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师耀湖湘】谭迪熬:打开“脑洞”种未来

2019-04-30 06:54:4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龙文泱] [编辑:周泽中]字体:【  
谭迪熬,男,1956年出生,湖南益阳人。曾为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教育教研员。中国发明协会院士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首任专家,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湖南省特级教师。

每次上课,谭迪熬都拖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他的宝贝:他的学生获得发明奖的作品,他到世界各地参加发明展时看到的“好东西”。 通讯员 摄

3月15日,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谭迪熬老师与学生击掌,对其进行鼓励。 (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2018年4月9日,谭迪熬(左)与我国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专家蔡自兴合影。(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1979年5月,在益阳师范学校读书时的谭迪熬(左)。 (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名片

谭迪熬,男,1956年出生,湖南益阳人。曾为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教育教研员。中国发明协会院士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首任专家,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徐特立教育奖获得者,湖南省特级教师。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谭迪熬是全国创新教育领域的名师。

让青少年从小感受到创造发明的魅力,为孩子种下创新基因,使他们能够创造美好未来。几十年来,谭迪熬倾尽心血,一直努力实现这个梦想。

谭迪熬的创新教育起步于1980年。那一年,他从益阳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南县第二中学当化学实验员,带领学生们搞科技发明、做实验,建立了学校的第一个科技小组。此后,南县第一中学、长沙市第九中学、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教近40年,他的学生完成了3000多项小发明,其中65项获国家级奖项、26项获国际奖项、18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

“江湖”传言,谭迪熬老师的学生“逢赛必夺奖”。他的秘诀是擅于打开“脑洞”,课堂乐趣十足。

从生活中找灵感:一件获奖的童装作品,缘于扣错了扣子

一件儿童开衫毛衣,第一对扣子扣眼是红色,第二对是黄色,第三对是绿色……以此类推。这件名为“扣子与扣眼易对位的童服”的作品,获得了第11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新技术产品铜奖。

“同学们,你们看:制作这件衣服不难,难的是如何想到这样做。”3月15日,受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邀请,谭迪熬为孩子们上起了创新课。虽然已经退休两年,但他仍然坚持到各地进行义务教学。

课堂上,丰富的实例吸引孩子们争相观看、操作发明作品,好奇当时与自己同龄或年长几岁的学生是怎么做到的?

扣子与扣眼易对位童服的设计再简单不过,更不需要复杂的工艺——扣子为不同颜色,相对的扣眼和扣子为同一颜色。

它的发明者是时年13岁的长沙市第九中学学生谭忆,起因是他不小心扣错了扣子。

觉得不好意思的同时,谭忆想到自己小时候和许多小朋友一样,经常扣错扣子。在谭迪熬的引导下,他根据幼儿能够辨别颜色的特点,设计了这件童服。结果,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喜欢,争着自己扣扣子。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后,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个厂家要求转让专利技术。

“谁没有扣错过扣子?谁又实实在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呢?这项发明的解题方法虽然简单,但巧妙、实用。”谭迪熬循循善诱,“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不要为了发明搞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培养原创能力是创新的关键。”

一举拿下“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国第6届发明展览会金奖的“柄不入液瓢”也是从生活中诞生的。

谭迪熬在南县第一中学工作时,初一学生骆剑武的叔叔喷洒农药后,没有洗手就拿水缸里的水瓢舀水,水瓢的手柄沉入水中,导致后来饮水的爷爷农药中毒。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普遍。为了防止意外再次发生,骆剑武想发明一个手柄不会沉入水中的水瓢。考虑到初一学生还没有掌握浮力、平衡等原理,谭迪熬用不倒翁来启发他,帮助他实现了目标。

创新思维被激活,湖南青少年屡屡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2014年,谭迪熬率领的湖南青少年发明团队在巴黎国际发明展上夺得了8项大奖,其中“一种脑电波控制假肢系统”荣获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同年,在北京结束的2014DI创新思维国际邀请赛上,湖南青少年发明团队成为大赢家,15支队伍获得了参加全球总决赛的资格。

