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故居。(资料图片)
人物简介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法学家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先导、人民司法制度奠基者。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等职。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余蓉
双合板门,方格木窗,青砖泥墙,青青小瓦。在湖南宁乡市沙田乡堆子村兰馥冲,谢觉哉故居不过是一所普通的农家房舍。若不是堂屋里挂着谢老的大幅画像,记者还以为是自己走进了一户农家。
1884年4月,谢觉哉出生于宁乡沙田乡萧家冲一个农民家庭,后家境小康,搬迁至此定居。15岁时,他与出身中医世家、家教敦厚的何敦秀结婚,生育了四男三女,家有薄产。
1920年,谢觉哉应何叔衡之邀离开宁乡,到长沙办《湖南通俗报》,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工作,自此以书信教子女,慰亲情。
1937年,离家已10多年的谢觉哉,被“组织安排”与24岁的王定国结婚,育有五男二女。由于工作繁忙,家书成了他教育子女的主要方式。“我们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的子女。共产党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帮助广大人民能过好日子,要工作在先享受在后……”这封1962年3月8日写给子女的家书,概括了谢觉哉对特权思想保持高度警惕的家风家训。
1、“贵不负初衷”
谢觉哉并不是因走投无路或者年少气盛而参加革命,1918年至1919年,已30多岁的谢觉哉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五四”运动,37岁在毛泽东等人的介绍下加入新民学会。
当时的谢觉哉是前清秀才,已娶妻生子,担任教员,薄有家产。在理想主义的激荡下,谢觉哉投身革命,变卖家里大部分田土以充党的工作经费,后又离开家人辗转各地,一别就是30余载。
“家乡时入梦,风景依稀中。园韭绿如褥,庭松苍似龙。稚子已逾冠,雏孙正应门。别离何足惜,贵不负初衷。国破家宁在,貌衰心尚童。偶因朔风便,一纸当告存。”在2015年8月出版的《谢觉哉家书》中,这封谢觉哉1937年写给结发妻子何敦秀的信中,舍小家为大家、不忘初心方始终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
1957年,谢觉哉第一次回到老家,原打算在宁乡县城住一个星期,回老家住一个星期,走几处地方,但回家住两天就住不下去了:接待他的是一些“穿白衣的招待员”,为确保他的安全,县公安局局长守护一晚未合眼。“来的人多,没有精神应付;吃的人多,再住下去会把孙子、孙媳妇的粮食吃光。”在写给王定国的家书中,谢觉哉对家乡这样“兴师动众”的做法颇为不满。
1960年农历正月,谢觉哉再次回兰馥冲,只“站了两个钟头就跑了”。当地连夜抢修了一条可通他屋门的“走汽车的路”,谢觉哉很生气:“堆子山的木桥没有了你们都不修,这条路一下雨就冲毁了,我走一次就再无用处。这是浮夸风的反映。”
但谢觉哉依然很牵挂家乡,他给家乡县长、乡长写信,请他们转告乡里:谢觉哉愿意跟人通信。在信中,谢觉哉跟县乡长讨论养猪、稻田养鱼、林木保护、豆腐店、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体钱。”1962年,谢觉哉感慨地对子女们说,“现在人民还有不能安生的,我们每月却领高工资,这都是人民身上来的,因而不能不有点惭愧。”夫人王定国总想让谢老吃穿得好一点,谢老总是说:“我们的吃穿已经很好了,再好就要过分。”
2、“种田人还是要的”
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湖南老家的儿子谢放带上卖掉一只母猪换来的盘缠,只身来到延安。见儿子走到革命队伍中来了,谢觉哉感到特别高兴,告诫谢放说:“来延安不是为了挣钱养家,而是要下定决心干一辈子革命,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944年10月,党中央决定派一支队伍从延安出发南下开辟湖湘革命根据地。谢放主动报名加入,临行前,谢老满怀深情地在谢放的手册上题了12个字:“不惧,会想,能群,守纪,勤学,强身”。
