洋桂 通讯员 龚文君 汪进
人间最美四月天。“五一”前夕,记者走进临澧县修梅镇高桥村,只见一条宽阔平坦的旅游公路将田野、河流、村舍串成一幅田园风光画,慕名而来的游客,争相观赏着这美好春光。
高桥村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的故乡。此时,景区正在新建的林伯渠生平事迹陈列馆里布景:林伯渠手持《共产党宣言》,始终沿着正确道路行进……
同行的修梅镇党委书记黄宜平感叹地说:“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奋进在幸福的道路上。”他告诉记者,高桥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去年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
“既谋发展,也求宜居”
从林伯渠故居到村里,田野里的油菜绿油油一片,莲子也开始发芽,白鹭在悠然自得地觅食。
在村口,村民周淑华刚从地里摘菜回来,主动和黄宜平打招呼。周淑华开心地说:“搭帮国家好政策,旅游公路直通村里,现在又把全村整治得干干净净,自己住得舒服,游客来了还想再来。”说完这话,她向黄宜平靠近一步轻声地说,每到节假日,她家里的餐桌都坐满了,地里种的那些菜,全部被游客给“解决”了。
黄宜平说,近年来,高桥村以打造“常德市红色旅游第一村”为目标,精心建设“故园、田园、家园”,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绿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生态发展之路。
林伯渠是“延安五老”之一。高桥村依托林伯渠故居这块“金字招牌”,发展观光农业。春天,到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夏秋,游客可赏荷采莲,去采摘园品尝时令果蔬。到了冬天,漫山遍野的油茶花甚是壮观。
“既谋求经济发展,也注重人居环境改善。”黄宜平说,目前,全村有1300多位村民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
“如不增产,你就摘我的”
说话间,已来到了高桥村村部。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思佚的办公室挤满了人,很是热闹。
“支书,什么时候也将我家油茶低改一下?”
“不心疼茶树被砍,不担心减产了?”
“我们现在明白了,共产党做事,全是为了百姓好,别说把茶树树枝剪了,就是把树根拔了都可以!”
原来,村里正在商议今年油茶低改的事。油茶树低改后,每亩增收3倍左右。看到低改了的收益这么大,没改的村民开始急了。
高桥村属于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有种植油茶的传统,很多年前就种了上万亩油茶。然而,由于疏于管理,每亩年收入才500元左右。2016年,旅游没兴起时,村支两委决定对全村万亩茶林分批低改,以增加百姓收入。然而,进展并不顺利。
因为低改,除精细管养外,还要对茶树优化,该砍的要砍掉。低改当年,确实会影响到产量,部分村民只顾着眼前利益,坚决反对。
李思佚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在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老党员、老村干部李宗新被激怒了,说:“如不增产,你就摘我的!”
今年72岁的李宗新对记者说,他入党43年了,对于党的政策,他都是第一个站出来拥护。“以前林老跟我还是一个生产队的,我也不能给他老人家丢脸。”李宗新说。
通过党员干部的推动,高桥村完成8000多亩油茶低改,其他4000亩正在计划中。低改后的油茶每亩创收2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村增收超过了千万元。
“一个人富,不如大家都富”
正是春天深耕时。走出村部,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访,看到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村民林明学干劲十足,在组织人力整修堰塘,开始莲鳖混养前期工作。
林明学是村里的致富能人,是他将莲、鳖引进村里,兴起了产业。他的莲鳖混养面积有200多亩,年收入100万元以上。“荷花莲籽可喂养鳖鱼,鳖的排泄物可肥沃土壤。”林明学说,这种模式养出来的鳖,营养价格高,而莲籽产量也提高不少。
在旁边认真观察的村民吴纯元“摩拳擦掌”,今年他也想莲鳖混养。吴纯元说,他以前不喜欢从事农业,在外漂泊半生也没干成什么事,直到近年,看到家乡各项产业风生水起,才回乡跟着林明学学种莲子。现在他一年收入也有几万元,越干越有信心,计划今年把居住多年的土砖房给拆了,建栋新房住。
在林明学的带动下,村里莲子产业从无到有,发展成千亩产业。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莲子加工厂,一亩莲子产值高达两三千元,全村有100多人从事莲子产业。“一个人富,不如大家都富,大家生活好起来了,我也算没给林家人丢脸。”林明学说,他是林家后人,也是一名党员。
据悉,高桥村有971户3282人,现在年人均收入达8500元左右。李思佚说,今年,村里成立了红色旅游发展公司,正在打造“林伯渠故居红色旅游研学营地”,大部分村民参与了进来,大家正奋进在幸福道路上,享受新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