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松泉和老伴儿在自家屋前合影。)
(金龙村风光。)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张璐 摄影 宛俊余
道路两旁,一栋栋庭院式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路边池塘波光粼粼;青青菜地里,郑松泉和老伴儿正在采摘年夜饭桌上需要的蔬菜;旁边的小广场上,小朋友们跑来跑去,荡着秋千……
“平时大鱼大肉吃多了,这不,孩子们叮嘱过年要多准备点蔬菜!” 见到记者,郑松泉放下手中的活儿,热情地打招呼。
郑松泉1949年5月出生,长沙县金井镇金龙村人,1971年成为正式党员,先后担任过金龙村村主任、村支部书记。
(郑松泉家的菜园子。)
“现在,他们挑剔得很,鸡鸭鱼肉都不稀罕了,哪像我们小时候,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咧!” 郑松泉领着记者往家里走。
跟随着郑松泉的步伐,我们在一个悬挂着“党员家庭户”招牌的两层小白楼前停下了脚步。“我可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咧!”郑松泉指着招牌上的入党誓词,骄傲地说。
(郑松泉家的菜园子。)
宽敞明亮的客厅,干净的大理石瓷砖,电烤炉、大屏液晶电视机、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走进郑松泉的家里,和城市人家并无两样。
“以前哪有这么好的条件咯!” 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加上他又是老大的缘故,1963年,刚上小学五年级的郑松泉便辍学回家,成为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郑松泉带领记者参观他的菜园子。)
“那时候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我们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到生产队挣工分。” 郑松泉陷入了回忆。
在郑松泉记忆中,那年春节,阳光特别灿烂,他拿着挣到的1500个工分,高兴地去生产队兑换过年需要的物资。可是,生产队长却告诉他,他的工分刚好抵消之前他们家预支的工分。
(金龙村文化墙。)
一瞬间,郑松泉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那时候毕竟还是个孩子,都好吃,都想过年能吃点好东西。” 郑松泉拿出了糖果、瓜子、橘子等招待我们。
“后来,生产队长看我们实在困难,便预支5元钱给我们过年。”拿着钱,郑松泉买了1斤肉。
“我母亲将肉与辣椒、萝卜一起炒,真是美味啊!”回忆起从前,郑松泉吧了一下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一时间,大家干劲十足!” 郑松泉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第一次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郑松泉向记者展示自家沼气。)
“虽然大家有饭吃了,可是村里光靠农业,经济还是发展不起来。” 1981年年底,通过村民投票选举,勤劳的郑松泉进入了村委会。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1985年,郑松泉在报纸上看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地引进企业。于是,他与村委会成员商量,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同年引进了制造玻璃与防水油膏的企业。
“第一年春节,村里参与了他们的分红,得了1万多元。” 郑松泉说,那个春节,村民们都特别开心。
(拿着去北京、海南、云南等地旅游的照片。)
“那时候可算得上是万元户了咧!” 郑松泉乐呵呵地说到。
“这个企业现在还在吗?”记者好奇地问道。
“早被淘汰了,它属于高污染企业,我们现在提倡环保经济!” 郑松泉连连摆手。
随着原金龙村与白石洞移民安置区合并,金龙村的发展脚步更快了。
“我只有小学文化,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感到有点困难。”为了金龙村更好更快地发展,2005年,郑松泉主动上交报告,提出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
“这样,更多有才能的年轻人,才会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嘛!”如今,退休后的郑松泉平时种种菜园子,闲下来时,去北京、海南等地旅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