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长沙风物志】从胶片到数码,相机“照”出变化

2018-06-23 14:48:17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吴鑫矾] [编辑:潘华]
字体:【
余志雄给记者展示自己用这台老式相机拍摄的照片。 均为长沙晚报记者邹麟摄

余志雄给记者展示自己用这台老式相机拍摄的照片。 均为长沙晚报记者邹麟摄

开栏的话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40年前家喻户晓的物件,如今已无处觅踪影;许多物件的样子,如今也不同以往。小物件,大变革,这些老物件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变化的最有力证明。从今天开始,长沙晚报开设“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长沙风物志”栏目,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变。如果你有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通信设备等老物件。

长沙晚报记者 吴鑫矾

人物故事

“这是我进报社工作后用的第一台相机。”昨日,长沙晚报退休摄影记者余志雄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密封严实的长方形“宝贝”,小心翼翼地拆开胶带,取出里面的相机。余志雄指了指相机正面上方的商标,“你看,‘海鸥’牌的。”

63岁的余志雄照了一辈子的相,最开始在长沙照相馆工作,使用的是座机照相机。1979年进入长沙晚报后,拿到了这台“海鸥”牌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在当时,能玩得起相机的人极少,“这台相机在当时要好几百元。”

“这台机器采用捏合式顶盖设计,是从上边取景的‘方镜箱’式照相机。”余志雄说,“正面的两个镜头,上面是取景的,下面是拍摄用的。”

记者看到,经历了近40年的历史,这台相机仍可正常使用。但和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同的是,用这台相机拍照需要全手动操作。

“拍照时,需要俯下身躯盯着取景器,右手转动相机右边的摇把将胶卷上弦,左手转动对焦转轮进行对焦。”余志雄介绍,“当完成构图后,按下相机正面右下角的快门即可拍照。比如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等,现在都是自动的,而这台相机则需要手动调节。”

“现在的数码相机,一次可以拍数百张照片,而当时的相机都是用的胶卷。比如这台相机,一卷胶片就12张照片。”余志雄说,“当时都舍不得轻易拍,要严密操作、认真构图后才会按快门,一般一个新闻事件最多只拍3张照片,而且都是自己拍照、自己冲洗胶卷。”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余志雄一直用胶片相机记录着城市的变化和市民的生产生活,比如工人在长沙印染厂、长沙糕点厂的生产场景,湘菜大师王墨泉在餐厅传帮带等。

老物件资料

“海鸥”牌120双镜头反光相机

“海鸥”牌相机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照相机总厂。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是传统胶片相机,采用仿德国罗莱弗莱克斯双反相机的捏合式顶盖设计,环带透镜的聚焦屏,属于1980年国内较高配置的双反照相机。

领域变化

2000年后,随着数码风潮席卷而来,人们开始改用数码相机拍照。数码相机不仅在色彩能力、宽容度、像素等方面突破了胶片的极限,而且操作更加智能化,只要轻轻一按快门,一秒钟能拍十几张照片。

如今,相机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只要想买相机,选择范围可从千元的入门级到数万元的专业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如今智能手机摄像头像素都达到了千万级别,每个人口袋里的手机就是一台照相机。此外,无人机摄影更是给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新选择。

人物感言

从胶卷到数码,相机的变化正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让以前专业的摄影设备进入了百姓家。特别是如今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随时随地的拍摄,随时随地的发送、分享,让更多人有机会去记录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变化。 ——余志雄

相关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三湘历程——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