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岳麓山变城中景
——从岳麓区发展看长沙城市格局之变
岳麓山的爱晚亭。
梅溪湖城市岛。
桐梓坡西路与金星中路交界处商圈。
长沙湘江橘子洲头。 郭立亮 摄
一湾清水绕城流,水碧岸绿的靳江河长沙市岳麓区段。
李健 摄
夜色下的长沙市湘江西岸灯光璀璨,以湘江新区为中心的大河西板块正在引入大量资本,逐渐形成了宜业、宜居、宜游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长沙跻身“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成为“一带一部”首位城市。在未来几年,长沙将全力打造“三个中心”、建设“四更长沙”,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新格局。 李健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沙市岳麓区委宣传部提供)
熊远帆 潘振兴
长沙,千年古城。2000多年前至本世纪初,城址未变、中心未移。
不过,近十年来,城市格局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沙由此踏入“沿湘江时代”。
城市格局变迁的背后是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
长沙市岳麓区的崛起让长沙原本“瘦弱”的西翼强健了起来,让长沙终于能沿着湘江一江湘水牵两岸,腾飞。
半边乡下半边城
要理解长沙城市格局变化之不易,就要知道曾经的长沙河西有多么荒凉。
关于这个有很多民间的俗语,比如“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间房”、“河西是农村,到河东才叫进了城”……
1972年,长沙湘江一桥才建立通车,长沙河东到河西第一次有了陆路联系。之前往返东西岸,还要靠轮渡,也让湘江里的木帆船一度千帆竞逐。
不过,那时的河西放眼望去,除了挺立的岳麓山,和山脚下几所大学,以及零落的几个工厂,就几乎再也看不到什么了。整个河西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到处破烂不堪,下起雨来街道满是泥泞,也见不到一个红绿灯。而河西广袤的农村,除了常有农民背上菜去河对岸售卖,似乎和这座城市鲜有关联。
一到夜晚,从河东江边往河西望去,只能看到湘江上星星点点的渔火,目光再往西去便是一片荒凉的漆黑。
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大桥的作用慢慢显现,从河西进城,到溁湾镇有了些许商业,才闻到一点从河东飘来的城市味道。
在那时,长沙的河东河西便是半边城市半边乡下。
哪怕到了上世纪90年代,河西都还没有城市的模样,在岳麓区工作四十年的彭秋纯老人回忆:“90年代,整个河西片区没有一盏路灯,几乎没有商业,没有像样的马路,就连作为河西经济制高点的溁湾镇周边也是一片漆黑,到处都是坑坑洼洼。”她说:“我记得岳麓区是1999年实现财税收入过亿,当时大家还放鞭炮来庆祝。”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长沙,没有哪一个区域像河西,经历了如此多的变迁,并被寄予那么多的城市化梦想。
西区到岳麓区,河西在崛起
在岳麓区成立之前,长沙河西大部分地区属于长沙市西区。
西区大致的范围河东是以黄兴路为界,黄兴路以西,城南路以北、湘雅路附近以南;在河西是南至中南大学,北至三汊矶。
当时的西区中心也都在河东地区,黄兴南路的商业街、下河街市场等。
因此,西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在西区打造全国享有知名度和辐射力的CBD商务中心区。不久,西区河东CBD规划、五一广场商业特区规划出台,湘江风光带的规划也跟着出台,部分建设项目开始一步步推进。
正当一些项目如火如荼建设时,一个可能是改变后来长沙城市格局的区划调整开始。
1996年7月,长沙将原来的西区调整为岳麓区,行政区域为原西区的麓山路、银盆岭、橘子洲、望月村4个街道和新划进的岳麓山、望岳2个乡和望城县的天顶乡,以前河东区域的商业中心区被划走,只剩下河西的大学院校了。
当时,新成立的岳麓区谈不上是个城市,基本无商业可言,只有路边参差不齐的小商铺,溁湾镇以南是大学院校,银盆岭以北是纺织、化工基地。稍微繁华一点的地方集中在溁湾镇,往西过了原溁湾镇汽车站就是“大农村”、渔场。
据说,当时的西湖渔场、岳麓渔场是长沙市鲜鱼生产基地,年产鲜鱼10万担以上。此外,后湖、桃子湖、望月湖等,不仅养鱼,而且还种植了大量的莲藕、茭白,也能带来一些经济收入。
根据长沙市委、市政府“西文东市”的构想,拉开了岳麓新城的建设序幕。
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河西将加大开发力度,道路要形成“四纵六横”的总体格局,并兴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技文化项目。
