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湘水之畔的衡阳市。(资料照片)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茁 徐德荣
见习记者 成俊峰 唐曦 通讯员 王卫全
11月上旬,湖南华侨城文旅综合项目在衡阳市集中开工,该项目占地约13平方公里,滚动投资650亿元,将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商贸、康养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文旅新城。
大项目、好项目接踵而至,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项目建设风生水起,衡阳市进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期。
40年砥砺奋进,40年沧海桑田。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衡阳励精图治、阔步前行,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取得了瞩目成就。中央日前正式备案同意的《湖南省关于市县机构改革总体意见》中,衡阳与长沙、岳阳一道被列入湖南省的大城市。
而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衡阳正奋力描绘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最美地级市”的全新画卷。
1 “工业重镇”迈进“产业强市”
衡阳市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市工业总产值一度占据全省28%。全国第一台自制重力选矿机、连铸钢机、井下铲运机等一连串“第一”,“中华”牌锁具、“工农”牌手扶拖拉机、“芙蓉”牌手表、“湘江”牌自行车等名优产品,都见证了“衡阳制造”曾经的辉煌。
上世纪90年代,“衡阳制造”在历史的转型中经历强烈“阵痛”,企业一度举步维艰。
面对市场经济风浪带来的“阵痛”,衡阳市的决策者痛定思痛,对症施治,“优化结构”“挂大靠强”等良方相继开出,“衡啤”挂上燕京啤酒,“衡变”靠上新疆特变电工,“古汉制药”攀上清华紫光。改组、联合、兼并、租赁、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和出售等一系列“放开共享”改革措施出台,让一大批国有中小企业浴火重生。到2007年,该市工业企业达5310家,工业总产值接近1000亿元大关。
近年来,衡阳市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变“弯道超车”为“换道超车”,聚焦产业项目建设主战场,全力实施振兴实体经济的“3311”工程计划和工业“原地倍增”计划,布局军民融合、有色金属、先进制造业、纺织产业、新能源汽车、全域旅游、农副产品种植加工等多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勇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领头雁”。通过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对接一流企业,引资兼顾引智,衡阳这座老工业城市实现“华丽转身”。
中核集团、中国恒天、华侨城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纷纷落户,推动衡阳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续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
去年,衡阳工业完成投资934.8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今年前三季度,衡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9.89亿元,增速由上半年的全省第五上升至全省第一,大步迈入“产业强市”行列。
2 “雁到衡阳不南飞,客到衡阳不思归”
今年7月,中盈衡阳复合健康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衡阳。据介绍,这个总投资达10亿元的项目,从双方接触到签约仅用了47天时间。
“47天”,是衡阳采取有力举措,高速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力见证,也是客商对衡阳发展环境的高度认可。
翻开衡阳的历史,无论是人口、工业还是综合经济实力,都曾雄居全省第二,一度有着“小上海”的美誉,经济辐射效应极强。
上世纪90年代后,衡阳前行脚步略显疲乏。如何破局,成为考验衡阳决策者的大课题。经过深入调研,衡阳决定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
“围墙内的事你们干,围墙外的事我们管。”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的这句话,代表了衡阳市几届领导集体的共同心声,因为大家切身感受到,经济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软环境的问题,经济社会要发展,硬件很重要,软环境必须优化、再优化。
他们铁腕治乱,强力斩断伸向企业的“黑手”;出台各种举措,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放大资源、产业、交通、政策等优势,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和放管服改革。
“雁到衡阳不南飞,客到衡阳不思归。”好的营商环境,让衡阳再度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前不久,衡阳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机制体制创新,同样使衡阳成为“吸金池”和人才洼地。去年,衡阳市出台招商引资“黄金30条”,从降低用地成本、减免建设收费、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增强来衡企业投资兴业信心。今年4月,衡阳市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每年设立不低于1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力打造人才洼地。目前,全市已引进各类人才1.2万余人,并建立了1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
在去年“港洽周”“衡州经济发展论坛”“湘商大会”等招商活动中,衡阳签约151个项目,总引资1936亿元。今年,衡阳先后参与或举办“中部崛起大会”“沪洽周”“2018衡州经济发展论坛”等招商活动,共签约引进项目120个,总引资1146.7亿元。
3 “做到‘家门口’、做好‘身边事’”
10月底,衡阳直飞成都的航线正式开通,只需约2个小时便可抵达美丽的“天府之国”。
而今,衡阳人的“脚步”越来越远。1.5小时交通圈覆盖周边350公里范围,乘高铁40分钟可到省会长沙,坐飞机2个半小时可抵首都北京……
近年来,衡阳市依托湘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地位,着力打造“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变节点为枢纽。目前,衡阳1个南岳机场、1条湘江黄金水道、2条国道、7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建设形成。
衡阳,不仅随着交通网的扩张而“长大”,也在“三清三建”社区提质改造、环境治理等“家门口”民生工程中“变美”。违章建筑变成休闲文化广场,城中菜地变成小花园,垃圾堆变成绿化带……去年,衡阳市入选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化率已达到48.4%,城区空气优良率达80%,功能区噪声合格率100%。如今,推窗见景、出门观绿已成为衡阳人居常态。
衡阳市还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揽,统筹推进“八城同创”,围绕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开展“石鼓书院大讲堂”、周末百姓剧场、送戏下乡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市民素质。
与“文明之花”一同绽放的,还有“廉洁之花”“诚信之花”。2016年12月,湖南省第一个廉政文化雕塑园在衡阳诞生。今年6月,在2018年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衡阳市获得全国“守信激励创新奖”,为全省唯一获奖城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社会治理带来许多新挑战。“火车好坐,衡阳难过。”这一社会上一度广泛流行的谚语,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衡阳市社会治安不如人意的写照。
百姓的痛点,就是党和政府的关注要点。一场扫黑除恶的持久战也随之拉开序幕。今年初以来,市里大力开展“两站”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整治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场所周边拉客宰客、非法营运等不文明经营行为。同时,针对环境治理、交通管理、文明祭祀等问题,深入开展综合整治。
如今的衡阳,已是政通人和,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和谐幸福。
“做到‘家门口’、做好‘身边事’。”衡阳市市长邓群策相信,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将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民生红利,让更多客商留在业兴人和的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