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长沙织机街,一条老街竟有四个国营工厂

2018-11-25 11:23:03 [来源:ZAKER潇湘] [编辑:曾晓晨]
字体:【

上世纪70年代,织机街上有四个工厂,从东到西分别是长沙锯木厂、长沙饴糖厂、长沙彩色印刷厂和长沙红旗织布厂。

因电力紧张,锯木厂都在深夜开工

我所住的133号大院与锯木厂打隔壁。锯木厂是一个负责木材初加工的厂,就是用机器圆锯把树木加工成木板或木条。只要开工,机器锯木的噪声就响彻半条大街,特别是树木刚接触飞速旋转的锯轮时,声音刺耳。那时电力供应紧张,而锯木的机器耗电量大,工厂实行错峰作业,即在深夜社会用电量小的时候,开机器加工木材。这可害苦了我们院的人。1979年我备战高考时,每晚学习都到深夜。好不容易盼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锯木厂却传来了刺耳的噪音。如果题目做得顺,心情还好一点。如果题目做不出来,心中对这噪音,简直恼火到了极点。现在想来,那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老实,面对如此大的噪音污染,选择的是默默忍受,竟没有一个人提意见。

锯木厂给我们带来噪音,是坏事。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比如,冬天家里熏腊鱼腊肉,要用"锯木灰"。别处要搞到"锯木灰",往往成为一个大问题,而在我们街上,这却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要多少有多少。我叔叔、伯伯家要"锯木灰",往往要我娭毑给他们到锯木厂搞。又比如,那时很多人家里晚上不留火,每天早上"生火"。"生火"就要用到柴火。别处天天要搞到柴火,也不容易。而对我们住在锯木厂边上的人家,这也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前一天黄昏,我们到堆在街边上的树木上,扯一些树皮,就可以引发一个早上的火了。

拿小人书换饴糖厂的饴糖吃

饴糖厂在锯木厂斜对面,东与煤矿公司打隔壁,西与东文庙坪巷相邻。这个厂属于长沙副食品公司,专门生产各种口味的饴糖粒子。读小学的时候,我有个叫赵旭的同学住在东文庙坪巷,他家的房子就在饴糖厂包装车间的下面,中间只隔着一条小巷子。那时放暑假,学校在有条件的家庭设了学习活动小组点,每个点安排五六个学生,做作业、搞活动。有一年暑假,赵旭家是一个小组点,我被安排在这个点。我们做作业的桌子放在车间的窗户下。每天上午,二楼包装车间的年轻师傅就伸出头来,对我们说:"小朋友,借几本小人书来看看啰。"赵旭知道套路,就说:"可以啊,你丢几粒糖粒子下来恰啰。"于是,他们从窗户放下一根绳子,我们把小人书固定在绳子上,他们再拉上去,看完就丢下来还给我们。当然,他们没有白看,每次都要丢下一些包好了的糖粒子给我们。

△长沙彩色印刷厂职工,现住马家巷15号。

彩色印刷厂,生产年画

织机街上的彩色印刷厂,严格地说,只是这个厂的一个车间,工厂的本部在大庆路,即现在的黄兴路。这个车间的厂房,新中国成立前是黄金戏院,专门负责印刷一些彩色包装纸、年画之类。住我们大院的彭伯伯、彭伯妈两口子都是这个厂的。有一年,彭伯伯对我们说,他要去德国买设备。那个时候能够出国,是天大的喜事。我们院里的人都好羡慕他。不久,彩色印刷厂车间外堆放了好几木箱子的设备。彭伯伯告诉我们,这就是从德国买回来的印刷机器。但是这些机器一直堆放在织机街上,没有打开过,没有安装投入生产。后来彭伯伯说,这套设备用不了。是什么原因,我不清楚。上世纪90年代,织机街拆除时,彩色印刷厂搬到了开福区陡岭支路60号。

△长沙红旗织布厂大门。资料图片

织布厂福利好,子弟都可去工厂澡堂洗澡

红旗织布厂东靠东文庙坪,西临化龙池巷,是街上四个工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厂。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公私合营改造而成,是长沙市纺织局下属工厂,主要生产劳动布,有点像牛仔衣裤用布,销往非洲,很受欢迎。

红旗织布厂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工厂,除了车间,还有医务室、幼儿园、夜校、食堂、澡堂等。那时家里房子小,又没有采暖设施,冬天洗澡是个大问题。织布厂的子弟都是去工厂澡堂洗澡,这往往成为这些子弟在同龄人中炫耀的地方。有的女职工还把被子等带到澡堂去洗。我们133号大院的何伯妈、巢伯伯夫妇都是这个厂的。由于织布厂的福利好,加上那时工人地位高,我们都好羡慕和尊敬他们。

上世纪70年代初,每天上午,织布厂厂区小路上,总可以见到一位长得眉慈目秀、身穿青布长褂、脚穿平角布鞋、头发梳得油光的老人,拿着大大的竹扫帚,在地上"划大字"。之所以说他是"划大字",是因为他扫地完全是漫不经心的样子。他的穿着打扮与他手上的活,太不搭了。

织机街,一条铺着麻石、并不宽的老街,竟然有四个国营工厂,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情。四个工厂都是织机街的地标。那时我给人家介绍我居住的街道,往往骄傲地说:"我住在红旗织布厂那条街。"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