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东风:坚守三一重工21年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熊远帆
今年58岁的雷东风来到三一重工已经21个年头了。
4月26日,当雷东风走进车间里,打量年轻技工正在进行的工序时,他们都有点紧张。
这些技工入职时,是雷东风负责对他们进行上岗培训,他要求严格,私下被称为“魔鬼教练”。
1997年,三一重工还只是长沙经开区一家普通的制造企业。而那时的雷东风已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镗工。
“镗工就是操作镗床,进行工件镗削加工的,在所有机加工技术里面,它最难学,收入也是最高的。”为了学习这门手艺,在上世纪90年代初,雷东风甚至脱产8个月参加学习。
雷东风于1997年从湘潭的一家工厂辞职加入三一重工的,他的工资一下子从原来的300元变成了1700元。
可是,那时的三一重工远非现在的三一重工。
“当时来到这个地方,荒山野岭的,就是两栋厂房,四五百人,设备大概就是两台镗床、3台铣床、4台车床。食堂还在山上,工人吃饭坐在草地上,还总看见野兔子。”雷东风回忆初来三一重工时的情景。
然而,就是从两栋厂房起步,三一重工人抓住了中国制造崛起的历史机遇,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大企业。
“1999年我们做了第一台泵车,到2000年我们一个月能做50台,2003年做到100台,当时大家那个兴奋劲啊……”雷东风说,那年他就拿到了一个月5000多元的工资。
可雷东风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在2010年,他们的泵车月均产量达到了500台,有时甚至超过600台。回忆起与企业一起奋斗的时光,雷东风真有说不完的故事。
当时,企业刚起步的时候准备做长臂泵车,但根本没有像国外一样能做长臂泵车长度的设备,雷东风和同事们硬是“霸蛮”想出了个办法。
“我们就找来一个拖车,上面架起千斤顶,然后开动它和设备同步,最后终于把第一台长臂泵车做出来了。”雷东风说,那个时候大家可是没日没夜地干,很多时候就睡在车间里。
现在,三一重工早就迈入了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行列,现在的工序也只需按下按钮便可在生产线上轻易完成。雷东风也从一个普通的一线技师成为国家高级技师,并成为了一名国家技术考评员。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技师。
三一重工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才培养机制,雷东风说:“不管是工人、干部还是知识分子,发展平台都相当公平,有才能、有本事就一定能得到发展,这个机制可以鼓励员工,员工也可以富裕。”
2008年,自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三一重工在内的许多制造企业都受到很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员工待不住,选择了离开。
然而,雷东风却坚信这只是片刻的黑暗,“当时我们提出可以3个月不领工资,因为我对公司有信心,我们公司十几年前能从一个普通企业成长为一家世界级企业,当然能再次站起来!”
2009年至2011年,三一重工迎来高速增长,尤其是2010年,实现营收339.5亿元,同比增长78.4%。
2017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又经历一个寒冬后回暖,三一订单开始激增,往日生产车间热火朝天的场面再次出现。
现在,“中国制造2025”引领着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为中国制造的跃升再添动力。三一重工18号厂房也成为亚洲最大的智能制造车间。雷东风对这里每一台设备、每一个零件都如数家珍,他也在继续坚守,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