差生”“差校”的逆袭:搞科技发明和主科学习并不矛盾

谭迪熬让世人惊叹的,不仅仅是他带领学生搞科技发明走出湖南、走向国际,而是这些学生对学习和思考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双双提高。

“搞科技发明和主科学习并不矛盾,它是创新教育的载体。”谭迪熬说,做出真正优秀的科技发明,需要全面深厚的知识功底。

1984年,在南县第二中学工作的谭迪熬向该校校长提议,建立一个学生科技小组。校长虽然同意了,却因为“怕影响升学率”,提出4个要求:成绩好的学生不能参加、不提供场地经费、不要闹大、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

于是,谭迪熬自掏腰包,带着十几个升学无望的“差生”走到田间地头,为他们讲发明家爱迪生、瓦特、蔡伦、毕昇的故事,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3年后,他们中的许多人考上了大学。一个叫刘健的学生,性格孤僻,入校时成绩在班上排倒数第3名,还经常干打破器材、撕坏书本的“坏事”。谭迪熬耐心引导,关心他的生活与学习。刘健奋起直追。后来,他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考上大学,发明的“1000毫升高纯度贮气桶”还获得了湖南省青少年发明银奖。

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把创新思维运用到了生活中。他们搞科学种植、养殖,或者做小生意,日子过得也不错。

1994年,谭迪熬作为人才被引进到长沙市第九中学。20世纪90年代前,该校“无一人考取本科大学”,在长沙的中学中声誉不高。学校大力支持谭迪熬推行创新教育,大批老师、学生参与进来。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跟着谭迪熬搞科技发明,而是涉及各个学科。

上语文课,讲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老师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而是让同学们发散思维续写小说。为了讲出符合逻辑、出彩的故事,学生们认真研究相关知识,讲出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后续故事,对知识的印象更深,还有自己的见解。

到1998年,长沙市第九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名学生在谭迪熬的带领下获得国内外发明奖,该校被命名为“长沙青少年创造发明学校”“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基地”。学生的文化成绩也大幅攀升,多人考入清华、复旦、同济等名牌大学。

这一年,谭迪熬获评“全国十杰中小学青年教师”,从湘江之滨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并作为代表发言。

科技创新:培养不服输的精神,为了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谭老师教会了我不服输的精神,遇到困难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陈宏是深圳实验学校的科技老师,他是谭迪熬在南县第二中学时的学生。

陈宏成绩优秀,跟着谭迪熬做实验、搞发明、悉心观察生活,受到的影响很深。

大学毕业时,陈宏原本被收入丰厚的电信部门录取。报到的前一天,想到“必须把谭老师教给我的精神传给孩子”,他毅然改行当科技老师。

现在,陈宏不仅在深圳实验学校做科技老师,还负责指导深圳的中小学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把“不服输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壮大创新教育队伍,为孩子种下创新基因,让他们能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提升生活的品质,创造更好的未来。”这正是谭迪熬心中所求。

他的闲暇时间几乎全花在做实验、辅导学生上。他不收补课费,还拿出微薄的工资支持学生搞发明创造。2017年退休后,很多学校邀请他上课,他都热情前往,义务教学。

每次上课,谭迪熬都拖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他的宝贝:他的学生获得发明奖的作品,他到世界各地参加发明展时看到的“好东西”。谭迪熬把这些发明和他精心制作的教案、编写的24首青少年创造发明歌谣等结合起来,力求给予孩子们启迪。

谭迪熬对学生倾尽心血,还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教师,手把手带出了一支科技创新教师队伍:长沙市沙湖桥小学教师肖宗文是“长沙市肖宗文科技创新特色工作室”首席名师,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教师陈水章是“陈水章科技创新工作室”首席名师,长沙市长郡中学教师彭世文获评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

陈水章于2007年与谭迪熬相识。他说:“谭老师是全国中小学创新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有些专家名气大,不愿意和我们普通老师交流。但谭老师谦逊和善,经常指导我们,与我们一起探讨。”

在谭迪熬的影响下,陈水章和很多老师经常义务给学生们上课。

谭迪熬上课不收费,指导不留名。陈水章说:“搞科技创新,不在于能不能得奖,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成长。这是谭老师教给我的,也是科技创新教育的本质。”

■手记

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知识

龙文泱

谭迪熬生长在农村,学历不高,长期在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的学校任教,所处岗位在学校属于边缘位置,教的很多是“升学无望”的孩子。他凭什么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呢?

