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治沙潮 19岁湘妹子穿越1600公里赴沙漠“追绿”

2025-03-19 08:54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黄康睿] [编辑:伍镆]
字体:【

青春治沙潮

19岁湘妹子穿越1600公里赴沙漠“追绿”

3月17日,甘肃民勤县,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会处,志愿者们从水车上抽出长长的水管,准备灌溉沙漠上的树苗。组图/记者王贯宇

3月17日,甘肃民勤县,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会处,来自湖南的19岁女大学生志愿者(左)正在教记者如何植树。

潇湘晨报记者 黄康睿 甘肃武威报道

近日,甘肃民勤县举办的“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处于辞职休业期的成年人,还有带着孩子来体验的父母。他们齐聚民勤种树基地,与当地居民一起挖坑、种树、取水浇灌,共同为这片沙漠增添绿色。17日中午的甘肃民勤,太阳高悬,远处一抹粉色身影在连绵沙丘间格外醒目,19岁的湘妹子杨奇独自一人跨越1600公里来到民勤种树,这已是她到达营地的第三天。

请假种树的“追绿少女”:为节水用沙子洗碗

沙漠中没有现成的道路,当地政府派来的压路车和铲车,碾压出稍微平坦的道路。在这片漫天黄沙中,一抹粉红色格外显眼,走近才发现是一名女孩,说话中气十足:“能拉我一把吗?”她身材娇小,却装备齐全——手套、口罩、头巾,还背着水壶。

她叫杨奇,今年19岁,从长沙而来。她独自一人来到这里,向学校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住在种树基地的帐篷里。

18日,湘妹子杨奇充当了记者们的一日导游。杨奇告诉记者,志愿者分为浇水、种树、复查三组,每组都有领队的队长。志愿者队伍里有辞职休整的上班族、带孩子体验的亲子家庭,但更多的是像她这样的年轻学生。

早上7时左右,住在基地的志愿者们起床吃早饭,等待从县里赶来的其他志愿者。上午9时,大家整队出发,杨奇熟练地扎紧防沙头巾,已然成了沙漠里的“老手”。午饭闲暇,杨奇告诉记者,她分享沙漠生活后,她的妈妈也产生了来种树的想法,但因为工作原因未能赶来。“我家里人很好奇,这里真有我说的那么好吗?他们也从来没有来过。第一天的时候,我的爸妈担心我吃不惯黄米面条,因为我嘴巴比较挑,但我觉得味道还不错,后来几天就更习惯了。”

吃完午饭,杨奇还展示在缺水的沙漠中清洗碗筷的小技巧:将黄米面条的残渣埋入专门的沙坑,用细沙搓去油渍,最后用运水车里的水冲洗。“要洗净,不然下顿吃饭满口沙。”水车的水冰冷刺骨,杨奇冻红的手仔细擦拭碗沿,动作已十分熟练。

“你知道吗?梭梭树成活后能开出绿色小花”

午休结束后,志愿者们再次出发。

当天下午,杨奇所在的队伍是浇水小组。从基地步行到浇水处,至少需要1个小时。除了靠双脚,就只能靠运气搭上压路的铲车。杨奇告诉记者:“今天(18日)天气很好,如果天气冷浇水的难度很大,因为昼夜温差大,水会结冰(洒不出来)。”沙丘如起伏的浪,压路车碾出的路总被风抹平。杨奇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队伍前头,徒步1小时才到浇水点,志愿者围住庞大的水车,站在两侧用手扶着水管,将水洒在种树组种好的树苗里。

浇水时,杨奇发现枯死的树苗,立即拉来记者补种新苗。“种树需要根据风向安置树苗,不然风沙会把树苗吹倒。种树的土坑要大一些,如果有湿润的沙子,不要浪费,沙漠里水是最珍贵的。”说话间,她额前的碎发已沾满沙粒。

“你知道吗?梭梭树成活后能开出绿色小花。”杨奇介绍,当地村民对这些青年种树志愿者格外珍视,视他们为沙漠治理的新希望。以基地负责人仲麟为代表的“返乡新农人”在沙漠中建立了种树基地,为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为了减轻志愿者的“后顾之忧”,种树基地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和伙食。每当运输车陷入沙中,基地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紧急驰援,确保种树工作顺利进行。看到志愿者们嘴唇干裂,基地免费供应沙漠里最解渴的人参果且不限量,让年轻人随时都能补充水分。对于体力不支的志愿者,基地还会安排车辆将他们安全送回营地,避免过度劳累。此外,基地的午餐也是由当地村民手工制作的。从清晨开始,村民们就忙碌起来,用心准备每一顿饭,只为让志愿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感受到温暖。

青年们唱着歌,在黄沙中播种希望

杨奇告诉记者,她孤身一人来种树,是因为她是综艺节目《种地吧少年》的粉丝。通过节目,她了解到民勤,之后又看到了基地负责人仲麟的直播。去年10月的一场直播中,沙漠下起暴雪,基地工作人员互相鼓舞打气的画面深深震撼了她,让她坚定了来民勤种树的想法。

她表示,来种树的志愿者不仅仅是因为喜欢节目,更多的是想像节目中的人一样,帮助到当地。“现在越来越舍不得这个地方。当地人一看见我们就是来种树的,都是非常高兴的,也很愿意帮助我们。他们特别希望大家看到民勤,关注民勤。那天,基地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谢谢你们来民勤,希望你们能把民勤带火,让大家都来民勤种树’。而且这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在为绿进沙退而努力。”杨奇说。

夕阳西下,结束浇水的杨奇爬上沙丘上的卡车,基地的小伙伴帮她拍照留念。远处,新栽的梭梭苗在晚风中轻颤;近处,志愿者们正将筷子收集起来做柴火。这个家人曾担心吃不惯西北饭的挑嘴姑娘,如今能飞快吃完一大碗黄米面条。

夜幕降临,帐篷区亮起星星灯火。沙丘那端,青年们的欢笑声交织成一首特殊的夜曲。年轻人围着火炉,说起各自故乡的江河,唱着歌,火光刺破黑暗,沙丘上无数新栽的梭梭苗正在摇晃——它们此刻还只是些瘦弱的影子,但已织成一张分明的大网,缚住了流沙的脚步。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潇湘晨报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