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湖南进士之永州和茶陵进士数量为何独领风骚

2018-06-17 09:12:51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曾晓晨]字体:【  
曾经,进士在边地聚集,位于湘南的永州在唐宋时的进士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州县;湘东闭塞的茶陵过去竟然产生过139位进士,并且书院林立。

柳子庙坐落在永州潇水之西的柳子街上,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 年(1056年),前面的冉溪因为柳宗元而改称愚溪。 图/卢七星

岳麓书院朱张会讲图,朱张会讲奠定了以岳麓书院为基地的湖湘学派的地位,士人“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

柳子庙内柳宗元雕像。柳宗元贬谪永州十年,作为永州读书人的偶像,激励了一代代士人。图/卢七星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遭贬至永州谪居10年,图为王叔文集团雕像。“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被贬的文人骚客为偏远的永州带来了文化基因,唐宋时,永州成为湖南文化中心。 组图/记者唐兵兵

永州柳子庙,戏台成了人们的照相背景,戏台三重飞檐木结构古建筑,正中悬挂一块牌匾,“山水绿”三字,是中国晚清最著名书法家道州人何绍基所书。 图/卢七星

周敦颐雕像。他为官三十年,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图/记者李林冬

6月7日,茶陵南宋古城墙,旁边是洣江老码头,茶陵的士人从这里走向朝堂,也从这里归隐山林。

茶陵洣江书院,“四相”(刘三吾、李东阳、张治、彭维新)雕像。茶陵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出过139名进士,被称为“进士之乡”,这与毗邻江西不无关系。

茶陵洣江书院,坐落于云阳山麓、洣水河畔的狮子山上,茶陵一中校园内,文脉似乎以新的方式传承。

6月,高考、中考、公务员面试,在这个考试月里,我们试图去勾勒湖南的进士地图,回望科举时代。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今天,我们很难想到,曾经,进士在边地聚集,位于湘南的永州在唐宋时的进士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州县;湘东闭塞的茶陵过去竟然产生过139位进士,并且书院林立。通过查资料,才明白湖南进士地图就是一张外来人的迁徙图,唐宋时,文人被贬永州,为永州文化输血;江西的移民则带来了他们的耕读传统。是的,原本湖湘文化就是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或许比供奉一个进士更有意义吧。

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

论偶像柳宗元的作用

作为一个永州人,总是难免遇到这样的尴尬。“你是哪里人?”“永州人。”

“哦,永州之野产异蛇,你们那里很多蛇吧?”脑海里呈现出一幅遍地虫蛇的荒野模样,这个时候,永州人往往只能尴尬一笑,默然点头。其实,蛇在永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常见。如果在唐宋时期,永州人大概可以免于这种无奈与窘态。

唐宋时期,永州地区更多地作为湖南的文化中心而存在,说是湖南的“高考之乡”也不为过,就像今天的湖北黄冈、“高考加工厂”毛坦厂中学,走路大约都是会自信地抬着头的。

据《湖南通志·选举志》记载,在唐朝,湖南共有进士25人(含敕封),其中永州地区(永州和道州)占10人,占进士总数的34.5%,而且湖南的第一个状元——李郃也来自宁远。李郃在告老回乡之后,看着乡亲们生活无聊,顺便就发明了“叶子戏”,对,就是现在的麻将。两宋湖南进士908人,永州地区371人,占39.6%,当时永州地区的人口是潭州的三分之一左右,而潭州进士数量只有150人,不及永州的一半。以县考取进士人数来排名,前三甲都被永州地区占据,祁阳进士93名位列第一,零陵进士73名第二,营道(今道县)进士63名第三,甚至创造过一届考取10名进士的“高考”奇迹。

如今回望那段辉煌,似乎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边陲偏远的永州,会在唐宋时成为科举的兴盛之地呢?