那时起,岳麓区城市开始向西、南、北三个方向扩展,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速。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在内的“河西大学城”重点建设工程拉开了序幕。长沙市的“河西大学城”包括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商学院、长沙第一师范学院等20多所大中专院校。一方面,学校走“强强联合、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河西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岳麓区发展谋篇布局。
不久,河西的潇湘大道、新民路、桃子湖路、牌楼路、阜埠河路等建成通车,枫林路、麓山路拓宽改造……与此同时,“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麓谷科技园”等建设工程也紧锣密鼓进行。
2001年后,随着长沙市委、市政府西迁,十几年光景,河西新城拔地而起。先是岳麓区南拓北伸,西接宁乡,连长张高速岳麓收费站也不得不向西推出15公里,为城市发展让路。
2008年,长沙再次进行区划微调,将原属望城县的坪塘、含浦、莲花、雨敞坪四镇划入岳麓区,全区国土面积由145平方公里拓展至558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实现华丽蝶变。
时代新姿态
当发展进入到一些节点,时间的力量就展现了出来,它往往带来更大的突破。
2015年4月,全国第12个,中部第1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获批。至此,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战略平台都在岳麓整合汇聚。
“湘江新区的设立为岳麓区拓展了发展空间,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岳麓区必须抓住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进一步坚定抓产业的信心、兴产业的定力、强产业的能力,实现岳麓产业大突破、大发展。”区委书记周志凯的话掷地有声。
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
近年来,岳麓区牢固树立了经济工作向产业聚焦的鲜明导向,聚焦楼宇经济、园区经济、科创经济、开放经济“四大经济”,做强现代金融、高端商贸、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检验检测、都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全力促进产业经济蓬勃发展。
在一种从容的力量中,长沙湘江西岸正在全面布局,宁静而不可遏制地生长。在绿色生态,人文精神和经济发展的聚合发展中,岳麓区,正在开拓一番更广阔的天地。
昔日荒山郊野嬗变成集名山、名水、名洲、名城于一域的旅游休闲新城;辖区内的大科城已崛起为“湖南智谷”,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乐园;商业巨头、总部基地纷纷抢滩湘江西岸现代服务业走廊……
建新城、兴产业,更要聚人气。岳麓区突出“多中心、网络状、串珠式”的空间格局,着力构建泛岳麓山组团、市府滨江组团、环梅溪湖组团、洋湖大王山组团、岳麓高新区组团、莲雨含组团“六大功能组团”,实现新城规划建设到哪里,产业经济就覆盖到哪里,公共服务就配套到哪里,让岳麓成为一座有人气、有商气、有灵气的新城。
如今,随着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湖南金融中心、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大王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产业平台集中发力,洋湖总部经济区、滨江金融商务区、梅溪湖科技创新城等多点突破,湘江西岸树起一张又一张“靓丽名片”,崛起一座功能齐全、现代化的新城。
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7年岳麓区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千亿俱乐部”,2018年财政收入将突破百亿大关,成功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3位、投资潜力百强区第24位。
岳麓山下,一场城市的巨变也正在进行,过去寥落冷清的商业与城市氛围早已被人忘却。
如今,梅澜坊特色商街、金茂梅溪湖酒店全面开业运营,宜家荟聚综合体启动建设,高端商贸业加速向品牌化发展。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建设稳步推进,爱尔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城、华大基因长沙生命科技园等项目相继落户,健康养老业发展势头良好。橘子洲景区复牌5A级景区,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投入运营,湘江欢乐城、恒大童世界、华谊电影小镇等项目建设推进顺利,文化旅游业迈向“区域旅游目的地”新阶段。
河西现代新城的崛起,点亮了长沙一江两岸的格局,改变了长沙城区主轴线,使得长沙作别了“五一路”时代。
繁华尽显的长沙“西中心”在这里呈现,曾经寂寥的岳麓山也变成了岳麓区奋起的城市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