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见习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姜杨敏
2月1日,农历腊月廿七,中车株洲所时代新材轨道交通事业部减隔震车间仍机器轰鸣,生产线上一块块1米见方的黑色“橡胶”不断成型。
这不是普通橡胶产品,它是一种极富科技含量的特殊材料,用于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的支座。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改变了以往同类产品完全依靠进口的尴尬局面。
车间主任张浩忙得不可开交。他告诉记者,由于客户要求提前至2月24日交货,车间工人要工作到农历腊月廿九,正月初四工人又要到岗加班。
在中车株洲所,“减隔震”十分“年轻”。其生产线建于2010年,运营才8年多,在业内属于“晚辈”;其团队也很年轻,整个研发、生产团队100余人平均年龄只有35岁,车间主任张浩今年才32岁。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年轻队伍,却在短时间内干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时代新材‘减隔震’,去年为港珠澳大桥提供‘定海神器’而一战成名。”张浩兴奋地说。
港珠澳大桥跨海而过,桥体面临地震、台风等外力破坏,必须采用减隔震技术解决抗震难题。“在桥墩与桥面之间安装一个橡胶支座,就像打太极一样,‘以柔克刚’,降低直接袭向桥体的冲击力。”张浩形象地介绍。
然而,这个橡胶支座的研发并非易事。
时代新材接到这个任务是2016年7月。当时,时代新材的减隔震产品虽在业内已经拔尖,但毕竟进入这一领域才6年,还处于成长期。初生牛犊不怕虎,依托中车株洲所强大的研发能力,时代新材“减隔震”团队敢闯敢试,最终仅用6个月便调试出全新的胶料配方。
港珠澳大桥橡胶隔震支座长、宽都是1.77米,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橡胶隔震支座,即使遭受16级台风、8级地震或者30万吨巨轮撞击,也能确保桥梁安然无恙。去年9月台风“山竹”过境,安装了橡胶隔震支座的港珠澳大桥毫发无损,经受住了考验。
“去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当电视镜头聚焦到大桥减隔震时,我和同事们兴奋无比。”张浩说着说着,脸上满是喜悦,他为能参与这样的超级工程建设而感到骄傲。
为港珠澳大桥成功生产橡胶支座奠定了时代新材减隔震在业内的领先地位,订单纷至沓来。去年,完成营收总额80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张浩和同事们瞄准液化天然气储罐减隔震支座,开展攻关。
目前,作为清洁能源,天然气被广泛使用。液化天然气储罐底部温度极低,对减隔震支座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多年来,该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
“外国人做得出来,我们也一定要做出来。”张浩说,他与同事们当时下定了决心,要尽快攻克这个难题。他争取到200万元经费,成立科研小组进行技术攻关。“普通钢材、常规胶料都无法满足需要,通过不断调制配方,在做了4个样品后,我们终于在去年4月研制成功。”张浩说。
目前,由张浩他们团队生产的液化天然气储罐橡胶减隔震支座,已被河北的3家企业订购。
“其实,作为国企员工,个人收入并不高,但既然选择了干这一行,就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张浩告诉记者,参加工作10余年来,他记不清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但每当看到一项技术被攻破,一个新产品从生产线上下来,他就感到特别欣慰和骄傲。
“作为新一代技术工人,我和同事们都希望不负芳华,参与更多超级工程建设,为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张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