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师耀湖湘】马安健:大山深处,大爱无声

2019-04-17 08:42:4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记者 李传新] [编辑:欧小雷]字体:【  
20岁开始当教师,到75岁退休,他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山村、那所小学。从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到特级教师,到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内复式教学专家。马安健,这位年已八旬的老教师,通过50多年的教学实践,把炎陵大山深处的鲁坑复式小学办成了全国闻名的学校,他探索研究的复式教学成果享誉国内外教育界,成为国内复式教学的一面旗帜。

马安健:大山深处,大爱无声

马安健在写复式教学的专著。(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马安健用自制教具给学生复式上课。(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马安健在给学生上课。(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名片

马安健,男,1939年6月生,湖南炎陵人。特级教师、中共党员。曾任炎陵鲁坑小学校长45年。先后荣获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国务院有突出贡献发展农村教育专家,享受政府津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来湖南省最具影响力的10位劳模之一。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八、九届湖南省人大代表。他以鲁坑小学为基地,初步构建了复式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科学体系,出版了复式教学专著2部,合著1部,参编著作7部。在省和国家级报纸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复式教学和农村教育论谈会。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传新

20岁开始当教师,到75岁退休,他一直没有离开过那个山村、那所小学。

从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到特级教师,到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内复式教学专家。马安健,这位年已八旬的老教师,通过50多年的教学实践,把炎陵大山深处的鲁坑复式小学办成了全国闻名的学校,他探索研究的复式教学成果享誉国内外教育界,成为国内复式教学的一面旗帜。

4月上旬,记者在株洲采访了这位老教师。马安健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没做完。”

小学教师的梦,从创办扫盲学校开始

马安健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山区小学教师。

然而,他的梦想途中拐了个弯。

1957年,品学兼优的马安健初中毕业,满怀信心准备报考师范学校,没料到,“反右风暴”刮起,他受哥哥牵连,被取消了报考资格。

马安健只好回到老家澎溪村,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先是在村子里义务办起了当地第一所农民扫盲学校。目不识丁的乡亲,用黄豆记数,用香火在纸上烧眼记工,那种没有文化的苦不言而喻。为了提高村民们的学习积极性,马安健在村里的主要路口,建起“识字站”,挂上黑板,写上教过的字,利用群众赶集日,检查、巩固他们的学习效果。一遍不行,就教两遍、三遍,一个一个辅导,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里的30多名文盲个个能识字看书,人人会算数了。

1959年,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为解决棚村40多个超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决定派马安健去那里创办一所民办复式小学。棚村三面大江环绕、一面高山相隔。村里的小孩要到离家五六公里的澎溪小学就读,不是翻山越岭,就是渡江过河。家长很不放心。

当年8月28日,马安健来到了棚村。教室是借用的一间堂屋,住房不到12平方米,厨房就设在放棺材屋的角落里,教学、办公、生活设施一无所有,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没有黑板,就用旧门板涂上锅底灰,再涂上桐油。没有课桌板凳,就到村民家里借用八仙桌和梳妆桌。没有粉笔,就用小竹竿锯成3寸长一段,破开成两边,再合起来,用绳子捆好就成了模型;然后把石膏泥调成泥浆,再灌进小竹竿模型里;等晒干后,把绳子解开,掰开小竹片,取出石膏泥粉笔,上课就可以用了。没有红墨水,就把藤苋子(一种蔬菜的种子)挤出它的红汁,当作批改作业的红墨水。就这样,一所包含4个年级的民办复式小学办起来了。

学生交不起学费怎么办?马安健实行免费教学,结合当地资源,根据学生能力,带领学生开展复收油茶籽、割草养鱼等勤工俭学活动。为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每年复收的油茶籽榨油后,他都要为学生炸一次糯米“鞋底蕉”(形状像鞋底)。至今,棚村的村民和当年在棚村小学读过书的学生,还经常忆起当年师生、家长一起吃“鞋底蕉”的味道。

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去爱

马安健说,教育的核心是爱。有爱心和懂得感恩,是良好品德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爱学生,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去爱。

2014年夏日的一天,马安健从炎陵县城乘长途班车回家,车上挤得水泄不通。忽然听到有人喊“马老师”,原来是坐在班车最后一排一位身着警服的民警在喊。马安健挤到了民警身边,这位民警说:“40多年了,马老师,还认识我吗?我就是当年您在我们棚村教书时,经常为我擦鼻涕、系裤子的那个唐欲健。”斗转星移,这些小事、温馨事,学生都记在心里。

