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不慕繁华三千 清苦一生坚守

2019-02-10 08:49:3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蒙志军] [编辑:周泽中]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蒙志军

一根竹篙,几缕青烟。一艘渡船,伴随着柴油发动机的轰鸣,缓缓驶向烟雨蒙蒙的对岸。

在安乡县的董家渡口,这是51岁摆渡人陈刚的日常。2月7日,正月初三,中午时分。虽然气温很低,只有3摄氏度,却已是当天陈刚和同伴席先才在冰冷河面上的第50次往返。

虎渡河静静流淌,安全乡与安生乡隔河相望。船上乘客寥寥,陈刚说:“不管哪边,只要有一个人,也要过去把人接过来。岸两边绝对不让人等,来坐渡船的,都是有急事的。”

1997年,陈刚开始他的摆渡生涯。从此,一船两岸22年,除了大风大浪,四季无休,为两岸的无数乡亲,带来了出行的便利。

安生乡的孩子,绝大多数要去往安全乡的中小学校读书。陈刚就是孩子们安全渡河的“守护神”。有时候,遇到大风大雪停渡,陈刚就把过不了河的孩子们安顿到自己家里,吃饭、过夜。

22年里,董家渡口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年年被评为全县的优秀渡口。

出门遇河,过河摆渡。地处洞庭湖腹地,看似一马平川的安乡,其实交通曾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很长的一段时期,既没有高速公路,也不通国道,没有一条像样的省道,更谈不上铁路,而与此形成对比的窘境是,渡口数量、危桥数量位居全省之首。

2010年前后,安乡东大门陆家渡大桥被鉴定为五类危桥,被迫封闭;西大门石龟山大桥被鉴定为四级危桥,实施半封闭。东西不通、南北不畅,安乡一度成为一座交通“孤岛”。

2014年起,安乡县启动了为期5年的交通建设大会战,开辟了国省干线公路、重点桥梁等六大战场。

这几年,随着“孤岛”的突围,桥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好,交通越来越便捷,加之私家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选择乘船过渡的人们也在逐年减少。“以前运一趟,整条船的人密密麻麻地挤着,一直排到船头,现在半条船都站不满。”

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了摆渡人的收入。“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入两三百块,搞一天可以请10个瓦匠,现在搞10天才请得起一个瓦匠。天气好的话,一天能够弄五六十块,下雨的话,一天起早摸黑也只弄得十几块。”陈刚说,“虽然有政府发的燃油补贴,但扣除保险、人工等费用后,也剩不了几个钱了。”

22年,以河为伴,以船为家。常年的摆渡,让陈刚的双手布满皲裂的口子,还落下了严重的风湿、坐骨神经痛等职业病。但不管怎样,他依然没有要放弃的想法。

从辉煌到衰落,摇曳的河水,浸透了陈刚的半生,在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口中不时会提起“上岸”,即离开渡船,上岸工作生活。但在他看来,上岸似乎会让自己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都要重新适应,对于已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改变习惯并非易事。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改变虽然难,但儿子过上了与之不同的生活。儿子在长沙从事汽修行业,现在已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其实,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孩子们。停渡了,孩子们上学怎么办?”陈刚说,在他心里,渡口就是最大的寄托,当一天摆渡人,就要让两岸的乡亲满意一天。只要有人坐,哪怕是一个人,船就不会停下来。

现在,陈刚最大的心愿就是,政府能够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彻底解决摆渡人这个群体的社保问题,从而使得老来无忧。

一个渡口的变迁,就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切面。在安乡,在湖区,还有不少像陈刚这样的摆渡人,沉默得仿佛与世隔绝。他们默默地看着身边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慕繁华三千,清苦一生坚守,就像陈刚所说的——“有些事情,总要有人来做。”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