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唐善理
通讯员 黄志东 李光平
高速运转的机器,有序忙碌的工人,正在装箱待发的集装箱车辆。10月8日,记者走进江华瑶族自治县华讯电子公司,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现年43岁的公司董事长李谋财告诉记者,他是江华河路口镇牛路村人。4年前,他与大妹李洪梅、小妹李冬梅、弟弟李谋瑞四兄妹,先后回到江华开办了3家企业,解决就业人员1300多人,年创产值近3亿元。
艰难创业路
1997年,18岁的李洪梅向人借了50元车费,来到深圳宏高电子厂打工。第二年,因为工作努力而升为人事主管的她,把哥哥李谋财和妹妹李冬梅、弟弟李谋瑞也动员到了厂里做流水线。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让四兄妹尝到了打工的艰辛。
之后,四兄妹摆过地摊,做过手机配件批发生意。2006年,四兄妹通过打拼,积累了一些资金,在广州市白云区租厂房,办起了李氏兄妹的第一家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手机钢化膜。从打工仔到老板,四兄妹实现华丽转身。之后,四兄妹又到深圳办起电子公司。
说起在外创业的艰辛,四兄妹很多事情仍记忆犹新。2007年,李冬梅到北京推销产品,途中突发高烧,孤身一人的李冬梅哭了。“要是有亲人在身边照顾该多好啊。”可是没有,李冬梅最终拖着病,如期见到了客商,签订了订购合同。几经拼搏,四兄妹生产的手机配件和电子产品,销售到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在巴西、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地建起销售网点。
回乡求发展
在广东打工、办厂十几年,四兄妹一直牵挂着家乡,希望有机会回到家乡做生意、办企业。
2014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在广东举办“迎老乡、建家乡”活动,四兄妹被真情感召,决定回乡投资办厂。
就在当年,在江华高新区,李谋财兄妹投资1.2亿元,建起占地70亩的华讯电子科技公司,年产12000万片手机钢化膜和电脑钢化膜,年营业收入达8000万元,年利税3000万元。当年投资,当年投产,“江华速度”让四兄妹出乎意外,欣喜不已。
2017年4月,李洪梅将自己在广州的企业搬回江华高新区,建立江华明意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当年被确定为省里10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占地100亩。公司生产的5G钢化玻璃膜、3D曲面玻璃膜等产品,销往俄罗斯、东南亚、中东、南美等38个国家和地区,产品90%出口销往国外。全部投产后,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钢化膜产地之一。
今年9月,李洪梅与丈夫王永红又将在深圳的弘乐电子公司搬回江华高新区,至此,李谋财四兄妹将在广东开办的企业全部搬回江华,在家乡开办了3家企业。
“是江华良好的投资环境、真诚的服务,让我们兄妹坚定了回家的信心。”李谋财坦言。李谋财说,当初他回乡投资,县里为他安排了火车站后面、高速路口国道边、百家尾村3个地方供他选择。李谋财最后选择了交通、生活条件更方便的百家尾村。
拿到土地后,国土、规划、消防等部门纷纷亮绿灯,为李谋财的企业及时办好各种手续。“情感上暖心,措施上用心,机制上顺心,政商关系上公心,江华为企业提供的‘母亲式’的服务,太让我们这些投资人感动。”李谋财说。
浓浓家乡情
去年大寒时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敬老院里一派热闹温馨的场景。华讯电子公司组织30多名爱心志愿者,来到这里开展“爱心圆梦行动”,为敬老院里的7名孤寡老人和3名孤儿送上春天般的温暖。其乐融融的场面让人难忘。
李氏四兄妹,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也千方百计回馈家乡、回报社会。
“我每月工资有3500元,这里工作、生活条件都好,我很满意。”正在华讯电子公司“爱心岗位”给手机膜装袋的游贵锋开心不已。他来自该县沱江镇赫洞村,患肢体残疾,也是典型的贫困户。
在华讯电子公司、明意湖智能公司,都有专门为残疾人、贫困户设置的“爱心岗位”。“多为乡亲们着想,是我们应该做的。”李谋财说。
“我们经常去敬老院、孤儿院开展慈善活动,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华讯电子总经理李冬梅说。
近3年来, 李氏四兄妹先后开展送爱心、送温暖活动10多次。数百名孤寡老人、孤儿和贫困儿童得到帮助。
■链接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湘商回归工程,以优化大环境、发展大产业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开创了赶超崛起的新局面。以情招乡,以乡引商,实施“情感上暖心,措施上用心,机制上顺心,政商关系上公心”的“四心服务”和“母亲式”服务,造就了一流的“软环境”,一批新三板企业“集群式”落地、“抱团式”入驻、“联盟式”发展,先后引进和培育规模企业7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成功创建百亿园区,创造了欠发达地区跨越赶超、高质量发展的“江华模式”。
目前,江华高新区共引进项目200多个,吸纳资金220多亿元。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32亿元,税收3.5亿元,进出口总额2.1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联江华产业园)在全省139个省级以上园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1位。安排就业1万多人,贫困户约占30%,每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