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可以这么“玩”

2019-01-24 09:02:3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通讯员 曾欢欢 记者 左丹] [编辑:刘茜]
字体:【

通讯员 曾欢欢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左丹

互联网时代,大学里的“教与学”“知识与创造”,该怎样重构,使之达到最佳育人效果?历经10余年的探索,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何人可教授团队有了自己的答案。

2018年底,何人可教授及其团队凭借《面向国家战略的数字化与国际化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课题,获2018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奖项全国仅50项,这是湖南高校获得的唯一的一等奖。它给湖南的高等教育带来哪些启示?2019年1月,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秘。

课程魔方,让学生自主选教师选课表

课程不感兴趣?可以“忽略”不上。上课老师“风格”和我不搭?可以换别的老师上课。学生不分年级“高低”,也没有班级“界限”, 而且学院只有一门专业…… 这就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即工业设计。在传统的思维里,学院必然也就围着这个专业打造了一套从入门到毕业的教学方案。何人可团队却不是这么“玩”的。基于与国际、互联网、数字化接轨的考虑,团队打造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了三大“套餐”——高端装备与交通工具、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媒体艺术与社会创新。学生自选“套餐”,觉得不对味了,可以随时切换“套餐”,甚至“混搭”。唯一的要求,就是毕业时,在其中一套“套餐”里,交出令人满意的毕业答卷。

“三套‘套餐’,包含了‘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个‘课程魔方’。每门课程,就是魔方上的一格方块。转换一次角度,就可能产生一种学习可能,培养出一位独特的设计人才。”何人可说。

“套餐”也好,“魔方”也罢,都被“数字化”,放在他们与华为共同开发的、国内首家Pinwall(图钉墙)数字化设计教学评估与资源平台里。在这个开放式协同创新的教学体系里,大有“容纳百川”的“气度”:教师自带简历“供”学生选,“魔方”与“套餐”“明码标价”,任学生点。“魔方”里的知识,也就由学生自主消化吸收。学生“消化”完知识后,所产生的创新设计,也必须被“数字化”,在图钉墙里展示。

这种玩法,让这一门专业“千变万化”,使“一人一课表”成为可能,并由此培育出各具风格的工业设计人才。

协同创新,让学生创造“内容”

在现代教学模式更新中,“翻转课堂”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翻转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和讨论中学习,本质依然是教师创造内容。何人可介绍,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教学,却是“学生创造内容”。

“互联网时代有一重要特色,是用户创造内容。微信、微博,都深刻的体现了‘用户创造内容’的含义。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里,特别在工业设计里,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创造内容’。”何人可说,“我们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在数字化教学平台里,学习不必局限于固定的课堂和时间,学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

他说,“互联网时代让知识变得‘唾手可得’。有时候,学生掌握的知识,未必不如教师,尤其是新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既然知识在互联网上是‘开放’的,我们的思维则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消化吸收后结合社会实践,创造出新的‘内容’。即在‘设计知识’的结构与表达方式上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获取、生成和传播模式,形成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协同创新的知识生产模式。”

在这里,因为学生的参与,每一门课程最后的结果,都是独特的。与此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在实践中学习提升。2018年,北京亦庄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其中一类机器人设计竞赛,何人可团队带的3组学生,轻松包揽了一、二、三等奖。

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教育,塑造了一批批行业佼佼者。近5年,学院培育的学生,共获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奖励400多项。共有286名学生进入微软、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全球500强企业或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工作。学生范石钟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设计师”。2004届毕业生张文泉成为全球顶级设计公司(意大利IDG)公司的首位中国籍设计师。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