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援疆20周年】一户一工人:推动吐鲁番民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2018-05-02 10:54:1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卢小伟] [编辑:潘华]
字体:【

编者按:新疆与湖南,一个在西北大漠,一个在洞庭湖畔,两地相隔近万里,民族情缘深厚绵长。从左宗棠抬棺入疆,到八千湘女上天山,维吾尔族悦耳动听的民歌里,唱出了三湘人的情怀,也唱出了民族同胞的铭记。从1998年起,湖南对口援助吐鲁番,拉开了又一段援疆大幕。20年来,援疆不曾停息,20年来,情谊不曾忘怀。

4月,中央驻湘和湖南省媒体采访团走进吐鲁番市,在坎儿井旁,在葡萄藤下,在幼儿园里,在医院病床边,记录、感受点点滴滴的援疆故事,一朵朵雪莲花、芙蓉花,热烈绽放在天山脚下。华声在线即日起刊出“湖南援疆20周年系列报道”,致敬湘疆情、湘吐情。

华声在线5月2日讯 (记者 卢小伟)吐鲁番的葡萄闻名遐迩,过去,它们是本地民族群众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湖南援疆工作队的到来,让人们发现,除了在葡萄架下劳作之外,工厂也有一扇通往脱贫致富的大门。近年来,通过“湘吐情·一户一工人”培养工程的实施,吐鲁番民族群众从农家走进车间,一人有了工作,全家人的好日子,也有了保障。

吐鲁番盛达丽服饰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里工作  郭立亮 摄

从家庭到工厂,收入多了,眼界宽了

4月21日,吐鲁番盛达丽服饰有限公司厂房内,嗒嗒嗒的缝纫机声交织一片,身着民族服装的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加紧生产。

34岁的美哈尔古丽·克热木站在工台前,拿着熨斗熨衣服。去年,她报名参加了吐鲁番市“一户一工人”的培训和实训,顺利通过考核后,今年2月5日正式上岗。

“一个月保底1450元,加上绩效,比在家里种地强多了。”美哈尔古丽放下熨斗,笑着告诉记者。

以前,美哈尔古丽是一名家庭主妇,没有固定收入,虽然有吃有穿,但生活也没有太多想象空间。如今在离家十几公里的工厂工作,每天骑车上下班,既能照看孩子,又赚了钱,日子“美美的”。

比美哈尔古丽大8岁的哈力再提·阿里木,也是“一户一工人”培养工程的受益者。

她在位于吐鲁番市托克逊县的华帝服装厂里当缝纫工,去年12月参加了托克逊县第一批“一户一工人”培训,15天理论学习,一个月实训,过完春节后就正式上班了。

华帝服装厂的工作为哈力再提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从前,她的眼界局限在家庭、葡萄地和村庄。现在,收入变多,认识的人也增多,还能穿着自己做的衣服表演节目,“村里的人特别羡慕”。

“一开始不熟练,每天30到50元,现在熟练了,多的一天可以赚200元。”哈力再提的普通话还不流利,但眼睛里是满满的笑意。

吐鲁番盛达丽服饰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里工作  郭立亮 摄

就业一人,致富一家,未来五年培训三千人

就业事关百姓福祉,过去20年,帮助吐鲁番民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是湖南援疆的一项主要工作。各批援疆工作队在大后方的支持下,帮助一户户农民,变成了一个个工人。

2010年,湖南省总工会启动援疆工作后,持续投入资金、人力和设施,“湘吐情·一户一工人”培养工程是其联合第八批援疆工作队、吐鲁番市工会开展的项目,旨在“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举办两期培训班,一期培训服装缝纫,一期培训酒店服务,610人结业,包括美哈尔古丽和哈力再提在内,544人结业, 就业率89.2%。

项目初见成效,离不开有关各方的用心筹备。吐鲁番市工会一位负责人介绍,培训开班前,进行了2个多月的摸底调查,走村入户进社区,询问民族群众“有什么需求”“想不想出来干活”,动员大家走出家门,就业致富。

与此同时,项目人员与急需用工的企业对接,了解用工情况,形成订单式培训。盛达丽服饰和华帝服装,便是被选中的两家企业。

华帝服装法人代表吴文理,对这样的方式赞不绝口。他说,以前企业通过各种渠道自主招工,不仅成本高,招来的工人也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一户一工人”工程一次性就给他输送了83名拥有一定技术和素质的工人。

“这样的培训能不能再开展一些,培训周期拉长一些?”吴文理满含期待。

答案就在眼前。记者获悉,从今年开始,省总工会计划5年时间共安排1000万元资金,培训吐鲁番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30000人以上。

从田间地头走进车间,不仅是民族群众物质、观念的改变,正如一位援疆干部所言,“积极推动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将有利于增强民族群众的归宿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相关专题:湖南援疆20周年巡礼

今日热点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