南下大军由延安出发后战斗频繁,艰险备尝,谢放经受了实际斗争的考验,后和战友们一道从中原突围返回延安。谢老欣慰之中赋诗作勉:“险阻备尝识真伪,真理跟前看死生。这番经历应珍视,困学同时更勉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长,消息传到家乡,乡亲们议论着穷山沟里出了大官,家里人也都想着去北京找个好差事。谢觉哉回信道:“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湖南方言,指不挣钱的官)。‘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危为安。”谢觉哉还在信中写下一首诗:“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谢觉哉同村的雇农),起得早来睡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儿子谢子谷从湖南来到北京请求安排工作,谢觉哉对儿子说:“全国刚解放,上头下头都要人,你有文化,还是回家乡工作好。”谢子谷于是回老家从事了教育工作。
在家务农的大儿子谢廉伯也提出参加工作的要求,谢觉哉明确答复:“种田人还是要的。”就连已经在宁乡一家医院上班的大孙媳妇,他都特意写信叫她回家务农。
“太公(谢觉哉)的家训在我们家传承至今。我们家的人都是踏实干事,我爷爷谢金圃一辈子守着祖屋,在家务农,我们兄弟姊妹7个都是普通人,我这个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副局长,算是家里最大的‘官’了,也是从当老师、当校长做起的。”谢家曾孙谢旭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大学毕业那年去北京看望王定国时,谢觉哉小儿子谢亚旭特意叮嘱他,见到王定国只谈家事,要帮忙安排工作的话莫要提。
3、“干部子女可不能搞特殊”
生而有养,养而有教,是谢觉哉为父之道。
“上世纪50年代,我们都是小学、中学的学龄儿童、少年,多数住校,父亲就利用周末时间为我们集体上课:让母亲讲述童养媳的经历,讲自己离开家庭投身革命的经历,讲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忆苦思甜。他还创造条件让我们尽可能多地得到锻炼。院子里有块空地,他在休息时间带着我们翻地、种菜,还养了猪。”谢觉哉之子谢飞在《读懂父亲》一文中如是回忆。
谢觉哉和王定国是在革命战争岁月中结为伴侣的,深知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对特权思想对党和国家的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
谢亚旭回忆自己在“八一”学校上小学时,学校里干部子女很多,这使他懵懂地意识到自己是大干部的孩子。有一次他问姐姐:“爸爸坐什么牌子的小汽车呀?有多少勋章?是多大的官呀?”谢觉哉得知此事便把谢亚旭叫到身边对他说:“关注这个可不好。这样下去你会变成依赖父母、贪图享受的孩子。国家给我的待遇是工作需要,绝不能用来为私人生活服务。干部子女可不能搞特殊!”
1965年,谢飘军事学院毕业后,进入空军部队服役,1969年退伍,听从父亲的话去北京龙潭湖半导体器件三厂当了工人,自学半导体物理,掌握了生产工艺,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这个厂生产的晶体管后来被用于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谢家的子女中,最有名气的就数谢飞了。他执导的《我们的田野》《湘女潇潇》《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等多部影片荣获金鸡奖、百花奖和多项国际大奖,是中国第四代电影人中最有成就和国际影响的导演之一。王定国教导谢飞好好拍戏,别想着做官。
成长于这样的家庭,谢觉哉和王定国的7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成就:谢飘,离休前供职于国家外贸部;谢飞,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列,离休前供职于国家远洋局;谢云,离休前供职于原解放军总参谋部;谢亚旭,现供职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谢宏,生前是国家财政部一位处长;谢亚霞,现在德国从事医学工作。
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谢家子女逐渐理解了自己父母关于“家”的概念。对此,谢亚旭曾专门撰文:“家对我父母来说,是一个大家。虽然我们与父亲聚少离多,但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却让孩子们受益终身,并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
