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湖湘实业风云录丨湖南新材料昂首挺进全国第一方阵(现实篇⑥)

2018-04-09 06:51:59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字体:【  
技术推动变革,湖南新材料发展日新月异: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等6大领域,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10年来,湖南新材料产业规模从2008年的100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870多亿元。

从酷炫十足的3D曲面玻璃屏,到汽车高铁使用的金属铝型材;从盾构机钻山打洞的“利齿”硬质合金,到航空发动机耐高温碳化硅陶瓷纤维;从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到称雄市场的产业集群……湖南新材料产业以强大的创新能力,在全球一展雄姿——

高位突破 高端争锋

——湖南新材料昂首挺进全国第一方阵(现实篇⑥)

2月28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硬质合金钻。 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制图/张杨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秦慧英

一枚鸡蛋,“穿上”一件不到一毫米厚的涂料“外衣”,从12层楼高摔下来依然完好无损;一个一次性纸杯,在这种涂料“外衣”保护下,50公斤重的成人站上去,丝毫不会变形。这件神奇的“外衣”,来自长沙盾甲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增强涂料。未来,这种特殊涂料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船舶、建筑等行业,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这,只是湖南新材料产业的一个精彩例子。

技术推动变革,湖南新材料发展日新月异: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等6大领域,在全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10年来,湖南新材料产业规模从2008年的100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870多亿元。

1 高端发力,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

3月下旬,记者来到株洲硬质合金集团(下称“株硬”)有限公司采访。株硬副总经理徐涛把记者带到产品陈列室,靠墙的桌子上摆着一排柱钉,看上去毫不起眼。“你可别小瞧这些小小的柱钉,任何岩石都能被它轻松嚼碎!”她边说边打开电视,给记者观看央视《大国重器》(2)纪录片。只见超级水泥生产企业的核心装备辊压机上,一颗颗柱钉交错排列;随着机器推进,坚硬的岩石瞬间被嚼了个粉碎……

中国工程师自主研发的这种深度交错排列的柱钉,将辊面使用寿命提高了10倍,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高水平。柱钉材料便是硬质合金。纪录片中水泥生产厂家所使用的柱钉,80%来自株硬。

硬质合金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大到盾构机钻山打洞,小到金属加工钻孔切削,都离不开它。

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的株硬,不仅硬质合金的产量和规模在全球独占鳌头,近年更是在高精尖领域持续发力,“我们的轧辊产量全国第一;我们的微钻能在2平方厘米电路板上钻5万个孔,规模全球第二。”徐涛信心满满地说,“十三五期间力争拿下微钻全球第一。”

硬质合金让湖南新材料产业“硬气”!湖南先进硬质材料总产量世界第一,年营业收入已超过百亿元,占据全国这一产业的半壁江山。

作为高端装备等产业的上游支撑,湖南“硬气”的新材料还有很多。

在细分市场,“单打冠军”频频惊艳亮相——

蓝思科技,3D玻璃曲面屏出货量国内第一,人造蓝宝石新材料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湘投金天,在没有钛矿的湖南,将钛产业在全球弄出了大声响,钛深加工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前三强,钛钢复合板漂洋过海,与全球钛产业巨头牵手合作;

松井新材,电子产品涂料、中国PVD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领跑者;

金海科技,微光固化材料全国首家供应商,引领行业进步……

向高端发力,湖南新材料展现强大的发展后劲——

博翔新材料,成功研制出含铍系列第三代碳化硅纤维陶瓷纤维,可耐1250℃高温;

晟通集团,铝精深加工中国前5强,所产铝箔最薄可达0.005毫米,畅销全球市场;研发的“铝行者”轻量化高端铝合金货车,较传统钢制货车减重3吨多,耐腐蚀性强,厢体使用寿命10年以上,目前已占据全国铝合金轻量化商用车八成以上市场。

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的超高纯稀土金属材料,时代新材的高分子减振降噪材料和碳纤维风电叶片、金博科技的碳/碳复合材料、湖南大学的石墨烯材料等,正在构筑新的技术制高点,为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瞄准高精尖,不断攻克前沿技术,湖南阔步挺进全国新材料第一方阵。“我省在制造强省建设加快发展的12大重点产业中,筛选出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新材料占据了7条。”省经信委原材料处处长陈军介绍,湖南新材料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新型轻合金、化工新材料、炭基材料、显示功能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储能材料7条具有湖南特色的新材料优势产业链已经成型。其中,先进储能材料的品种、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

