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创新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2位
●科技人员总数40年增长了9倍
●拥有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120亿元
华声在线11月14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任彬彬)今天,省政府新闻办在长沙举办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年第12场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发布了湖南科技创新发展情况。40年来,湖南不断提升科技改革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全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
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贺修铭介绍,湖南创新实力显著提升,到2017年全省创新综合实力上升到全国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9%。科技成果凸显成就,取得了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到2017年全省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79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9倍。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到2017年拥有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589个省级研发服务平台。今年又举全省之力创建创新型省份,已正式获批。
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目前全省已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5个省级高新区。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120亿元,比2007年增长9.7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17年突破3000家,今年有望突破4500家。
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任彬彬
11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在长沙举行湖南省庆祝改革开放40年第12场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发布了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40年来,自主创新的种子在三湘大地生根发芽,全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引擎和支撑。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等世界级成果,成为闪耀着自主创新光芒的“湖南名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催生自主创新湖南经验,全力创建创新型省份
战略是行动的指路灯。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不断提升科技改革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助力科技事业一路腾飞。
湖南先后作出《关于科技兴湘的决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决定》,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今年又举全省之力创建创新型省份,并正式获批,为我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湖南科技战线依靠有限的资源禀赋和投入,发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取得了一批世界级的创新成果,在科研院所转制改革、军民融合创新、清洁低碳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强改革探索,走出了后发地区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致公党中央专题调研组总结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多项改革举措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比如,将41类省级科技计划专项整合为5类,构建了“511”科技创新计划体系,科技计划实行“三分离”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实施“科技+”“+科技”行动,加快科技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率先支持以专利使用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行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等。
科技综合实力不断跨越新台阶,有力地增强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00年,全省科技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14位,科技进步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5%。到2017年,全省创新综合实力上升到第1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9%。
科技投入稳步增加。1978年,全省科研经费为3400万元,省级科技事业费为2389万元。2017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568.5亿元。去年以来,围绕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超过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5%的目标,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出台了企业新增研发投入奖补等政策措施,推动全省研发投入迎来突破性增长,投入强度提升到1.68%,2017年的研发经费增量与“十二五”时期的增量基本持平。
科技成果凸显成就。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领跑世界;C/C航空制动材料打破了美、英、法三国在该技术上对我国的封锁;建成了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研制出 “海牛”深海钻机、大倾角离子注入机、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大容量石墨烯电容等尖端产品;在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治疗丙型肝炎的中药新药;培育出三倍体鲫、鲤及“双低”油菜、优质油茶、杂交辣椒等生物新品种。
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壮大。1978年,全省有科技人员17.83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不在科研单位或不从事科研工作;到2017年,全省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79万人,增长了9倍。拥有袁隆平、黄伯云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总数增至82人。
科研条件明显改善。上世纪50年代初,全省仅有3家科研型机构。到2017年,形成了以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为龙头,拥有省级研发服务平台589个,覆盖重点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科研平台服务体系。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湖南优势成果“走出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1988年国家着手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高新区便开始创建并于1991年获批,目前全省已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5个省级高新区,成为创新要素最密集、发展最活跃的区域。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120亿元,较2007年增长9.7倍,占GDP比重也从2007年不到10%提高到23.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继2016年突破2000家后,2017年又突破3000家,达到3153家,净增941家,和整个“十二五”时期增加数持平。今年有望突破4500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器。全省建成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74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7家。建成“一站式”科研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入网仪器1万余台套,价值45亿元,已为企业和社会用户节约成本10多亿元。成功举办四届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参赛企业获得创业投资超过8亿元,获得贷款授信超过5亿元,培训创业者2万多名。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率不断增大。2017年湖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3亿元。
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和重大民生改善,人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科技服务脱贫攻坚和基层创新特色鲜明。湖南省科技扶贫工作始于1986年,面向全省29个贫困县开展。1991年,调整为积极配合抓好井冈山片5县的科技扶贫工作,1996年设立科技扶贫专项资金,1997年开始开展“驻村建整”。近年来,共选派1.3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5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深入扶贫一线,实施了湘西科技开发、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中药材全产业链等专项,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
科技服务环境保护和重大民生改善亮点频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重点研究解决草浆造纸黑液、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技术等重大环境科技问题,取得众多成果。本世纪以来,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为重点,突破重金属污染治理、区域循环经济、高效清洁冶炼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7个。实施重大疾病协同防治科技创新工程,实现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全省各市州全覆盖。气象灾害预警、输电线路融冰除冰、食品安全监控、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项目取得的成果已广泛应用。
科普工作不断强化,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上世纪80年代初期,科普工作侧重点是农村,随后扩展到城市,逐步深入到社区和工厂。上世纪90年代中期科普面向广大青少年和各级领导干部,院士、学者走上讲台,宣讲科学知识,作科技形势分析报告。我省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正式举办以来,连续举办了18届,已经成为了科普工作的品牌。全省建有省级科普基地193家,并统筹科研基地、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形成了普惠、开放、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