其实,位于湘江上游的永州地区开发早于湘江中下游,秦始皇经略岭南,永州就成了通往岭南的重要交通线。不过,永州科举的兴盛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偶像效应”。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写下“永州之野产异蛇”的柳宗元。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改革,被贬湖南。本来贬为邵州刺史,还没等柳宗元渡过长江,朝廷又将他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欲哭无泪,在进入湖南境内后,忍不住写下《吊屈原》“发牢骚”,感叹自己的命运,多少也有对于永州这块南蛮之地的排斥。

不过,对于永州的柳宗元迷来说,柳宗元被贬永州大概是值得欢呼雀跃的。作为文坛的明星,柳宗元在永州有坚实的粉丝基础。在永州十年,柳宗元有难以消解的苦闷,也有难得的清闲时光,苦闷与清闲最容易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柳宗元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千百年后,这成了永州的一张名片。在永州的柳宗元虽然没有开坛授课,却也在此宣扬自己的教育思想,对前来拜访的年轻学子悉心指导,成为读书人的一面旗帜。以至于“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即使没有见过柳宗元的读书人,也把柳宗元称作老师,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唐交趾(今越南北部)诗人廖有方,在交趾颇具才名,十分仰慕柳宗元,大约是进京赶考,特意到永州拜访柳宗元,拿自己的文章向柳宗元请教。看过文章后,柳宗元赞赏有加,写下了两篇文章《送诗人廖有方序》、《答贡士廖有方论文书》,两人间书信往还。元和十年(805年),廖有方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第二年才考取进士,曾担任唐朝京兆府云阳县令、朝廷校书郎等职务。

6月8日,高考的最后一天。我们到达柳子庙时,见有游人穿着古装冒雨拍照,梦回唐朝,愚溪上有撑伞垂钓者,柳子庙少有人影。柳子街上的老人说:“前几天还有高考生来拜柳子呢,希望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在千年之后,柳子依旧以另外一种方式影响、激励着永州的学子们。

贬官造就了“潇西文化”

偏远荒蛮的“瘴疠”之地——永州,在唐宋朝时,气候湿热,是产异蛇的荒野。唐朝被贬至永州的诗人邹浩在离开时,松了一口气,写下了一首诗:“零陵讵中邦,道阻五千里,我以放逐来,本非心乐只。”当然,正因为条件艰苦、士人们不愿意前往,永州才成为官员、文人的主要放逐之地。不过,统治者还是用心良苦的,贬谪,是为了惩戒,也是为了开化边地。

以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从汉朝到清代,贬谪永州的文人有80多人,占到贬谪湖南文人的一半以上,从时间上看,又集中在唐宋,这跟永州地区科举状况相契合。可以说,贬谪的文人,成就了唐宋永州在湖南的文化中心地位。

写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被贬道州司马;与“王维、崔颢比肩”的卢象,贬永州司户参军;受到王叔文改革牵连的吕温,为道州刺史;高举古文运动大旗的元结,虽然不是被贬永州,却两度出任道州刺史,政绩斐然,遍游永、道二州山水,写下了大量诗歌散文,留下大量石刻作品,也让浯溪摩崖石刻记住了到往永州的文人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苏东坡被贬为永州团练使,游朝阳岩时作诗一首;宋之问、张谓、刘长卿、怀素、范纯仁、黄庭坚、苏轼、张孝祥、胡安国、寇准、张浚父子……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足以书写一部亮丽的文学史。

他们都或为官、或贬谪、或游历,隔着时空,在柳宗元的放逐之地——潇水西岸聚集,形成了独特的“潇西文化”。这些科举出身的文人、官员,为永州的山水增添了诗意,也为学子们带来了科举的希望。虽然遭到贬谪,不过他们是永州的地方官,他们在这片蛮荒之地建立书院、开设学堂、著书立传,或者只是吟诗作赋、寄情山水,在无形中完成了对永州的文化输血。永州的野蛮,因为有了外来文化的加入,变成了悬梁刺股的决心,成为唐宋时一块文化高地。

周敦颐,是道州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你要像某某某一样,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不然就只能回家种田。”年少时,父母总是把我们跟村里的优秀人家作比较,这是童年的一场噩梦,却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方式。