2 集群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月初的一天中午,中南大学新型特种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黄小忠教授嘶哑着嗓子,和电话那边的副总争论着工厂建设的细节问题。“很抱歉,工厂的事需要争分夺秒,碳化硅纤维,已经站上风口了。”

“为什么我们的发动机天生就有‘心脏病’,没得力气?主要是燃烧温度太低,推动力也就小。”忙碌的空隙,黄小忠和记者聊开了,在传统金属制成的发动机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而含铍系列第三代碳化硅陶瓷纤维研发成功,让这种差距瞬间缩小。

“碳化硅纤维是极少数能在空气中耐高温的高强陶瓷纤维,被业内誉为‘纤维中的皇冠’,市场容量规模数以百亿计。”黄小忠介绍,他们早在2007年就已开始研究这一课题。

目前全球仅日本和中国掌握这一技术,而且中国的追赶之势十分强劲。

在黄小忠看来,湖南新材料产业优势十分明显,而碳化硅纤维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标志性产业。其技术壁垒非常之高,产业化后,湖南也将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碳化硅纤维、陶瓷基部件、航空发动机上下游完整产业链的省份。“美国GE公司还要去日本采购碳化硅纤维,而湖南却可以做到‘一条龙’全产业链打通!”

目前,黄小忠所在的博翔新材料公司,已在长沙投资4.5亿元建厂,预计年底前项目可完工。作为核心关键材料,博翔新材料落户长沙,对其上下游企业将形成巨大的吸引力。而产业集群的形成,又将进一步提升湖南在该领域的竞争力。

论集群优势,湖南锂电是全国当仁不让的产业龙头,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长远锂科,其动力电池三元复合锂离子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位于湘潭九华经开区的桑顿新能源,无疑是新能源领域近年跃出的一匹“黑马”。2014年才正式量产动力锂电池,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出货量在国内正极材料企业已位居前列。目前,业务已覆盖锂电池正极材料、前躯体、电芯生产、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封装、电池云平台、废旧电池回收、电池梯级利用、废电池再生技术等领域。

而宁乡更是喊出了打造中国“锂电谷”的口号。喊出这一口号,宁乡底气十足:

杉杉能源,全国最大锂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

湖南中科星城石墨,锂电池负极材料全国前5强;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全国最大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回收处理企业;

深圳沃特玛落户宁乡,不仅带来了24亿元的投资,更带动其创新联盟内的中锂新材、升华科技等多家核心配套企业相继入驻……

宁乡锂电上下游产业链已全线打通。

依托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各细分领域的领头企业,湖南正在形成产业链最完备的锂电产业集群。

湖南新材料产业以集群方式发力,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长株潭地区依托强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形成了以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储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主的产业集群;湘南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形成金属新材料集聚区;岳阳依托化工产业优势,打造精细化工材料基地。

全省10个新材料产业园区和基地各具特色与优势,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已成为湖南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株洲形成亚洲最大硬质合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醴陵和新化分别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强度电瓷、光伏玻璃基地和工业陶瓷基地……

3 人才为本,打造新材料产业“硅谷”

人才是追赶超越的基础。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新材料产业人才支撑引领作用更为明显。

“湖南是有色之乡,但我们发展新材料最大的优势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人才。”在中南大学材料专家李新海教授看来,湖南的人才技术优势,是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重视人才、重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鼓励创新创业,湖南新材料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若论新材料领域的专业人才,怎么也绕不开中南大学。王淀佐、金展鹏、左铁镛、钟掘、刘业翔、黄伯云、邱冠周……一个材料专业,7个院士,群星璀璨,这在国内绝无仅有。

在株硬、华曙高科、岱勒新材、沃特玛等新材料企业采访,记者都能发现许多中南大学毕业生的身影。目前,中南大学在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以及能源新材料四大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而在锂电池领域,中南大学更是被称作该行业的“黄埔军校”,中国锂电池领域的技术人才与高管,有七成左右出自中南大学。杉杉能源当年进驻湖南,正是依托李新海的新材料产学研团队。

