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下午,株洲市神农大道,嘉宾体验试运行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当天,由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列智能轨道快运系统列车(简称智轨列车),驶入城市公共道路,实现上路试运行。(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上图:1992年9月,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挂牌成立仪式。通讯员 摄
上图:1999年8月,中联重科创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在华天酒店召开。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黄利飞
三湘桂花香,秋意渐渐浓。
10月初,记者来到株洲田心茅塘坳。当年的茅草、池塘、山坳,已不见踪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总部大楼、生产厂房,鳞次栉比,煞是气派。
长沙望城区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20多年前用扳手、榔头、螺丝刀在简陋车间里敲敲打打的场景,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线生产、智能化制造。
坐落在长沙市芙蓉区解放东路的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一张张由远及近的照片陈列,将研究院转企改制波澜壮阔的历程,生动呈现,令人感慨万千。
……
我省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科研院所转企改制而开启。湖南省属及中央驻湘科研院所转企改制,从事业单位到市场经营主体,实现了体制机制嬗变;从“跟跑”到“领跑”,完成了技术创新升级。这些科研院所“下海”搏击市场,攻坚克难,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头羊”,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
自断“皇粮” 自负盈亏
中联重科成全国科研院所转企改制成功典范
9月28日,是中联重科的“生日”。
1992年的这一天,时任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以下简称“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借款50万元,组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
2018年的这一天,中联重科以“科技智造未来”为主题,召开了公司第四届科技创新大会。工程机械馆大屏幕上,一大批世界标志性产品,震撼袭来:
全球起重能力最大2000吨的全地面起重机、全球最长的101米碳纤维臂架混凝土泵车、全球最高的登高平台消防车……
它们的诞生和应用,颠覆了全球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20多年前创办企业时,没想到会把企业做到今天这个模样。”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说,建企之初,主创人员的想法很朴素简单:“赚钱,不再受穷,出趟门能坐的士,来客人能上馆子。”
这些想法放在当时,已是够“奢侈”了。
那时,长沙建机院日子“紧巴”得很:600多人的院所,财政拨款仅200多万元;事业费逐年削减,院里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科技人员甚至会为几块钱的补贴,争得脸红脖子粗。
那时,距1985年开始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已有7年。长沙建机院是第一批改制院所,却主要以卖图纸维持生计。
作为国内唯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长沙建机院举步维艰;詹纯新以“捧着金饭碗没饭吃”来形容其窘境。
为扭转困局,中联重科破土而生。
“国家‘断奶’,科研院所生存之道在何方?大家都在找样本,但无‘本’可循。”孙昌军说,“只能试水过河,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走。”
基于成套技术优势,中联重科瞄准了混凝土输送泵车的研发和市场开拓。
1993年,首台混凝土泵车成功下线。
新产品面世即大获市场青睐,当年,中联重科盈利300万元。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基建工程、房地产事业方兴未艾,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大举介入工程机械行业。
民营企业因机制灵活而衍生出强大竞争力,让中联重科感受到了极大压力。“决策流程太长,对市场反应慢。”孙昌军说,要将院办企业转变为现代化企业,中联重科股份制改造、上市,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
2000年10月,中联重科成功登陆深交所。
这一年,全国科研机构改制进入“攻坚年”。“脱胎换骨”的中联重科,已跻身改革前列。
随后,中联重科在资本市场纵横驰骋,完成了一系列漂亮的并购重组,企业实力迅速壮大。
经过中央企业地方化、大股东整体改制等改革,中联重科也由一个国有独资公司,演变为湖南省国资委、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等股东共同持股的公众公司。
孙昌军坦言,改革过程艰辛,但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中联重科已经成长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产品线,1993年只有混凝土泵车;如今,主导产品覆盖9大类别、800多个品种。
生产方式,以前作坊式生产;如今,现代化制造基地遍布全球各地。
企业资产净值,改革转制之始仅2600万元,2017年373.2亿元,增长1434倍。
2
转企改制 面上推进
全省科研院所“破蛹化蝶” 活力迸发
1999年12月,中联重科进入上市关键阶段,全公司上下奔波忙碌不已。
而每天出入天心区席草田巷一栋两层办公楼的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湖南省建科院”,2013年搬迁至芙蓉区解放东路新办公大楼)职工,却自由散漫,整天无所事事。
“1999年底的湖南省建科院,还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等、靠、要思想严重。院净资产仅248万元,还欠职工70多万元,已经发不出工资。”湖南省建科院院长戴勇军回忆。
彼时,长沙建机院、中车株洲所等中央驻湘科研院所的改革,如火如荼,声名远播。
湖南省建科院内,以戴勇军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躁动不安又满怀期待。“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已经搞了十几年,省内又有了中央院所改制的成功案例,该轮到我们了。”
当年12月11日,湖南省政府下发《湖南省深化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一纸公文,掀开了24家湖南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大幕。
戴勇军说,改革文件一下,业界反应不小。“有人害怕改革,担心丢了‘铁饭碗’、没了事业身份;但大多数人支持,尤其是技术骨干满心欢喜,放手一搏还可能闯出一条活路。”
改革需以铁腕攻坚。湖南省建科院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长期不来上班的多名职工辞退。
根据改制方案,湖南省建科院转制为科技型企业,逐步向“建科”技术企业集团发展;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发起成立隆平高科;
湖南省化工研究院整体转制成海利集团;
湖南省冶金材料研究所转身成湖南省冶金材料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4家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有21家转制为国有企业。
“下海”后的科研院所会不会被市场的汹涌波涛淹没?