采访手记
道德传家的典范
余蓉
谢觉哉故居虽已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谢老大孙子谢金圃夫妇生前一直住在这里。前些年他们相继过世后,故居才交由一位乡亲龙百莲打理。
走进这所老宅子,屋里的摆设依然保持着原貌,卧室里的那张床还是谢老和原配妻子何敦秀结婚时的婚床,黑漆的颜色闪着岁月的光芒。记者驻足片刻,仿佛能看见何敦秀坐在床沿,捧着家书,将谆谆教导念给自己的儿孙听。这些家书,何敦秀极为看重,每每阳光灿烂之时,她还拿出去晒晾。
“求学做工要靠自己”“父母管不了许多”“读书是为着更加善于劳动生产”“立志气,肯劳动,才能解决问题”……60多年来,谢觉哉后人不仅将家训铭记在心,更身体力行:长子谢廉伯一直留在家乡,当了一辈子的农民;二儿子谢子谷本来在宁乡县六中当校长,后来回到了村里,他的儿子谢利诗也回村里当农民;谢金圃在宁乡教了30年书,其妻子曾文义原在宁乡县三屯乡医院当护士,在谢老的影响下主动辞职回来当了农民。
从龙百莲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谢金圃一家极为简朴低调。故居是砖木结构,外墙由黄土浆粉刷而成,房顶盖着青瓦,每每遇到梅雨季节,房子难免受损,谢金圃便和妻子曾文义自己动手,肩挑手扛,修补房屋,从不麻烦政府。
谢家后代们现都离开家乡,在宁乡、长沙、益阳、北京等地工作生活,但都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没有“大官”,正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严于律己、严于治家的优良作风。
中国古人讲“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谢觉哉可谓道德传家的典范。
声音
常求有利于别人
不求有利于自己
谢佳曦(谢觉哉玄孙)
“家乡好,屋小入山深,河里水清堪洗脚,门前树大好遮荫,六月冷冰冰。
家乡好,吃得十分香,腊肉干鱼煎豆腐,细茶甜酒嫩盐姜,擦菜打清汤。”
——《忆江南·家乡好》谢觉哉
一条幽幽的蜿蜒山路、一段潺潺的溪水、一种朴素的农家生活。这是老爷爷谢觉哉一辈子魂牵梦萦的故乡。每每踏上这片土地,总会让我忍不住地追思关于老爷爷的故事。
犹记儿时父亲常跟我说:“你家老爷爷一生致力于造福于民,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要常求有利于别人,不求有利于自己’。”他一生大公无私,忧国忧民。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在任期间,向他求职的人踏破了门槛,但是不管是故友还是亲人,都未曾有过任何“例外”。虽为内务部长,大儿子却始终在农村务农;妹夫无奈下希望得到姐夫的帮助,老爷爷却说“你要我安排你的工作,除非我回来当老百姓,你来当部长”……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份无私、廉洁、严格,早已深入所有谢家子孙的骨血里、言行中。
我的爷爷谢金圃是老爷爷的孙子,一生躬耕于农村教育事业,做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平凡的乡村学校校长。儿时,牵着他的手走在乡间的田埂上,不管是鹤发老人、还是黄毛小儿,总会微笑着道一声“谢老师好”,爷爷也总会轻轻回答一声“你好”,声音虽小,但当我抬起头,却总能看到他微微扬起的嘴角以及浮动于脸上的满足。这句极淡的道好,源于他一直践行家族里“要常求有利于别人,不求有利于自己”的严训。年轻时,家中因要抚养7位儿女而捉襟见肘、不堪重负,他依然勒紧裤腰带帮助家乡那些更加贫困的学生,或金钱、或关爱、或辅导、或是人生导师。儿时,我总也不明白,但是时光却给了我解释,这就是“无私”“严格”。
我的父亲——老爷爷的曾孙,现在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任副局长。作为家中的长子,他从小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成为家族榜样。懂事起他便在学习之余帮助家里做活,上山、下田、插秧、割草。19岁,他在自身努力下来到城市,没被城市的霓虹和浮躁侵袭,心怀教育理想,勤勉做事,加班是常态、不耻下问是常例、不求回报是常规。如今,年过半百的他,用一腔热血和智慧,将谢家祖风家训落实在谢家新一代。
作为谢家的普通一员,我在雨花区政府办公室担任普通干部,立志向祖辈、父辈们看齐,在平凡的岗位认真履行职责,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