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留欢笑在田野——追记农民剧作家黄士元

2019-04-19 10:22:5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勇军 姜鸿丽 鲁融冰 吕俊 陈杰] [编辑:潘华]
字体:【

长留欢笑在田野——追记农民剧作家黄士元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勇军 姜鸿丽 鲁融冰 通讯员 吕俊 陈杰

△黄士元在写作。图片来源:湖南文明网

时近清明,漫山遍野的花儿开了。

在常德市万金公墓的一处新冢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鲜花。连日来,不断有人前来凭吊。他们中,有文化部门的干部,有各个年龄段的文艺工作者。来得最多的,还是十里八乡的农民。

这个墓的主人,就是一个来月前,因病去世的农民剧作家黄士元。

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主任章宏说,黄老师虽然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1000多部戏剧曲艺作品,给乡村和农民朋友留下了长久的欢笑。

从田间走来,一辈子扎根乡土

今年76岁的黄士元,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对土地和农民有着深沉的爱。出生在常德这个戏窝子里的黄士元风趣幽默,生活中的俚语信手拈来。高小毕业的他14岁开始发表文艺作品,创作民歌、快板和曲艺作品。

农村和农民让黄士元永远无法割舍。他的老伴宋秀英回忆说:“黄士元喜欢和农民交朋友。以前在农村时,他就在我的南货摊点前搭起凉棚,一来可以让农民朋友喝口水、歇歇脚,二来可以收集 ‘活鱼’。后来我们搬进了城,有农民朋友来家里,鞋上带泥就可以直接进屋。他说,换了鞋就没有那股子泥土味了!”

黄士元熟悉农村生活,但是时代不断变化。每次创作,黄士元都去感受生活,从农村的泥土里,从与农民的交往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每次有新的创作,他都读给农民朋友听。鼎城区牛鼻滩镇芷湾村75岁的村民黄士英,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陪黄士元一起体验生活的情景,仍记忆犹新:“黄士元写《山村兽医》,几乎走遍了鼎城区蔡家岗镇,遍访乡村兽医。那时养猪条件差,猪圈里臭气熏天,我们躲得远远的,他在养殖场一呆就是10来天,白天帮饲养员喂猪、清理猪舍,用小本子记下有意思的事,晚上农村蚊子多,他把脚泡在水盆里挑灯创作,写好了就读给我听。”

“他的乡土情怀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哪怕描写大学生题材,他也是挖掘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感人故事。2005年,我们一起为湖南文理学院创作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展演的节目剧本,黄老师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寻找到一名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素材。她每晚躲在被窝里听录音机,好奇的同学百般追问,才得知她听的是聋哑父母喘气和拉磨的声音,以激励自己发奋学习。黄老师艺术地创作了《奇特的录音带》,唱词催人泪下,最终一举夺魁。我的曲谱写到女大学生的唱段,眼泪几次打湿了手稿。”常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罗继南红着眼睛,哼唱起《奇特的录音带》的唱段:“莫看那小小的磁带不起眼,它录下聋父哑母情如山……俺只好暗将爹妈喘气声录入磁带放枕边……”

黄士元锲而不舍地扎根乡土,深入生活,让他找到了创作最深的根脉。从事文艺创作60多年来,黄士元创作了1000多件戏剧曲艺作品,出版专著10本400余万字。他的每件作品大都与农民息息相关,流淌着浓浓的乡野风味,散发出泥土的芳香。



▲黄士元采风情景。



坚守初心,矢志回馈父老乡亲的哺育

“我叫石榴花,我叫水仙花,我叫韭菜花,我叫丝瓜花,我叫扁豆花……”

3月23日,鼎城区十美堂镇第六届油菜花节在遍地花黄的田野里倾情绽放。黄士元为家乡十美堂新创作的常德丝弦《花大嫂赶节》被搬上了舞台。台下,来自十美堂镇文联的康兴民听着听着,伤感地说:“黄士元一辈子为农民写戏,写了一辈子农民喜爱的戏。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回馈着他的家乡和父老乡亲。”

今年72岁的康兴民是黄士元的老朋友,他语带哽咽地告诉记者:“去年10月,黄士元老师为推介家乡十美堂镇的农产品,重病之中,把病床的简易餐桌当书桌,颤抖着双手写下了这首常德丝弦《花大嫂赶节》。词曲出来后,他悄悄离开医院,组织人员录制音频。”康兴民心疼他的身体,劝他别再劳累,他却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片土地养育了我,这里的农民带给了我创作的灵感,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为农民做点事!”