宋朝时,道州的周敦颐家,就是全村、甚至全道州人的榜样,常常被用作教育孩子的范本,在永、道地区起到了模范作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伟然在《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说:“道州为周敦颐故里,文化相当发达。其原因与周氏关系很大,仅周敦颐一家便出有周辅成、周寿、周焘、周子亮等七进士……对道州人士颇具模范作用。”周敦颐并不是进士出身,周家的进士们却因为他得以留名史册,而他,作为理学的开山鼻祖,影响了湖南今后几百年的文化。

周敦颐似乎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没有作为的偶像。周敦颐为官三十年,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为郴州任县令时,首倡办学,作《修学记》;到邵州任职建学馆,亲自主持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而在他的家乡,“里中人言学,永、道间多亲炙其教”,担起了模范的责任。

周老师并不令家长们十分放心。周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宣扬自己的“理学”思想,发表一些类似于“读书并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为了成为圣人”等虚无缥缈的话,这让家长们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上了周老师的课以后,太过超脱,不去求取功名。

周敦颐的得意弟子程颢说过,“自与其弟颐同受学于周敦颐,遂厌科举之业而慨然有求道。”可见周老师的课是极具煽动性的。不过,事实证明,周老师对于科举的作用利大于弊,并没有让永、道科举衰落下去,反倒作为新的“偶像”,成为永州地区科举的一面旗帜。在周敦颐去世后,湖南较大的州县都建有濂溪书院,永州更是如此。周老师“立诚”“为圣”的教学理念被写入各村的族谱家规,格外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两宋时,永州地区文化的勃兴,考取进士数量居于湖南省首位。

周敦颐的影响不仅仅是永州,他的思想学说,深刻影响了几百年湖南的文化格局。

宋室南迁,文化中心南移,大批理学大儒进入湖南,建立书院,开坛授课,胡国安隐居衡山,创立碧泉书社,儿子胡宏继承父业,将碧泉书社扩建成碧泉书社,张栻建立城南书院,朱张会讲……“学为圣贤”、“传道而济民”、不以科举作为首要目的的教育理念成为湖湘文化的基调,积累沉淀,在几百年后,造就了湖南熠熠生辉的近代史。

茶陵产生了139位进士

6月7日,从长沙出发,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达茶陵。茶陵依旧是个交通闭塞的小县城,高考日,街道上有的商铺悬挂着祝福高考学子的标语,不时一辆“爱心送考车”经过,考完试的学子安静坐在送考的车上,这个被称为“进士之乡”的县城因为高考,气氛变得有些紧张了。

“茶陵出了139名进士。”茶陵历史研究会会长尹烈承在退休之后,潜心茶陵历史的研究:“很多资料是127名,通过我们考证,增加了12名,这个数字还有可能增加。”这个数据足以让茶陵人骄傲,茶陵的进士长廊也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长廊始于洣江书院(现茶陵县第一中学),抵于南宋古城墙,大理石碑刻着茶陵127位进士的生平和诗文,一千多年的科举荣光,连接起了被现代建筑隔断的历史。

茶陵科举的辉煌是从元代开始的,湘东的浏阳、攸县、茶陵接过了永州地区的科举大旗,进士遥遥领先于其他州县。元代湖南进士只有100多人,以县单位计,茶陵以19人高居榜首,浏阳、攸县分别以14人、13人排在二、三名,而永州、道州两路合计只有15人。

湘东地区科举的兴起,张伟然认为“这一时期湖南文化的发展中,江西移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茶陵与江西接壤。位于秩塘镇晓塘村的“湘赣孔道”,穿行在武功山脉与万洋山脉之间,古称“吴楚雄关”,是江西向湖南移民的重要通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江西人通过这条小路,迁往湖南,或者留在茶陵,或者一路向前,在湖南的各个角落繁衍生息,“沙土之墟,云阳之阿,可以长住,可以隐居”的茶陵无疑是他们的首选地。