“不会!”
事实给出了答案。
戴勇军将湖南省建科院转制前后做了一番对比:原先事业体制下,“等、靠、要”,现在到市场“找饭吃”;过去是“铁饭碗”,现在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过去比劳动时间、比吃苦耐劳,现在比工作效能、比创新精神……
2017年,建科院总资产达1.27亿元,是1999年的50倍;年产值近3.66亿元,是1999的124倍;营业收入达2.23亿元,职工收入大幅提升,国有资产快速增值。
通过对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管理体制等大刀阔斧地改革,隆平高科坐上了全国种业企业综合实力的“头把交椅”;海利集团2016年实现总产值16.7亿元,竞争力居全国农药制造业前列。
湖南省属及中央在湘科研院所转制企业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大显身手。
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速达35%以上,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速超过40%,累计制定国家标准150个,研发形成重点新产品1600个。
3
“上山”攻技术 “下海”搏市场
“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令人瞩目
2014年12月,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成立。
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积极促进科研院所转企改制,是示范区建设核心目标之一。
长株潭地区共有72家科研院所,其中包括20家中央驻湘单位。
1992年以来,长株潭把握先机,一大批科研院所转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截至目前,已有39家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31家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建立现代院所管理制度;2家合并到高校。
转制企业成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全省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2018年9月中旬,在第12届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上,装载新一代混合动力牵引系统的新型混合动力调车机车惊艳亮相。
该车由中车株洲所控股的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设计,为德国铁路股份公司量身定做,是新一代绿色、环保、高效、智能新型调车机车的代表。
这是中车株洲所科技成果快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一个缩影。
“转制改革打破了院所产业‘无米下锅’或‘小富即安’的局面,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省科技厅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调推进处相关负责人称,转制后,院所既是科技开发的主体,也是转化应用的主体,科技开发和产业化一体化发展,成果转化的效率大大提高。
中车株洲所转制时,确定了“稳定一头”保科研、“放活一片”办产业的思路。
“鲶鱼效应”不期而至。
一方面,中车株洲所科研实力迅速壮大,一系列高科技成果纷纷面世。仅1992至1995年,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6项。IGBT牵引变流器等关键部件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其在轨道交通电传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中车株洲所大多数科研成果,变身为“和谐型”电力、内燃机车,驰骋在祖国大江南北,并迅速攻占国际市场。
中车株洲所董事长、党委书记李东林表示,曾经偏居一隅的电力机车研究所,如今成长为经济规模超过300亿、产业遍布海内外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持续改革是获取核心竞争力和持久成长力的最大“红利”。
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一张张亮丽中国名片,背后都铭刻了长株潭科研院所转企改制的印迹。
2012年,“湖南长株潭自主创新”被列为1号参政议政重点调研课题。“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首次进入公众视线。
转企改革的浪潮中,我省科研院所在市场风雨中搏击,于长空里翱翔,转出一个活力迸射的新世界。
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大事记
1985年 中共中央颁发《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全面拉开。
1992年 以长沙建机院为代表的中央驻湘科研院所,率先启动科研院所转企改制。
1995年 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1999年 湖南省政府下发《湖南省深化省属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我省省属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全面展开。
2000年 中联重科在深交所上市,初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后隆平高科、时代新材等脱胎于科研院所的企业先后登陆资本市场。
2006年 湖南省政府下发《关于深化省属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推进转制科研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12年 中共中央颁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科技体制改革转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2014年 国务院批复长株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成为科研院所转制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
2016年 中共中央颁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