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美文共赏|端午情丝

2018-06-15 11:11: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克英] [编辑:蒋俊]
字体:【

吃粽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的传统习俗。这个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南朝梁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最早记录粽子的来历:相传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后,楚人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人们把粽子投进江中,目的是为犒劳传说中口衔屈子归来的神鱼,并喂食水中的蛟龙和鱼虾,让它们只吃粽子,不要伤害到投江的屈子身躯。后来又有传说,人们投给屈原的食物全被蛟龙偷吃了,如果再投,一定要塞些楝树叶,并缠上五彩线,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自此,民间逐渐形成了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并向江中投粽子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五月初五被称为端阳节。端阳前夕,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着泡糯米、包粽子。青青的箬竹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并点缀上几颗鲜艳的红枣,蒸出满屋满村的清香。在那物质匮乏、缺衣少食的年代,端午节的粽子都是小孩子最喜爱的大餐。那份简单的美好,足以让儿时的我满满期待,多少年后仍在脑海中萦绕。

我最难忘怀的是10岁那年的端午,母亲重病在床,家家户户粽子飘香,我们却围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泣不成声。忽然门被打开,邻家大嫂端着一盆热腾腾的粽子进来。我接过粽子,只见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溢出。多少年来,一到五月初五,我就想起了那热腾腾的粽子,就又仿佛见到了母亲眼角溢出的泪水——那样一个年代呀,不知邻居家节省了多少个日子才有了这顿粽子。翠绿的粽叶包裹着的是浓浓的乡情。朴实的乡亲,让我把对粽子的思念永久定格。

赛龙舟

汨罗江从我的老家流过,记忆中家乡的端阳通常都是在连绵的雨水中度过的。淅淅沥沥的雨声拦不住四邻八乡的老老少少对龙舟赛的热情,大家纷纷涌向汨罗江边,划船的划船,助威的助威,有的还敲着鼓、打着锣,汨罗江边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端阳龙舟最初是古代长江中下游以及南方临湖临江临水一带地区,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节日。屈子投江后,端午节便演变成缅怀屈原的节日,并用龙舟竞渡来祭祀他。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端午赛龙舟的热烈、喜悦和快乐决不逊色于除夕爆竹、元宵花灯、中秋赏月!端午之前,各村就精选出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分成小组进行训练,端午一到,早早就有备而来,形成“万州齐发赛龙舟,岸上呐喊震乾坤”的热闹景象。浩大的江面上,几十条船一字排开,蓄势待发,长长的赛船上坐满了精神饱满的大汉。船中间是鼓手,一声令下,船头船尾的人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同蛟龙在吞云吐雨。急鼓声中水花飞溅,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不论是江面还是岸上,人声鼎沸,声势震天。

近几年来,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每年有不少国家派队伍参加各地举办的龙舟赛事。

挂菖蒲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汨罗江一带,都有端午节挂菖蒲、插艾叶的习俗。家家都会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将艾叶悬于堂中,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因而民间也将端午节称为“菖蒲节”。

记得在老家过端午节,家家户户无一例外地都要在自家门口挂菖蒲、插艾叶,村子里处处散发着浓郁的艾草、菖蒲的馨香。袅袅袭来,直沁心脾,弥漫整个村庄。端午不仅要吃粽子、划龙舟、挂菖蒲、插艾叶,还要用菖蒲、艾叶等香草煎水沐浴更衣,去郊外山野采草药。

民间传说,端午节这天采的草药熬作茶喝,对健康大有好处。这些节俗,看似“迷信”,但确实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农历五月,已经入夏,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而当时先民们生活艰辛,缺衣少药,这些特有的民间习俗,可以解溽暑、排毒疫,有益身心健康。

吟诗词

端午节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别名:诗人节。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写下绝笔之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中,人们早已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菖蒲、插艾叶、吟诗词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诗风、弘扬着屈原的精神,高吟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中华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在屈原的故乡,端午期间举办赛诗会已成为屈乡端午一道独具韵味的景观。2000多年前,屈原用诗词喊出的是忧愤与屈辱,今天,身逢盛世的人们吟诵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王克英

相关专题:浓情端午粽飘香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