“茶陵百分之九十都是江西人迁过来的。”尹烈承说,茶陵的第一个进士谭仁京的先祖在江西为官,因为见朝廷腐败,百姓受苦,唐朝末年迁到茶陵隐居,谭氏宗族有历代进士45人,是茶陵进士最多的宗族。明代大学士、茶陵诗派的代表李东阳的先祖则是宋朝时在江西为官,调任茶陵同知,选择了定居茶陵……“宋、元迁入的移民,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相对多一些,他们或在茶陵为官,留居茶陵;或者在外地为官,卸任后选择了来到茶陵定居。他们定居茶陵后,办私塾、开书院。69岁及第的陈光问,祖籍江西泰和,祖父官潭州太守,因避潭州兵乱,栖身茶陵灵岩,终身教授生徒。”适合隐居避乱的茶陵,成了江西士人的理想隐居之地,移民给茶陵带来了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茶陵人提供了科举的样本。

6月7日下午,茶陵南宋古城墙在一片烟雨之中,洣水在大雨中显得有些澎湃,岸边亭子里元朝时铸的铁犀牛依旧守护着古城墙。曾经,茶陵的士子们就从这里踏上科举之路,谱写属于茶陵的辉煌,或从外归来,从这里上岸归隐,教书育人,在士子们的出世与入世、进与退之间,偏居一隅的茶陵,终成了“进士之乡”。

清朝几乎每个村都有书院

相比于茶陵的139名进士,同样让人吃惊的是,茶陵在鼎盛时有38所书院,在清代居于湖南之首,“几乎每个村都有书院”。尹烈承叹口气说,那是茶陵教育的黄金时代,只是,大多的书院只能在遗址和史籍凭吊了。

云阳山麓、洣水河畔的洣江书院,在狮子山上,是茶陵规模最大的书院,也是如今能见到的不多的几个书院之一。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任茶陵知州林廷玉,修建洣江书院,自己常到书院授课,洣江书院几经损毁、修复、迁移,在1982年被彻底拆除。“这是2012年新修的。”6月7日,我们来到洣江书院,尹烈承对于新修的洣江书院似乎并没有太多好感,甚至添了几分感伤。虽然如旧修复,也不过是一个陈列馆了,书院内摆放着茶陵的历代进士雕像,供人瞻仰。

“这是我们茶陵第一个进士。”在萧锦忠的雕像前,尹烈承介绍。不过,尹烈承对这位状元却有些不满,尹烈承是个积极入世者,他更赞同李东阳、刘三吾那样为民请命的读书人。萧锦忠是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恩科状元,他的夺魁让湖南士子兴奋不已,北京的湖南同乡会宴请戏班,唱了几天大戏。但是,萧锦忠在及第后衣锦还乡,家中却发生变故,两个弟弟相继离世,他选择了留在茶陵照看父母子侄,是洣江书院的主讲。

其实,也许正是因为茶陵多像萧锦忠般不慕功名利禄、有归隐出世之心的士子,才成就了茶陵书院的兴盛,才有了“茶陵诗派”。唐代的陈光问在灵岩开馆授徒,在六十九岁高龄终于考上进士,却挂冠而去,重回灵岩授课;南宋进士陈仁子,在南宋灭亡后,隐居东山,拒朝廷征召,建立东山书院,是茶陵当时规模最大的书院,讲课授徒,刻印图书,东山书院所刻印的《梦溪笔谈》,是现存最古的版本;刘三吾在被贬归乡后,建起明道书院……从茶陵走出的士子们,终究回到故乡,将科举的基因传承下去。“现在只有雩江书院,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其他的都不知道毁于什么时候,很多都变成了学校。”在洣江书院的展厅里,尹烈承看着那些已经无处寻找的书院照片感慨。

从洣江书院出来,正赶上茶陵一中的考生下考,考生们或失落,或兴奋,走过进士长廊,或许,千百年前,那些赴科举的茶陵士子,就是这副模样。书院已经或毁重建,但是,茶陵的文脉大约已经以某种方式传承下来了吧。

撰文/本报记者唐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