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北京的湖南乡村扶贫“第一书记”是怎样过湖南年的?
他在湖南乡村的工作与生活是怎样的?——
“京官”驻村记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张权
小火盆上“煨”着的年糕发出“嗞嗞”的声音,看上去又香又脆。刘斌樑和几个人围坐在火盆边上,暖意融融。
朋友用手机录下了这个温馨画面,刘斌樑立马上传至微信,并配写了文字:
“煨是中华传统烹饪方法之一,年糕是家乡浙江临安寄来的特产,我在湖南平江泊头村煨年糕,借此彩头祝亲朋好友新春愉快!”
2月4日,除夕。这是刘斌樑在平江度过的第二个年。
“刺头”村来了“扶贫大使”
平江,曾被台湾诗人余光中誉为“蓝墨水的上游”,这里曾走出过52位开国将军。然而,承载着历史荣光的平江也曾是一方贫瘠之地,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自2002年11月起,财政部便将平江作为定点扶贫县,开辟了从北京直通平江的爱心之路。这条路,一走就是17年。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2017年7月,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作为新一轮的“扶贫大使”,财政部行政政法司的刘斌樑来了。
刘斌樑不喜欢当地人称呼他为“京官”,但也承认,这层身份让他开展工作时有着天然的超脱感:没有利益纠葛,判断事情和处理问题会更客观。
平江加义镇泊头村,是刘斌樑工作的第二站。此前,他是镇上丽江村的“第一书记”。2018年4月,他接到电话让其“换岗”,不少人给他打来电话善意“提醒”:泊头比丽江情况复杂,上访户多,“刺头”多。
有人替他捏把汗,可他自己倒是有种“舍我其谁”的豪迈感,他说双子座的男人,对万事万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对周围一切新鲜刺激的玩意儿都充满着无止境的探索欲望。
“不是寻找同路人,而是把对象变成同路人。”刘斌樑说。
上任伊始,“第一书记”遭遇“舆情危机”
“做好农村工作的最大前提,就是尊重农民。”
但泊头村的情况还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上任泊头“第一书记”伊始,刘斌樑便遭遇了“舆情危机”。
泊头村有个“民心爱心微信群”,有人劝说刘斌樑将这个群“解散”,因为某些“刺头”喜欢在群里散布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挑起一些是非。刘斌樑不但没解散群,还进入了群,并被推荐为群主:“解散一个微信群容易,进这个群有问题更能掌握情况。”
泊头的水质改造工程一直是扶贫帮困工作的重点。去年夏季,有村民突然在群里上传了一条短视频,视频中村民打开自家的水龙头,流出了浑浊的自来水。一时间,群内议论纷纷,甚至有人直指村干部套取国家改造资金,不少在外工作的人也打来电话质问。
“不至于啊?”刘斌樑有些疑惑:因为各种原因,泊头的水质改造工程困难大、时间长,但经过改造治理,水质已明显有了提高,他自己也是喝这样的水。他没有急着在群里回复,一方面让人实地去现场查看,一方面安排人去多家验看。最后发现,发这段视频的村民因为自家水管没有很好地清淤,才导致水质浑浊。刘斌樑气不打一处来,责令这位村民再拍视频上传并作出说明,澄清真相。
事实是回击谣言最好的办法。只有让老百姓了解情况,并参与到解决问题当中,他们才会理解你,支持你。
为此,刘斌樑一改过去村里的事情村委会说了算的状况,将事权下放到组,推行由组长、党员、村民组成的“三人小组”制,村委会只做好监督、协调的角色。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刘斌樑说,做好农村工作的最大前提,就是尊重农民。
“引凤还巢”还须“枝繁巢暖”
“携富济贫才能共谋多赢。驻村扶贫要跟上国家的战略。”
1985年出生的刘斌樑肤色黝黑,语速很快,不太像“吴侬软语”的江浙人。刚来时,村民认为这个从北京来的年轻人是来“镀金”的,但后来逐渐知道这个年轻人确实“有一套”。
现在不少地方提出“回故乡、建家乡”的政策,希望外出发展的人“回流”。刘斌樑说,如果没有美丽的家园,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因此要“引凤还巢”就必须“枝繁巢暖”。
如今的泊头村开始有了“起色”:村道不再崎岖,水渠不再堵塞,崭新的市民文化中心已现雏形,架起了路灯,村民们夜间出行不用再靠手电照明。更让百姓看得见的是,碧桂园这样的大企业也“落户”到村上。2018年5月,碧桂园在全国9省14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平江是其中之一,在泊头村建起了花卉苗木基地,第一期发展106亩,总投资500万元。
刘斌樑时不时会到基地转悠一下,走在田埂上,看看苗木的长势,去年冬季雨雪霏霏,他走得更勤了,每天都来看看,生怕培育中的苗木有“闪失”,影响到今年的销售。
在学经济出身的他看来,产业扶贫最好的选择就是和大企业合作。但大企业并非仅仅意味着“钱多”,而是大企业有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成熟的市场经销思维。
从前期的培育苗木、改良土壤、科学灌溉,到后期的销售与运营,碧桂园在泊头的“试水”也区别于以往村民家庭作坊式的种植。刘斌樑说,苗木基地带动了包括泊头在内的周边4个村及社区共120人务工,务工者月工资收入在1500至2500元。
“好风凭借力”,借助碧桂园的资源和渠道,结合泊头的实际情况,一些缺乏渠道的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刘斌樑很欣赏作家豆豆小说《遥远的救世主》的主人公丁元英,一个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并充满哲学思辨的人。但他常和碧桂园扶贫驻村队员说,企业要盈利,村民要受益,村里要发展,只有“携富济贫、共谋多赢”。
“驻村扶贫,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这里“管天管地管空气”的刘斌樑,不断拧动泊头村的“发条”:“扶贫要有格局观,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要跟上国家的战略。”
今年春节又没能回家,除夕夜,刘斌樑留在村里和脱贫户们一起吃团年饭。2018年,泊头村终于甩脱了“贫困”的帽子,新年和脱贫户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或许是他留下过年的最大理由。
刘斌樑租住在一栋二层楼的居民楼里,一楼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二楼住宿,他的房间有些凌乱。去年7月,父母亲从老家赶来看他,见到他住的地方,转背就流泪。刘斌樑安慰母亲,没那么苦,这里生活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