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杂交水稻香飘马达加斯加

2018-09-04 06:28:0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宇芬 李贞 刘维帅] [编辑:夏博]
字体:【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胡宇芬 李贞

通讯员 刘维帅

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是袁隆平院士的两大梦想之一。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的农业专家深入遥远的非洲田间,用智慧和汗水让杂交水稻生根发芽,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

其中,东非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最大,产量也最高,平均单产比当地品种高出1倍以上。巨变背后,是湖南省农科院和袁氏种业的10多位专家持续13年的接力推广。8月底,记者走进省农科院,听到了一个个散发着芬芳稻香的故事。

为赶联席会议,专家忍痛躺在地板上飞抵马国

在2006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上,我国承诺将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湖南省农科院援建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是其中首个项目。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上除亚洲国家外生产稻谷历史最长的国家。但品种老化严重,且种植管理粗放,平均产量只有3.5吨/公顷,大米不能完全自给。该国政府急切地盼望尽快实施项目。

2007年3月30日,专家组一行3人启程赶往马达加斯加,参加商定在第三天召开的两国联席会议。省农科院研究员杨耀松在曼谷机场转机时,突发剧烈腹痛,脸色苍白,腰都直不起来了。航程还有3个小时,登机还是改签?他很快做出了决定:“没事的,死不了,我可以挨到马国,再去中国援马医疗队看病。”

登机后,杨耀松痛得只能躺在座位边的地板上,空姐坚持要他下飞机,争执惊动了机长。同行的省农科院研究员方志辉拿出随身携带的感冒药、止痛片和止泻药各2片喂给他吃,向机长保证会好起来的,看着这股霸蛮劲,机长无可奈何默许了。

到达马国后,杨耀松立即被送去治疗,原来是肾结石急性发作,治疗了7天才慢慢恢复。

不懂马语,专家手舞足蹈教当地妇女插秧

专家组在马达加斯加的第一次播种,是在2公顷的试验田里对34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品比试验,以发现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到了插秧的时候,问题来了,马国人不知道如何插杂交水稻的秧苗。为了教会附近村落的妇女插秧,专家们只能用临时学来的仅有的几个马语单词,手舞足蹈地指挥比划,那简单的术语一下子变得难以说出口。每天从大清早忙到天黑,插完试验田才歇上口气。

转眼到了收割季。当地的脱粒机不中用,专家们只好像当地农民一样使用最原始的脱粒方式,雇请人工把割下的稻穗一把一把用力在大铁桶上甩,让谷粒落在事先准备的编织布上。

验收结果引起了轰动。有一个叫M729的杂交水稻品种,每公顷产量达10.41吨,比当地两个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1.5%和114.6%。

增产显著, 水稻上了马国货币

2017年夏季的一天,马达加斯加的几位官员来长沙拜见袁隆平院士时,说道:“中国的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马达加斯加人民已基本摆脱饥饿,马达加斯加人民为了感谢您,特地选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马达加斯加人民都想见到您!”

有意思的是,伴随着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走红,一台从中国运去的用柴油机带动的打稻机,也成了明星,不仅多次在当地电视台亮相,还参加了马达加斯加成立50周年庆典。

年轻的阿曼德,是马达加斯加马义奇镇安查努瓦吉村的杂交水稻种植户。有次撑船卖了家里的余粮从集市返回时,遇见河边散步的方志辉,兴冲冲地向他报喜。在方志辉的帮助下,小伙子还如愿进入了“公司+农户”生产杂交水稻种子的行列。那充满期盼的眼神,方志辉至今难忘。

杨耀松介绍,如今在马达加斯加从事杂交水稻推广的袁氏种业,每年销售的种子达到150吨。算下来,那是7500公顷丰收的稻田。

相关专题: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