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誉归国 湖南援非医生讲述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2018-07-28 08:24:3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永亮 通讯员 罗国艳 宋玺] [编辑:刘茜]
字体:【

载誉归国,援非医生讲述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

为救病人,他们着防弹衣穿越火线

王卫平正在为津巴布韦的病人看病。

受访者供图

援非医疗队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为病人进行手术。

受访者供图

“归国后一切安好,期待你八月来中国。”7月27日一早,株洲市中心医院副处级干部王卫平通过社交软件Whatsapp与津巴布韦的好友、医生Dube交流道。过去的一年,王卫平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近日,他与队员们载誉归国,一段段惊心而感人的援非故事由此传开。

■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罗国艳 宋玺

手术中扎破手指,吃药阻毒通身蜡黄

去年5月底,由全省30名医疗行业骨干组成的两支队伍代表中国分别远征非洲津巴布韦与塞拉利昂,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王卫平担任第15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同院医生张威与他同队前往。同院的潘勇、杨耀永则参加第19 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

津巴布韦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差,而艾滋病、疟疾肆虐,王卫平和队员们进驻津巴布韦大学附属医院后,承担了艰巨的医疗任务。2个月后的一次手术中,张威遭遇惊魂一幕。那天,王卫平、张威给一名股骨头坏死的病人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中,张威不慎被手术刀扎破了手指,同时眼里溅入了病人的血液。“当地的护士急得不得了,希望赶紧处理伤口,但我想还是把手术做完再说。”张威回忆当时的情景。

然而,这却吓坏了王卫平。“很多患者不知道自己是艾滋病患者,而艾滋病不是津巴布韦的术前必查项目。”

手术持续了2个多小时,术后张威接受了伤口清理。不久,一条惊人的消息传来:经检查,病人为艾滋病患者。“得到这一消息后,不可能不担心。”为了抵挡病毒的侵入,张威不得不服用艾滋病病毒阻断药物。“这个药对肝功能损害很大,吃了一个多月,通身蜡黄,体重下降厉害,瘦了20公斤。”

万幸的是,张威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经后来多次检查,他都没有被艾滋病毒感染。“到这个时候才敢把这次险情告诉家人。”

着防弹衣穿越战区急救病人

去年11月15日,津巴布韦发生政变。一段惊心动魄的穿越火线救病人的故事由此上演。

一天,医疗队接到求救电话,一位病人因为膀胱结石排尿不出。“外面全部是坦克,武装人员荷枪实弹,大使馆要求我们最好不要外出,但考虑到救人第一,我们4名队员还是穿着防弹衣出发了。”王卫平回忆,当时,队员们身穿“中国”标识的医护服,获得了交战双方的放行。“不知道过了几道封锁线,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流弹击中。当时那种恐惧感,现在没有办法形容。”

2个小时后,队员们到达病人所在地,马上采取急救措施,病人得以获救。“后来政变结束后,我们又对他进行了内窥镜取石手术,他最终得以康复。”

惊险的故事还有很多。一次,津巴布韦一家中资企业的多名员工疑为感染传染病,医疗队考虑再三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分批派员前往救治;潘勇、杨耀永在塞拉利昂经历山体垮塌事件,死亡400多人,两人冒着生命危险三次进入灾区进行救援……

援非一年,不悔芳华

除了在医院坐诊、手术,医疗队还要经常外出义诊。“义诊的对象主要是看不起病的贫民,听说我们要来,很多人赶几个小时的路来。”王卫平说,他们每到一处,当地人都载歌载舞热烈欢迎。“一般都是从早上看到晚上,连吃饭都顾不上。”

为了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队员们当起了“中文老师”。“教一些简单的中文、数学,他们也乐于学,经常在跟我们打招呼时还在认字、数数。”潘勇介绍,在彼此之间的不断沟通交流中,大家成了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基本上每天都会联系。”

医疗队的表现不仅获得了普通民众的称赞,还得到了所驻国政府的高度认可。在山体垮塌事件现场,塞拉利昂总统对医疗队的专业救援予以了高度评价。归国前,津巴布韦总统办公室特意给医疗队写来感谢信。

“不悔援非岁月。”回望一年多的艰辛援非,队员们感慨万千。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