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得之:“破壳”调区划,谋局大发展

2018-12-07 10:36:43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刘茜]
字体:【

22年前,长沙东、南、西、北、郊五区分别变身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科学的区划调整揭开了长沙建设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唐得之:“破壳”调区划,谋局大发展

谈起22年前长沙推进的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过程,如今已是79岁高龄的唐得之连称“忘不了”。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谈起22年前长沙推进的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过程,如今已是79岁高龄的唐得之连称“忘不了”。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胡媛媛

重温记忆

打破“鸡蛋壳”,优化城市布局

“1996年长沙推进的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当年《长沙晚报》在7月11日头版进行报道时,用《揭开长沙建设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作为标题。”虽然已是79岁高龄,但当年任长沙市委办公厅主任、全程参与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唐得之,重温22年前的那段记忆时连称“一辈子都忘不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省会长沙的行政区划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市区规模小但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区、郊区界地不清;五个区按区位分别称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郊区,区名不规范且没体现长沙作为全国文化名城的特色。”唐得之回忆,尤其是当时的郊区,就像个“大套环”将长沙城区包围起来,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

“这样的格局显然不利于城市发展,‘鸡蛋壳’必须下决心打破!”22年后向记者讲述起当年区划调整的缘由时,唐得之仍用力握紧了手。

打破“鸡蛋壳”,为城市松绑!唐得之至今记得,当时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了几条基本原则:只调整区一级行划区划,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场区划不变,非动不可的,只作局部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波动;区划要有利于行政管理和加快经济发展,实行区管乡、镇、场体制,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各区特色,做到区界明确清晰。

“实地走访、反复讨论和修改制定区划调整方案,从1994年到1996年,长沙完成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光讨论会就开了上百场,经常为了一处细节从白天讨论到深夜。”唐得之说。

“你们现在所熟知的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区名,当年的讨论可谓十分活跃,最后的确定也是集思广益。”唐得之笑道,当时的共识是,区划调整后的区名一定要体现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既要有文化品位,又要便于规划,便于识记,“因此,每个区的区名都有好几个备选方案。”

比如原来的北区,有人提出改为兴汉区,有人提出改为清水塘区,最后因为其辖内有千年古刹开福寺,而确定为开福区。芙蓉区的得名也是反复打磨,当时大家提出了荷花园区、东方红区等几个名称,但因代表性不强或过于宏大而被否定,最后是“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句给了大伙灵感,芙蓉区由此得名。

“大幅度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的决策,是需要胆略和气魄的。好在决心大、方案细、措施硬,加上长沙上下都很拥护,形成共识,各项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唐得之感慨。

1996年7月10日,尘埃落定,长沙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举行了隆重的授牌授印仪式。长沙撤销了原有的东、南、西、北、郊5个市辖区,调整了市辖区行政区划范围:以湘江中心线为界,以西建立岳麓区;东以当时的人民路、浏阳河路、中山路、八一路为界建立芙蓉区;以五一路、芙蓉路、韶山路、城南路为界建立天心区;以五一路、迎宾路为界建立开福区;以芙蓉路、韶山路为界建立雨花区。

时代感悟

一个城市的区划,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22年前,根据新形势要求和长沙实际推动的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理顺了城区区划建制,突破了行政区划分割的矛盾,也理顺和下放了建设及管理权限,为长沙发展腾出了较大的空间。

20多年过去,当年区划调整带来的综合效应、整体效益已充分显现。如今行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街头,目睹长沙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有着满满的自豪感与幸福感。 ——唐得之

回访见证

郊区变城区,“拓城记”里迎丰年

“你知道不,以前的洞井铺因土地贫瘠收成少,曾被人笑言‘有女莫嫁洞井铺,三年磨烂九条裤’。”从绿树掩映的“高升家园”小区走出来,站在车水马龙的湘府路一侧,雨花区洞井街道高升社区党委书记张琳骄傲地用手一指,“现在人人说‘有女盼嫁洞井铺,高楼股份小车库’,看,这些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楼宇集群就是见证!”

22年前长沙进行的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在唐得之看来,影响和改变最大的正是当时的郊区。“郊区变成雨花区,原来的圈状区域被析分,雨花主要承接了原郊区的东部和南部。‘大套环’打破了,雨花的发展思路也变得开阔了。”唐得之回忆,区划调整之前,郊区还是以“农”字为主,即农村、农业、农民。变身雨花区后,从原来的发展农业经济迅速转型为“经营城市”,大步迈开了由郊区变城区的发展步伐。

唐得之所言正是张琳20余年的亲身见证。高升社区前身为高升村,也曾有过“三年磨烂九条裤”的窘境,1996年区划调整之后,雨花区加速了城市化步伐,1999年起,位于长沙南大门的高升村按政策开始整村土地征拆,由此获得了388亩生产生活安置用地。

土地在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村民代表大会开了一次又一次,大伙议定的出路就是‘土’和‘改’。‘土’,从原来的种田到种楼;‘改’,就是改变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张琳说。

“三处由高升人自己打造的楼宇集群问世,浓缩了22年小村庄的发展历程。”张琳带着记者沿湘府路一路走一路看:当年的安置用地一部分建起了由41栋居民楼组成的“高升家园”,圆村民们的安居梦,其余则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城市建设浪潮中。

高升村成立了实业公司,25层楼的高升金典商务楼于2010年建成,一举引进了时尚现代的大酒店和一批文化消费项目,并由此开创了长沙村级集体发展楼宇经济的先河;毗邻长沙汽车南站的高升时代广场,去年7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达21万平方米,如今这里集吃、住、休闲娱乐为一体,每天人气爆棚。“撸起袖子加油干,由6栋高楼组成的高升星光天地马上就要投入运营,到时这里不仅有时尚影院、高档餐饮,还将入驻上万平方米的苏宁易购旗舰店。”指着一处正在进行建设扫尾的楼宇集群,张琳难掩喜悦。

村庄变城市,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韵味。2011年,高升村完成城中村改造,变成高升社区,也就是在这一年,1084名村民通过股权固化,成为实业公司的股民。

夜幕刚刚降临,“高升家园”的小广场已是一派热闹景象。伴随着轻快的旋律,一群昔日的农姐菜嫂舞得欢快,小广场旁的绿荫道路上,休闲的人三五成群。“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65岁的张少坤掰着手指告诉记者,如今股民们不仅每月能领2000元生活费,春节、端午和中秋,还能每次每人分红1万元。

高升的城市化变迁,正是20余年来雨花区上演浩浩荡荡“拓城记”的缩影。记者了解到,1996年区划调整以来,该区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十五”至“十二五”期间新建改造城市主次干道280公里,长沙火车南站的亮相更使之变身中部交通大枢纽;产业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就在1996年和1997年,高桥大市场和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相继亮相,成为城市商业地标,如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在雨花蓬勃发展;当前该区正积极推动高铁片区、红星片区、圭塘河片区等五大片区建设,城市化脚步仍在加速。

“事实上,区划调整后无论是五个区还是整个长沙都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当年下决心打破‘鸡蛋壳’,带来的成效如今已不断显现。”看着墙上所挂的现今长沙地图,唐得之笑着竖起大拇指。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