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在湘看航天展,一览飞天60年

2019-04-28 08:51: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潘显璇​] [编辑:印奕帆]
字体:【

卷首语

从“夸父追日”到“嫦娥奔月”,我们的祖先从不缺遨游天际的梦想。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从美丽神话到实现“载人航天”,中华儿女中国人民追赶“航天梦”的步履从未停滞。

湖湘文化有着悠远的“问天”情结。2000多年前,屈原在汨罗江畔对着浩瀚星空发出了至今仍在探寻答案的“天问”;长沙出土的彗星图,是世界上最早记录的彗星轨迹;作为“烟花之乡”,湖南更是把火箭的前身——烟花无数次升空绽放,仍承载着“通天”的美好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的航天情结更加热切、更加务实。新中国缔造者毛泽东的“九天揽月”豪情,点燃了中华儿女航天梦想;周光召、周建平、陈善广、杨孟飞等航天界优秀湖湘儿女,为中国航天腾飞作出了杰出贡献;功能材料、精密制造、激光惯导、北斗导航等湖南制造,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长征”路上贡献了湖南力量。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2016年我国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花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家乡湖南,让这次活动具有了更为重要的纪念意义。湖南航天航空产业发展座谈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2019中国对地观测商业峰会等一系列活动,给湖南航天航空发展带来“头脑风暴”,助力湖南建设内陆创新开放高地。

本届“中国航天日”活动的主题是“逐梦航天,合作共赢”。无垠的太空,召唤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努力奔跑,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奋斗者,加快推动中国航天的发展,并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潘显璇

从仿造导弹到研发“北斗”,从载人航天到“嫦娥”奔月

在湘看航天展,一览飞天60年

1960年11月5日,中国成功发射首枚国产近程导弹“东风一号”。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9年1月,由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玉兔二号的影像图。

自上世纪50年代创建以来,中国航天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航天事业的发展,无论是研制导弹,还是发射卫星;无论是载人航天、北斗导航,还是探月工程,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之路。

4月23日至29日,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在长沙举办。同时,“航天放飞中国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航天成就展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该展览采用实物、模型、图文、视频、互动体验、科普活动等多种展览形式,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60余年来的成就。

航天事业奠基

导弹发展“三步走”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射程增加到800多千米。

1964年“东风三号”发射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完全有能力自主研制导弹,射程进一步增加到2400多千米。之后,我国开始陆续研制“东风四号”、“东风五号”等导弹。

从学习、模仿,到改进,再到独立自主研制,我国的导弹事业经历了“三步走”的发展道路,也为以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此为基础,中国科学家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展,终于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五个采用自制火箭成功发射本国卫星的国家。几十年来,运载火箭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了中国卫星技术、载人航天技术和月球探测技术的发展。

“东方红一号”

迈出进入太空第一步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国际震惊,这是人类第一次把地球上的星体发射到太空并运行,中国对此也非常关注。当年,以钱学森、赵九章为首的科学家就提出开始研制卫星的建议。

1965年,科学院再次建议开展卫星研制工作,终于获得批复:以科学院为主,开始中国卫星研制。于是,科学院开展了一项名为“651”的工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一号”火箭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了太空。卫星安全可靠、准确入轨,一曲《东方红》乐曲,震惊了全世界。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是中国航天的第一个里程碑,它使我国较全面地完成了卫星研制工程的建设,包括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地面测控系统、发射场、应用系统的建立,从而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宣告了中国已经进入航天时代。

“北斗”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着力研究全球定位系统(GPS),然而,依照当时我国的实力,无法进行此类卫星的研发。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研发队伍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中国的“北斗”计划遵循了“两步走”的发展路线,第一步是目前正在天上用的“北斗二号”一期工程,2012年12月已完全组网完成,包括在轨工作的共14颗卫星,并加强了地面增强系统,增加了各方应用。目前,这个区域性卫星在我国周边地区用得很好。并且,原来的GPS用户也想加入“北斗”。现在,中国正在做“北斗”二期工程,在2015年5颗试验卫星已发射成功之后,“北斗”二期工程计划在2020年完成。

参照2020年的国际水平,我们目前正在努力改进“北斗”,现阶段已取得信号能覆盖国土周围的成果。等到2020年,36颗星全部发射成功后,信号将覆盖全球。

从载人航天到“嫦娥”奔月

中国航天迎来发展“黄金期”

2003年10月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搭乘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送上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自主地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行相继取得圆满成功后,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随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升空,并先后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将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目标,为最终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2022年建成空间站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即“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把“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送上太空,脱离地球轨道飞向月球,绕月飞行一年后撞击月球,圆满完成了任务。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它已经圆满并超额完成既定任务。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成功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

由“玉兔二号”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8年12月8日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9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预选区着陆,由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的科学探测任务陆续展开。

综合新华社、湖南日报、《军工文化》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连线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不久的将来发射嫦娥五号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二号率先在月球背面刻上了中国的足迹。

目前,“小兔子”工作情况怎么样?4月24日,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在长沙召开,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带来了最新消息。

“着陆器和巡视器在月球工作了4个月昼,状态良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活动。”吴伟仁说,从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着陆点周围的视频,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处起伏的山脉、巡视器行走时留下的车辙,还有着陆器四周分布的大型撞击坑。

中国探月实现了五战五捷,不久的将来将准备嫦娥五号的发射,全面实现月面采样返回。他还透露,按照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计划,“嫦娥五号”将从月球上带回土壤,而这些珍贵无比的月壤,一部分会保存在北京,而另一部分将保存在湖南。

相关专题:逐梦航天 合作共赢——聚焦2019“中国航天日”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