鲁坑小学门前有条河。1988年之前,一座简易木桥是通往学校的唯一通道。大人过桥都心惊胆战。如果山洪暴发,过桥更危险。为了学生的安全,马安健经常接送学生过桥。他曾7次跳入河中,救出9名落水儿童。后来,马安健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鲁坑桥,彻底解决学生过桥上学的安全问题。家住鲁坑河边的78岁村民段寿鸾,经常向她的后辈讲述当年马安健背送孩子过河、过桥上学的感人故事。

为了让学龄儿童都能上学,马安健对辖区学生实施全免费。他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带领孩子们开展勤工俭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用这些勤工俭学收入,在棚村小学实现了2年半全免费上学,在鲁坑小学连续22年对学生实行了全免费上学,还为学生发放书包、铅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品和衣、帽、鞋、袜等生活用品。

为留住学生,马安健还允许学生带弟妹上学。他利用教室后面的走廊下一个与讲台相对的特定窗户,在窗外办起了幼儿班。他用微薄工资购买玩具给小朋友玩,买副食品给他们充饥。上课时,由有组织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轮流看管那群幼儿。这位管理幼儿的学生,又可从窗外看到老师的讲课,进行学习,并不影响他的学习成绩。通过这种方式,保障了学校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全部入学。

进得来,靠免费;留得住,靠关爱;学得好,靠教研

1999年,马安健到了退休年龄,本该休息了。但按国家有关规定,作为特级教师,可延至75岁退休。2013年12月31日,他才正式退休,还义务兼任鲁坑复式小学名誉校长。

“进得来,靠免费;留得住,靠关爱;学得好,靠教研。”马安健说,这是办好山区小学的基本方略。

刚开始,他从事4个年级的复式教学,也曾一筹莫展。课堂内常常完不成授课任务,孩子们学得很吃力。为了让学生学得好,他每天的工作是这样安排的:早上洗漱后,边做饭边写好小黑板,做好课前准备。吃了早饭,马上到河边接学生。上午上课一直到下午4点钟(中午休息1个半小时);4点半钟到5点钟,面对面改作业,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5点钟放学排队,送学生回家和家访。晚上备好课后,夜深人静,来到教室,把课桌当学生,进行预演试教,一直试到得心应手,才去睡觉。

为了探索创新复式教学理论与实践,马安健利用寒暑假自费到长沙、山西、北京,到处查找资料,拜师取经。有一次去了解山西的复式教学,为节省车费,买了一张站票从株洲一直站到山西临汾,晚上就睡在3人座位底下,历时38个小时。

经过艰难的探索,马安健终于找到了二、三、四年级复式教学“动”“静”搭配规律,改革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复式单教法”和简单的“动”“静”搭配法,创立了“短动”教学法和“复式班课堂四步教学法”。他还研制了35种350件教具运用于复式教学,使复式班的课堂教学走向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有效地促进了复式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其中“汉字结构分析板”和“活页式多用小黑板”等被广为采用。

1992年至2007年,鲁坑复式小学的学生在全国、省、市、县各种竞赛中获得的奖项达160余人次,从鲁坑复式小学启蒙走出来的大学生达220多人。学校所在地的上鲁坑村民组,40余户,户均大学生1.5人。

马安健还探索创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的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一至六年级)、特殊儿童教育、家长教育、妇女教育、农科教育、老年教育为一体的实现农村人群终生学习的大复式办学道路,使学校成为当地基础教育教学教研中心、农村各种人群实现终生学习中心、指导农民致富的科技成果推广中心和文明建设中心。其经验与成果,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2001年,马安健应邀到北京,参加有40多个国家专家与会的“终生学习研讨会”;2003年1月,应邀参加有80多个国家专家与会的“国际农村教育研讨会”。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敬朴先生评价马安健是“我国当代陶行知式的农村教育家”。

■手记

爱是生命的火焰

李传新

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在采访马安健老师的时候,我被他大爱无私的精神所打动。

马老师的这种爱,集中体现在爱学生、爱事业、爱家乡和爱家庭。

采访马老师是在他株洲女儿的家里。第一眼见到马老师,感觉和一位普通老农没什么区别。他衣着简朴,乡音厚重,面容沧桑。

那天上午,只有他和79岁的老伴两人在家。一进屋便感觉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家。

