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70个春节】那些年,我们追戏剧像追电视连续剧

2019-02-07 08:36:2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瀚潞] [编辑:刘茜]
字体:【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刘瀚潞

人物档案:谢玉兰,女,1949年8月出生,文艺工作者。现居住在长沙,担任湖南省京剧艺术促进会会长,常年活跃在湖南省京剧票友圈,曾策划举办第六届湖南省京剧票友艺术节,推动湖南省京剧票友圈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和喜欢京剧。

擦拭得一尘不染的钢琴、墙壁上的京剧人物脸谱雕塑、书柜里摆放得整齐的戏剧杂志,走进谢玉兰的家,很容易就感受到这个家庭里的艺术气息。

眼前的谢玉兰身着一件红色的短款薄棉服,头发被一丝不苟地梳到脑后,脸上的素雅妆容似乎也是细细描画的。整个人看起来容光焕发、精神矍铄,很难让人相信她已愈古稀之年。

第70个春节,回归与戏剧相伴的日子

2月3日,记者见到谢玉兰。刚坐下寒暄一会,一段手机里传来的铿锵京剧打断了对话。

刚坐下寒暄一会,一段手机里传来的铿锵京剧打断了对话。谢玉兰一边用眼神示意记者暂停休息,一边神色飞扬地讲着电话。她语速不慢,“京剧”、“《状元媒》”、“打擂台”,这些与戏剧有关的词语不断地从嘴里说出。

△湖南省第六届京剧票友节上,票友们献上表演。

跟谢玉兰讲电话的是益阳市京剧票友会的吴先生,连着好些天,他们都在忙着为春节期间的一场戏剧比赛挑选剧目。春节期间,湖南省花鼓、湘剧、京剧等剧种的票友们将在实验剧场展开一场擂台赛,演绎戏剧名段。谢玉兰介绍,这次想挑选出协会票友们排练得最热闹最好看的京剧,让大家过年一同乐呵乐呵。

“我很有信心夺魁。虽然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戏曲闹元宵擂台赛,但是我们京剧票友的实力很不错。央视还报道过我们的京剧票友节呢,他们的导演都夸咱们湖南的京剧氛围好、票友唱得好。”说起戏剧和即将开始的擂台赛,谢玉兰的眉眼间又多了几分神采,言语也多了些许兴奋。

记忆里的春节,看戏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

“我小时候的戏剧,也精彩着呢。那时的戏剧一演就是一周,像电视连续剧一样!”在谢玉兰的记忆里,童年时期的春节也与戏剧缠绕在一起,发生着奇妙的联系。

谢玉兰记得很清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黄兴路上有个文华剧院,那是长沙湘剧一团的所在地。在那个可容800人的剧院,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京剧、湘剧和电影上演。“那时候看戏很时兴,很多三十岁左右的阿姨都喜欢看。一到春节这样的节假日,好看的戏就更多了。《湖南日报》也每天专版刊登当天市内剧场的剧目演出情况。”

△一些旧照片,记录了那个看戏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的岁月

当时,剧院出售的多是连本戏套票,票价在2毛~5毛之间浮动。连本戏一演就是好几天,买了票的观众也连着好几天都到剧院里去看这出戏。“巷子里的左邻右舍见面,也经常讨论今天的剧情是什么?猜测明天的剧情会如何进行?”

后来,湖南省成立了省戏剧学校。第一届招生的时候,十岁的谢玉兰凭借几段儿歌,被选拔成了一名花鼓戏学生,自此开始了她的几十年文艺生涯。

当谢玉兰在学校学习传统戏剧的同时,戏剧界也发生着新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全国的各个剧团之间都兴起了创作现代戏的热潮,展现人民新生活的现代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今,湖南人耳熟能详的现代花鼓戏《补锅》,就是在当时被创作出来的。

未来的春节,期待传统戏剧的新生力量

尽管热爱着戏剧,谢玉兰并不是一直在戏剧行业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带来了洋文化,那些新鲜的玩意儿让人们应接不暇,传统戏剧受到了些许冷落。谢玉兰也因此从剧团调到文联工作。直到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她又重新回到剧协工作。

如今,戏剧等传统文化不断受到重视和发展。戏剧的专业舞台不断推陈出新,湖南的新生代戏剧艺术家也层出不穷,群众间的戏剧文化交流也日渐密切。“作为一个几十年都与戏剧打交道的人,我真心感谢习大大为我们传统文化“代言”,也感谢文联对戏剧工作的支持。”谢玉兰不下五次地跟记者强调。

△谢玉兰(左五)与京剧票友们在一起

已经退休十几年的谢玉兰一直与京剧票友们交好。“我认识的有些票友嗲嗲和娭毑们,他们学习排练新戏之后,还自发组织春节期间下乡做志愿演出。”票友群众们对戏剧的热爱令谢玉兰很受打动。熟悉文艺领域的她成立了湖南省京剧艺术促进会,时常为湖南的京剧群众文艺活动奔忙。“我相信,戏剧的魅力会让人受到感染。有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传统戏剧也一定可以迎来新的生长。不管是第70个春节,还是未来的第80个、90个春节,我都期待传统戏剧为更多人的春节增添欢乐。”

当年那些市井间的戏园、戏院已消失大半,黄兴路上的文华剧院也成为了今日的群众艺术馆,当年在舞台上唱念做打的戏剧演员们也芳华已逝。但是,在那些更为现代化的剧场、在那些移动设备的摄像头前,年轻的面孔们依然在舞台上、舞台下,书写一段段与戏剧、春节有关的芳华记忆。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