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松:在毫厘之间“游刃”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王茜 通讯员 袁路华
铅笔般粗细的钻头高速旋转,摩擦放在手机上0.1毫米厚的A4纸,白纸被打穿,手机屏幕却毫发无损。4月18日,记者在湖南航天环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见到了正在“练手”的李乐松。
15年来,他默默奋斗,坚持每天练习钳工基础技能,锻炼眼睛的准度和手的力度。10厘米的铁片磨到5毫米,磨平30多块铁,耗费的木头、砂纸可以铺满一个操场……他从一个货车司机转行的“门外汉”变成了在毫厘之间游刃有余的高级钳工。
手工完成0.4毫米高精度装备
这段时间,李乐松正为第二批CR929宽体大飞机研磨机身壁板工艺装备。李乐松将砂纸包裹着木头开始研磨,从上到下,手臂前后匀速摆动。“这个模具首先要用机床加工,客户要求0.4毫米的精准度,但是机器加工出来达不到要求,这就需要靠钳工来完成。”李乐松向记者介绍。
CR929是中俄联合研制的远程宽体客机,宽体大飞机机身壁板工艺装备研磨由李乐松和他的钳工班共同完成。0.4毫米是国产大飞机CR929机身壁板的允许误差,这个必须要靠他的双手在60平方米机身壁板的工艺装备上,将超出的误差一一抚平。
机身壁板工艺装备面积大概60平方米,肉眼看上去像一面镜子,非常平整光滑,普通人用肉眼几乎很难分辨其上的凹凸不平之处,而李乐松凭多年积累的手感,寻找到那无法言说的“偶遇”。
“哪个地方高,用力就会大,哪个地方低,用力就会小,分辨这个差别没有诀窍,就是靠不停地研磨练习找手感。”李乐松说。0.4毫米——3根头发丝的精度,仪器做不到的精细,都交给李乐松这双手来完成。如果出现一丝瑕疵,壁板在上万米高空与空气摩擦,产生紊流造成机身颠簸,严重时甚至造成机身变形。
希望能乘坐自己打磨过的飞机
李乐松每天下班回到家做的第一件事——烧水泡手。“对钳工来说,手的敏感度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做模具的精准度。”李乐松说。 因为长年累月的手工作业,李乐松手指的纹路已经模糊不清了,上下班打卡要反复地按指纹,智能手机的指纹解锁、支付功能他也无法正常使用。
虽然为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但他常常为他的工作感到骄傲。在李乐松的钱包里珍藏着一张老照片——国产大型客机运-10,是15年前他师傅赠与他的入门见面礼。这个1970年首次研制的“大家伙”,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停飞了,这一直是师傅的遗憾。
从这张照片开始,李乐松与国产大飞机有了不解之缘。“美国波音、欧洲空客也有他们的工匠,高精度的要求也是手工完成,我们虽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绝对不会比外国人差。”李乐松说,为了不给自己留遗憾,自己一直在努力奋斗着,尽力做到最好。
2014年,李乐松接到打磨C919机翼尾翼工艺装备任务。“我们中国的第一架大飞机,能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荣幸。”李乐松说,C919成功首飞那天,在天空中飞了79分钟,看着电视里的新闻报道,他流泪了。
“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坐上自己亲手打磨过的C919和CR929飞机。”李乐松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