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缝纫机成了“古董”——越来越好·我的第70个春节

2019-02-05 08:49:1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颜斌 朱玉文] [编辑:刘畅畅]
字体:【

缝纫机成了“古董”

——越来越好·我的第70个春节

2月2日,戴魁武在细心养护“古董”缝纫机。

2月3日,戴魁武展示1983年用的扣子、线筒、剪刀和尺子等缝纫工具。

2月3日,戴魁武身着自己缝制的中山装。他对中山装口袋的缝制引以为豪,乡亲也夸他比别人做的更精巧。

2月2日,龙品香在给儿女们制作腊鱼。

2月2日,戴魁武和老伴在县城的超市备置年货。

在县城儿、女家时,戴魁武和老伴都喜欢早晚到附近的公园休闲锻炼。

2月1日晚,龙品香(中)和老伴戴魁武与远在韩国从事翻译工作,不能回家过年的外孙女舒莹视频通话,让外孙女在外照顾好自己,外公外婆都很好!

县城大儿子戴明军(右二)家,龙品香和老伴戴魁武全家围坐一起,听年龄最小的孙女戴思妍(中)朗诵诗词。

2月3日,7岁的戴思妍和爷爷戴魁武从菜地摘菜回来。戴魁武说:“现在老家种菜,一是可以锻炼身体打发时间,二来也可以不要再在外面买了。”

龙品香展示1994年春节时拍摄的一张老照片,后方这个位置就是当时拍照的地方。她笑着说:“那天她正从哥哥家里拜年回来,走在最前面的这位就是她。”

2月4日上午(农历除夕),今年的团圆饭戴明倩(左)当起了主厨,母亲龙品香则帮她打打下手。

2月4日(农历除夕),衡阳县大安乡黄塘村,戴魁武、龙品香一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吃团圆饭。

2月4日,戴魁武、龙品香一家三世同堂,拍摄喜庆的“全家福”。

文/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颜斌 朱玉文

图/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猪肚煲土鸡、红烧水鱼、粉丝烧牛肉……女儿主厨,老伴龙品香打下手。

大年三十,戴魁武全家在衡阳县大安乡黄塘村的老屋吃年夜饭。

除了在韩国从事翻译工作、不能回家过年的外孙女舒莹,一家人全部聚齐。

吃完年夜饭,晚上煮饺子,一家人看央视春晚守岁。

……

人生的第70个春节,戴魁武与家人团团圆圆、轻轻松松、开开心心在一起。

戴魁武和老伴龙品香与共和国同龄,都出生于1949年。

1969年结婚时,戴魁武和姐夫学裁缝刚出师,家里什么都没有,就和爱人住在山上的父母家。

“二十几年前,一到腊月,活就会很多,搞手脚不赢。赶工时,大年三十都在缝纫机上忙,团年饭都没时间吃。有时候还要几个孩子帮忙划粉、熨衣物。”戴魁武回忆。

划粉、火式熨斗、线筒,还有一架接近于“古董”级别的老式缝纫机。“拉扯大三个孩子都是靠的它们。”腊月二十八,在老屋里,戴魁武抚摸着承载了他三十多年记忆的缝纫机,感触良多。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物资匮乏。红白喜事、人情来往都喜欢做两身好衣服。戴魁武做裁缝做出了名气,西服、呢子衣样样在行,十里八乡的乡亲也都喜欢找他。

衣服少,乡亲们就将布料送到家里来,做“包工”。如果一家人要做的衣服多,就会请戴魁武去做“上门工”。做“上门工”要提前预约好时间,在上门的头天晚上派家里的壮劳力把缝纫机和其他设备搬到自己家。第二天一清早,戴魁武就会上门。

最开始做裁缝时布料主要是洋布和棉布,洋布主要做衬衣、棉布主要做厚袄子。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些化纤织品开始流行,“的确良”就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面料。这个时候,戴魁武开始做“的确良”衬衣。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子女纷纷成家立业,做了一辈子裁缝的戴魁武终于闲了下来,跟着子女进城享福去了,那台赖以谋生的缝纫机就成了摆设。

偶尔,他也想“玩玩票”,用这台“老古董”去为别人做几身新潮的衣裳。尽管手艺是杠杠的,可现在人们都是买衣服穿,做衣裳这个词也与缝纫机一样成了“古董”。

相关专题:新春走基层·家国又一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