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三湘历程——庆祝改革开放40年】

1982年:两部作品夺“茅奖”“文学湘军”声名起

2018-06-22 06:10:4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国斌] [编辑:蒋俊]
字体:【

1982年: 两部作品夺“茅奖” “文学湘军”声名起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国斌

【事件】

1982年4月9日,全省文艺创作授奖大会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一次评奖活动。

1982年12月15日,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在6部获奖作品中,湖南占了两席:长篇小说《将军吟》和《芙蓉镇》。

1982年12月23日,省文联、作协湖南分会在长沙举行集会,祝贺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亲历】

20世纪80年代,历经“文革”后,文艺界又一次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时期。这一时期创作环境好转,老作家焕发青春与活力,中青年作家迅速崛起,湖南文学的创作开始步入黄金时代。

1982年4月9日,我省文艺创作授奖大会在长沙举行。这次文艺创作评奖活动,是建国以来全省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评奖的,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到1981年7月底止这个阶段的作品。共评出获奖作品370件,获奖作者460人。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是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的,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谭谈的《山道弯弯》等。

作为受表彰的对象,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曾经目睹了大会的盛况。6月上旬,在长沙县的家中,74岁的他对往事记忆如昨。他说,那一次评奖既是对我省之前一段时期文艺创作的检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攀登文学艺术高峰的新起点。

就在这一年,首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在6部获奖作品中,湖南占了两席,分别是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从此,“文学湘军”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

湖南两部作品夺得茅盾文学奖的同时,还有两部中篇小说和两部短篇小说也夺得奖项。谭谈当时是湖南日报文艺部的记者,他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获当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我和莫应丰、古华、韩少功等作家都是好朋友,那年我们一起坐火车去北京参加了12月15日举行的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谭谈还记得,“在回来的途中,到河南漯河时,韩少功还出钱请我们吃了烧鸡。”

从北京回到长沙后,12月23日,省文联、作协湖南分会在长沙举行集会,祝贺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莫应丰、古华在会上向大家介绍了授奖大会的盛况,谈了自己的感受,对党和人民的关怀表示感谢。

谭谈还聊起莫应丰《将军吟》出版的一段趣事。1978年冬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负责人韦君宜到湖南来。韦君宜到后的第二天夜里,莫应丰将藏了两年多的书稿取出,骑上单车直奔她的住处。刚出门不远,就连车带人撞进一堆鹅卵石里,车轮被死死地卡在石堆中。莫应丰心里不禁一惊:不好!今晚出师不利,这部书稿的命运不佳。莫应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宾馆,不料上门前的石阶时,皮鞋的底子又脱了,他狼狈地抱着书稿,终于见到了韦君宜。

谭谈回忆,书稿带回到北京,8个人看了。编辑部经过一番争议,最终决定出版。这就是后来看到的《将军吟》。

首届茅盾文学奖,湖南获得丰收,在国内引起震动。在谭谈看来,这来自于作家们深厚的生活积累,莫应丰和古华都扎扎实实在基层和农村体验生活,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从人民群众中、从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

谭谈说,从那时起,就喊出了“文学湘军”的名号,对后来湖南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关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三湘历程——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