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往日情怀 踏出消费机遇

2018-06-26 09:19:18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登辉] [编辑:刘畅畅]
字体:【

编织往日情怀,踏出消费机遇

曾经“一机难求”的缝纫机历经时代变迁,随着消费升级重获市场青睐

虽是上世纪70年代的“古董”,但这台蝴蝶牌缝纫机还能正常运转。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虽是上世纪70年代的“古董”,但这台蝴蝶牌缝纫机还能正常运转。长沙晚报记者 王志伟 摄

南门口以南,弯弯长长的巷子里有一家下碧湘街百货市场,这里聚集了老长沙的裁缝手艺人。从坡子街、药王街到下碧湘街,改革开放40年来,他们几经搬迁,不断用手中的缝纫机为长沙百姓编织温暖和时尚。

就在上个月,与下碧湘街相隔不足5公里的长沙国金中心开业,超过50家国际一线名品旗舰店汇聚于此,引领世界风潮的巴黎时装触手可及。相比灯火璀璨的购物中心,老手艺人内心恬淡,消费升级及服饰私人定制的兴起,让他们看到了新机遇。

人物故事

蝴蝶牌“一机难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于长辈裁制的衣物,我们总有割舍不下的情结。

改革开放初期,缝纫机曾和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一起,被称作家庭生活的“三转一响”。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大部分衣物都需要手工裁制,这让缝纫机成为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居家用品。

1994年,浙江人陈海华来长沙做销售,卖的正是上海产的蝴蝶牌缝纫机,“那时候普通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也就两三百块钱,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要500块,还得有票才能买。”即便如此,缝纫机还是紧俏得“一机难求”,“一年卖100台跟好玩一样。”

如今在下碧湘街百货市场,陈海华还是与缝纫机打交道,“现在卖的是新式缝纫机,电脑控制,也不用脚踩了。”在几台新式缝纫机桌下,陈海华找出一台上世纪70年代产的蝴蝶牌缝纫机,“别看30多年了,套上皮带、接上线还能用。不少娭毑现在还在用,老人家更相信慢工出细活,买来缝缝补补也是一种乐趣。”陈海华说。

领域变化

量体裁衣重获消费者青睐

“小时候最喜欢在外婆的缝纫机下钻来钻去,总觉得这个能把布料变成衣服的机器很神奇。”老式缝纫机甚至启发了80后蒋女士进行创业。

2015年,蒋女士与好友成立工作室,专门为顾客提供服饰类的私人定制服务。“把流行款式与个人需求结合起来,年轻人的时尚思维加上老手艺人的针线活,很受消费者欢迎。”蒋女士表示,这几年长沙涌现出许多“新老结合”的手艺工作室,从布衣服饰延展到皮具箱包,虽然不是名牌货,但价格直逼一线品牌,“儿时的缝纫机,成了许多创业者的伙伴。”

人物感言

老缝纫机已成古董货

我16岁时去上海学裁缝,那时候都是请裁缝上门做衣服,裁缝用自行车驮着缝纫机到处跑。上世纪80年代畅销的是的确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山装和西装开始流行,凡力丁的面料,做一套得五六十块钱。然后就是牛仔衣、真丝裙、皮夹克。改革开放后,大家都习惯了直接买衣服,做衣服的少了,缝纫机也早已升级换代,老式缝纫机已经成为古董货。

——赵金平,江苏人,在长沙做服装生意

老物件资料

蝴蝶牌缝纫机

1927年,我国第一台国产缝纫机在上海诞生,名为“金狮牌”,1966年中英文商标名称统一改为“蝴蝶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蝴蝶牌缝纫机、永久牌自行车和上海牌手表是青年男女结婚“三大件”,拥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几乎是那个时代每一个女人的梦想。

相关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三湘历程——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