他说:“我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家人、老师、乡邻很有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56年10月,谭迪熬出生在湖南南县的一个兽医家庭。父母善良乐观,崇尚读书。“生活再艰难,家中总是充满了朗朗书声和笑声。”

谭迪熬是家中的独子,但父母并不惯着他。小小年纪,也要做饭、干农活。他说:“从小养成的爱劳动、爱动手的习惯使我终身受益。”

为了尽力保障儿女的基本物资要求,没有上过学的母亲学会了养长毛兔、蜜蜂,学会了弹棉花,还能简单地修理弹棉花的机器。谭迪熬骄傲地说:“这是当年农村很难见到的新技术,乡亲们都不敢相信。”

“母亲目光远大,支持我的文艺爱好。我的老师伍学海也告诉我,不仅要会文化知识,也要有文艺才能。”谭迪熬说,文艺爱好培养了他乐观的性格,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冬天做农活割伤了脚,他也能背着锄头在田埂上大声唱歌。

谭迪熬很会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知识。他说,黄三爹、梅伯母爱讲传说故事,这里面有许多启迪人的智慧;柴油机操作手金隆叔收谭迪熬为徒,教他技术,欣赏他的谦让美德……

13岁那年,谭迪熬的学校演出歌剧《白毛女》,大家不知道去哪里找“白毛女”的白发。谭迪熬想到了当地盛产的植物黄麻。当扮演“白毛女”的女同学披着黄麻做的白发出场,台下的乡亲十分惊喜,不停地鼓掌。在另一场演出中,扮演老人的谭迪熬还做出了容易摘取安装的假胡子。

1980年,谭迪熬从益阳师范学校毕业,到南县二中当化学实验员,主要职责是管理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安排和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的仪器、药品。在一些人眼里,这是打杂的工作,但谭迪熬兢兢业业。

在南县二中的日子,谭迪熬自制了几百件教具,带着学生把当时中学到大学一年级的化学实验都做了个遍。这在一个农村中学是不敢想象的。

秉持这种精神,谭迪熬成长为我国中小学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创造了一个个“差生”考上大学、“差校”变身“名校”的奇迹。

■评说

谭迪熬把创造学带进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从小感受到发明创造的无穷魅力,很有远见与胆识。

——中国发明协会原会长、地质学家、科学管理学家 武衡

谭老师创新创造教育的情怀、理念、思想,我们能从他学生的表现中体会到。他有一腔献身于下一代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热血;有一种抗污染、自净化、美育人的力量,有一种勇于探索青少年科创教育新途径与方法的韧劲。

——国际发明家协会联合会执行委员、科学家、青少年科普教育家 张开逊

几十年来,谭迪熬老师一直致力于将创造学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以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探讨与研究,形成了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内心需求的方法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人才与幼苗,值得推崇。

——湖南省创造学会原会长、创造学研究专家 孟天雄

与谭迪熬老师共事20多年,深深感受到他对中小学创造教育的组织、普及创造教育知识和培养创新“苗子”与创新人才等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理念,提供了依据。

——原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先捍

谭迪熬是我省乃至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创造教育的先行者之一,他在创造教育理念落实到中小学素质教育大潮的改革实践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以人为本,开发青少年创造精神、创造才能方面进行了务实的探究,形成了可以称为“谭迪熬创造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创造教学方法,对促进青少年的创新体验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创造学的教学创新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 肖云龙

经谭迪熬指导的青少年在国际国内发明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为发掘我国青少年的发明创新潜能作出了巨大贡献,探索形成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系列教学方法值得推广。他是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领军人物。

——湖南现代科技传播与普及中心原主任、科技教育专家 姜加之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