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女过中秋:早去娘家晚归婆家,寓意双团圆

2018-09-23 10:40: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叶竹 余林钗 程琳琳 郑晨红] [编辑:印奕帆]
字体:【

团圆,是这个节日的向往

出嫁女过中秋:早去娘家,晚归婆家,寓意双团圆

2016年橘洲艺术花灯节在中秋节当天开幕,吸引上万市民前来观赏。 (资料图)

2016年中秋节当晚,长沙市城区,圆月与高楼相映成景(二次曝光),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 记者 李健 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长沙有民谣称:“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

从前的中秋节是家家团聚吃月饼、牛肉炒茭瓜,如今有了杜甫江阁赏月看焰火等更丰富的庆祝方式。现在的中秋节跟古时甚至几十年前比起来,过节的方式和途径也是大不一样了。不过,中秋节一个始终不变的习俗就是“团圆”,而这种团圆,成为了这个节日的向往,成为了一种生活需要。■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叶竹 实习生 余林钗 程琳琳 郑晨红

秋节要团聚,为什么?

“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家族的凝聚力,因此中国人自古非常重视血亲联系。历史上中秋之月与‘团圆’意象相结合在唐代已经出现,在中唐以后的文人诗作中愈发凸显。天宝十五年(756年),长安陷落,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于八月中秋作《月夜》一诗,借望月抒发对妻子儿女的思念。及至南宋,家人团聚成为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认为,中秋团聚习俗的产生是出于家庭团圆和睦的生活需要。“这种状况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基础,自唐安史之乱后直至五代,社会动乱不断,两宋又面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时有战乱,亲人离散,人们对亲人团聚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聚,这种思维在唐宋诗词中多有体现。家庭成员的团聚与和睦是家族生活中的大事,中秋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家庭的良机,强化了人们的家庭义务与责任感,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由于家庭团圆和睦的需要,产生了中秋团聚习俗。”

中秋拜节,送什么?

“长沙城乡有拜节习俗,由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娘家则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之谚。”长沙文史研究专家陈先枢表示,“中秋月圆象征人间团圆,素有亲人团聚的习俗。是日,亲友互赠月饼、糖果,家家团聚,吃牛肉炒茭瓜、鸭子、鲜藕、月饼等食品。有的农村中秋食芋头,谓剥芋头皮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妇女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故中秋节又名团圆节。”

“这是旧时的礼仪风俗。中秋节时,女子回娘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男方则感谢岳家的嫁女之恩。”陈先枢表示,中秋期间,妇女还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

“60后”长沙人许女士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充满感慨。“上世纪70年代,我们一家人和爷爷奶奶住韭菜园,外公外婆家住长沙火车站附近,过中秋节都是骑着单车去给外公外婆过节。”

“70后”孙女士在长沙工作,娘家在常德汉寿。提到老家的中秋习俗,她说,“小时候,我父母带我去外婆家拜节,都是带猪肉,有时候也带些米呀,菜呀,过节团聚一块吃饭的人很多,我们都会自己带些菜过去。”

受访者说

出嫁女中秋回娘家,能过夜吗?

根据有些地方的风俗和双方父母的思想,很多人认为中秋节不能回娘家,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是不能回娘家的。

还有人认为,中秋节本身是团圆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在传统观念上属于另一家的人,所以中秋节必须回夫家过,寓意圆满吉利。

中秋节又叫“女儿节”,每逢中秋节晚上,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照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就算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也要返回婆家过中秋节。

在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妇女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的这个习俗被提及多次,这样做,除了为家庭和睦,也为吉庆,避免坏运气。

在原长沙市五中(现雅礼中学)教师,如今已七十高龄的刘俊泉的记忆中,“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

常德人孙女士表示基本上过节回娘家就是如此,家中母亲从不让她在娘家过夜。“老人家忌讳,出嫁的人再睡娘家,都会运气不好。”

出生于1951年的徐女士生活在益阳,她告诉记者,“我们中秋节都是当天上午回娘家拜节吃中饭,如果和公婆住一块,那当然是下午从娘家回家和公婆一起过节,如果没和公婆住一块,那也是下午再去公婆家。回娘家拜节的时间肯定是优先的,而且我们中秋节也从不在娘家过夜,夫妻俩睡娘家不吉利。不过现在独生女的家庭,女儿出嫁了,规矩还是会变化一下,没办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