“清华的材料专业也很牛,但每年只有几十名硕士,而湖南仅中南大学每年毕业的材料专业的硕士、博士就有1000多名。”中南大学教授黄小忠说,不止中南大学,国防科大、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矿冶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材料学科也很棒,各有所长。材料专业人才的高度聚集,正是湖南吸引新材料企业落户的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吸引新材料相关领域人才,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进在国际国内新材料领域知名企业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

“湖南新材料领域拥有全球一流的研发机构和制造企业,拥有代表国家最高科技水平的科研平台、产业体系和人才队伍,拥有2万余名研发人员,这是湖南新材料产业能够在全国一马当先的强大动力!”省经信委原材料处处长陈军介绍,湖南新材料产业拥有13家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级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以两院院士为领军人物,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强大的新材料科研团队。

一流科研院所、人才高度聚集、技术不断突破,加上悠久的材料产业历史、产业链纵横延伸,新材料产业“硅谷”正在湖南崛起。

大事记

湖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事记

2010年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整合提升新材料产业”,“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和支撑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石”的决策部署。

2011年

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新材料产业产品统计指导目录》,建立起新材料产品统计分类标准,为新材料产业统计监测奠定了基础。

2012年

湖南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探索实施包括新材料在内的“311工程”,每年组织开展30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10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100项专利技术转化。

2013年

在全国率先启动新材料企业认定工作,并研制出台《湖南省新材料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为新材料企业识别提供了依据。

2014年

出台《湖南省重点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专项补助实施办法》,截至2017年底,省财政共投入1亿元对222个重点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项目进行奖励,带动全省新材料产品市场销售额近150亿元。

2016年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其中包含7条新材料产业链。

2017年11月28日

比照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为成员的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新材料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亲历者说

“锂电”如何发出湖南强音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新海

锂电新能源是当下非常热的一个“风口”。

但在10多年前,当初我们做锂电新能源产业时,它不被接受,不被信任。和现在比真是“冰火两重天”啊!在锂电新能源领域,湖南现在发出了自己的强音。

上世纪90年代,教授创业,政策不像今天这般明朗,经常会有“不务正业”的质疑。不过,相比较而言,中南大学“技术派创业”氛围浓厚,有着非常好的基因,成果也十分显著,博云新材、山河智能以及杉杉能源等企业,都是教授们的“杰作”。

对我来说,我的兴趣点更多在新技术上。我认为,许多教授的创业,更多是一种水到渠成,技术研究到一定程度,需要一个“工程化”(理论变成产品)进行验证,于是依托于这一技术,组建了公司。

最早我们在长沙市四水厂创办了锂星新材料,那时我还和科力远的钟发平博士一起讨论,要怎么把先进电池领域这一块做起来。后来我们还一起起草报告、立项,而后又一起进驻麓谷高新区。

那时候,湖南在锂电领域还非常弱,在行业内几乎没有什么声音,一般全国性的会议,也很少邀请湖南的专家和企业家参加,我们都是自己跑过去参加,听听行业的最新动态。

我们的企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孵化后,被资本瞄准。2003年,杉杉资本注入,经重组后共同成立了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湖南在锂电领域,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锂电领域已成为风口上的行业。湖南在这一块的政策很给力。尤其是宁乡,我感受非常深,我有几个企业都在那里。宁乡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创造了“宁乡速度”。好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聚集于此。如今,宁乡是全国少有的产业链齐全、每一个环节都有龙头企业牵引的锂电聚集区,可以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锂电谷”了。

还有一个感受很深的是资本。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过去我们孵化企业,因为名气不够响、技术不够牛,第一步就得为资金发愁;现在,我们对资本有了足够的选择余地。这一方面是大环境助力,整个行业起来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湖南作为锂电领域的聚集区,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产业链最完整,人才与技术更是数一数二。

我有一位外省的专家朋友,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湖南高校的新材料成果转化非常惊叹,但他也有些不服气,认为我们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胆子大”。但我认为,我们的胆子大,是因为我们对技术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永远都在创新的路上,也正因此,才有了对“工程化”、对市场的足够底气。这种底气,也是湖南在新材料领域快速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