这几年,黄士元用浓烈的爱回馈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看到常德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创作完成了常德丝弦《亲亲常德待客来》《常德的路》,并计划续写常德的桥、人和景;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他一直在构思3万字的大戏《哎呦湾的笑声》。就在他渴望为时代放歌的时候,病魔缠住了他。

2018年9月,黄士元被诊断为肝癌。他知道,得了这种病,只能与死神赛跑,在病房里,他完成了《哎呦湾的笑声》和《常德的桥》的初稿。

“病中为何还这么辛苦创作?”很多人劝黄士元养好身体。

“我要用余生去为农民而讴歌,为时代而放歌,到了九泉,我也心安。”黄士元感慨地说。

3月1日20时许,黄士元溘然长逝,带着尚未完成创作的遗憾和对戏剧曲艺创作的挂念离开了。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徒弟曾强鑫悲痛欲绝,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些年,文艺创作人才青黄不接,黄老师从创作中抽身,成立黄士元工作室,倾心培养了23位创作者。住院期间他仍在改稿、收徒。去年学员共创作了116件作品,他一边打吊针一边修改。实在改不动了,就让我念给他听。去世前几天,他还记挂着许玲创作的《退休报告》没有修改。他为我们这些创作者费尽了心血。”

鼎城区草坪镇农民演艺团体红达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刚得知黄士元去世,伤心而又失落:“我们这些民间文艺团体,离不开黄老师啊!”陈刚告诉记者,团里70%的节目是黄士元创作的。因为他的把关,剧团里没有低俗媚俗的节目。他不计名利,给农民们提供剧本、指导排练,从没收过报酬。2014年夏天,团里参加常德市百团大赛,排练黄士元创作的丝弦小戏《快打擂茶还亲人》,13位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三番两次现场指导,看谁动作不到位就手把手教,直到满意。两三个小时下来,黄士元汗流浃背。陈刚有些过意不去,黄士元却说:“为农民写戏,就要排好演好,就要对得起农民朋友,让他们喜爱。”

他的剧演到了中南海、联合国

“士元啊,咱们俩说好的,你不能走在我前头。可你还是走了,留下我这个‘嘻队长’!”提起黄士元时,鼎城区十美堂镇的83岁老人聂其山老泪纵横。

聂其山是黄士元创作的大型喜剧《嘻队长》的原型,也是一名文艺爱好者,喜欢唱老戏,当过生产队长。以前和黄士元在一起时,爱讲笑话。聂其山没有想到,别人打哈哈笑过了事,黄士元却把这些生活记录了下来。1986年,黄士元创作了大型戏剧作品《嘻队长》,紧跟时代,倡导乡亲互相帮助,竟是以他为生活原型。“那时候我当生产队长,剧本创作好以后,我一边烧火,他一边念给我听。听到‘农村里没得公园游菜园’一句,我笑得前仰后合。里面一个喜欢喳哇的人物,他起名叫‘二打卦’,让我们农村人一听就知道这个人物的个性。”聂其山告诉记者,黄士元写的是农村的生活,用的是乡土的语言。这部戏从乡间走来,半年就巡演了120多场,最终演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一时间名动京华。

质朴的艺术,总是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些年来,黄士元创作的《山里哥哥山里妹》《旋转的钞票》《枕头风》等作品家喻户晓,作品49次获得全国各类文艺奖。群星奖、牡丹奖、飞天奖、田汉戏剧奖、曹禺戏剧奖、丁玲文学奖、映山红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无一不收入囊中,他也成为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黄士元的作品为农民抒怀,不仅受到农民的喜爱,外国人也津津乐道。2015年,他创作的曲艺作品《一颗明珠耀南洋》在马来西亚、老挝等国演出,登上了南洋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新洲日报》。2016年,他创作的常德丝弦《生在潇湘多自豪》走进了联合国,获得了联合国官员和海外华侨的点赞。

黄士元常说,留金留名不如留精神。他坚守初心,为农民写戏60年,矢志回馈父老乡亲哺育的情怀,令人动容。黄士元的家乡十美堂镇党委书记罗军初告诉记者,该镇正在收集整理黄士元的作品手稿等遗物,筹建黄士元展示馆。

黄士元走了,但他在戏剧曲艺创作道路上留下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传承。

相关专题:追忆农民剧作家黄士元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