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史研究室 提供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这是1931年9月在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的追悼大会上,毛泽东撰写的一副挽联,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一生。
黄公略原名汉魂,字家杞,1898年1月24日出生于湘乡县(今湘乡市)。1927年,黄公略参加广州起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与彭德怀一起组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平江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委委员兼第四团党代表。
1930年1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决定成立红六军,黄公略任军长。这是一支由地方武装组建起来的部队,成分复杂,地方观念强,游击习气浓。他为建设好这支部队,既抓军事,又抓政治,倾注了全部心血,部队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成为具有很强战斗力的赣西南红军主力。到1930年秋,赣西南红色区域扩大到34个县,人口达400多万。毛泽东的著名诗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就是赞扬他领导红六军在赣西南开创的大好形势和所作的贡献。
1930年6月,红六军改编为红三军,黄公略任军长,并与红四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从此,黄公略率领红三军在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下战斗,屡建奇功,成为毛泽东、朱德手下的一员著名战将,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朱、毛、彭、黄”。8月20日,他率红三军奔袭浏阳文家市,歼敌三个团和一个营,开创了运动战的第一个大胜利。8月底9月初,率部参加攻打长沙,力主在猴子石歼敌,取得了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的唯一胜利。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斗开始后,他率部在龙冈设伏,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活捉了中将师长张辉瓒,成为诱敌深入争取大胜的典范。1931年5月,指挥红三军首战富田,歼敌一个师和一个整旅,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战役的首次胜利。对红三军取得的胜利,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词中赞扬说:“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从此,黄公略和他率领的红三军被人们誉为“飞将军”。
蒋介石在第二次“围剿”被粉碎后,千方百计地妄图“策反”黄公略。他首先令人将黄公略的母亲、妻子押到长沙,并在报纸上大肆宣扬“黄公略既将母亲与妻子送来长沙,足见悔过情殷,投诚心切”的谎言,借以混淆视听,进行要挟。同时,蒋介石又派黄公略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黄梅庄携带银洋1500元和蒋介石及黄汉湘给黄公略的亲笔信进入苏区,劝诱黄公略“归正”。黄公略冒着敌人加害老母妻儿的危险,大义灭亲,要求红军处决了其大哥,断绝了蒋介石的幻想。
黄公略明察秋毫,非常注意维护红军内部的团结。第一次反“围剿”时,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江西省行动委员会中的少数人反对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正确方针,提出了挑拨离间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关系的错误口号。在大敌当前与党和红军面临分裂的时刻,他同朱德、彭德怀旗帜鲜明地维护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总前委的领导和红一方面军的团结。1930年12月,在苏区内部有肇事者伪造信件,说毛泽东要加害朱德、彭德怀、黄公略,他一眼识破诡计,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了朱毛彭黄的团结,防止了一场红军核心领导人分裂的危机。
1931年9月15日,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黄公略率部转移途经江西吉安东固时,遭敌机袭击,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3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党组织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和优秀品质,1994年中央军委确定他为36位军事家之一。
(执笔:省委党史研究室 朱柏林 湖南日报记者 孙敏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