谈及儿孙辈,马安健和老伴很开心。他们拿起摆放在客厅里的一张照片高兴地介绍,这张照片是孙子硕士毕业保送博士,清华大学校长颁发毕业证时拍的。马老师有3个儿子和1个女儿,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儿子、儿媳、女儿先后有5人走上了教师岗位。孙辈都读了研究生,还有在美国读博士的。看到子孙个个都有出息,老人家感到很欣慰。

交谈之中,马老师反复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变。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他为现在一些学校“唯分数论”感到担忧。

这位八旬老教师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山区的基础教育。他说,农村教育需要发展,山区学校不是越大越好,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

他一边和我交流,一边打开电脑,从文档里面找相关材料。此时此刻,会感觉到,眼前这位长者并不是一位普通的山野老人,而是一位心系教育的专家。80岁的马老师玩起电脑和微信来,像年轻人一样熟练。与马老师交谈,他身上那种坚韧顽强的“草根精神”和慈爱开拓的人格魅力让人深深感动。在他这里,找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于师德的理解和坚守。这种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把教育中的平凡小事做好的精神,正是今天所需要的。

50多年来,马老师实现了鲁坑小学辖区内的适龄儿童100%“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杜绝了贫穷山区新文盲的产生。他的高尚师德,润物无声,哺育和影响着一代代鲁坑人乃至炎陵人。在鲁坑,在炎陵,乃至在全国教育战线,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在马老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评说

马安健教学的特色就在于“以小见大”,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做好教育中的平凡小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本地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用具和教育教学经验。

马安健创办棚村小学,后又调到鲁坑小学,坚持长达20多年的学生全免费教育。他的学校规模虽小,办的却是大教育。学校以小学6年基础教育为主体,同时为当地农民办好成人教育(扫盲、识字)、学前教育(允许小学生带自己的弟妹上学,并办起学前班,由学生自己和老师共同管理)、特殊教育(弱智儿的随班就读)、职业教育(当地农民可以到学校接受如电脑农技等职业培训,通常在晚上)、社区教育(政策传达与农民继续教育等)。一位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师范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一位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偏僻乡村的教师,他的眼界一点也不闭塞,思想一点也不狭隘。胸怀如此“大教育”的思想,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广阔的“教育视野”。

——株洲市教科院副院长 丁文平

我有幸参加株洲市特级教师专业委员会、株洲市教育局教师科组织的马安健教学现场研讨会,参观炎陵鲁坑小学,观摩复式教学课堂,并聆听马安健老师的现场报告。

在感动、佩服、崇敬、震撼之余,我在反思,马安健教学体现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育、心中有责任、心中有理想。在当今社会,特级教师作为教师中的先进分子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坚守清贫,淡泊名利,求真务实,无私无畏潜心教育,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享受快乐的教育人生。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名师风范。

马安健的事迹让我明白,特级教师就是一种境界。

——株洲市二中特级教师 陈莉双

特级教师的内涵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的专家”。我觉得,这些内涵在马老师身上得到了高度的诠释。

马老师教学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富于一颗博爱之心,集中体现在爱学生、爱事业、爱家乡,也爱家庭。为了使鲁坑村人能依靠文化脱贫致富,马老师依靠勤工俭学让鲁坑的适龄儿童全部享受免费上学。为了解决学生在家要带弟弟妹妹耽误上学的问题,马老师宣布“欢迎学生带弟弟妹妹来学校”,并巧妙地利用复式教学的特点,解决了这一问题。马老师的兼爱之心、博爱之情,值得广大老师学习。

马老师是一位农村教育的原生态“土专家”。他的一点一滴经验都是干出来的、悟出来的、积累出来的,而不是关在象牙之塔写出来的。

——攸县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 王建立

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与马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读初中时,翻看一本教育杂志,里面有一篇介绍马老师优秀事迹的报道。那时,“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便成了我的梦想。初中毕业,我报考上了攸县师范。攸县师范的老师跟我们讲起马老师教书育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更坚定了我毕业后去鲁坑小学执教的信念。1997年7月,我来到鲁坑小学,开始我的教学之旅。马老师的执着、坚韧、慈善、质朴、乐观、豁达影响了我的一生。

——炎陵县城南小学一级教师 黄燕妮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传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