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齐家有道丨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读传家

2018-04-02 06:07:4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左丹] [编辑:蒋俊]字体:【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官历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管理兵部事务兼总理衙门行走、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逝世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读传家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官历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管理兵部事务兼总理衙门行走、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逝世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家规家训主要包括左宗棠家书和其题写的楹联匾额以及留下的警示劝诫名言等。现流传下来的左宗棠家书有163封,是他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写给夫人、仲兄、儿女和侄儿们的信札。他在家书中倡导“耕读为本,自立自强”,要求“勤俭持家”,提出“惟崇俭乃能广惠”,并在湘阴左氏宗祠的大门写下一副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在他的严厉教导下,左氏家风端肃。时人称赞他:“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左丹

又是春染江南的时节。湖南湘阴的柳庄,柳树吐绿,草长莺飞。

站在柳庄“耕读传家”雕塑前,那个喊出“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湖南人,那个只手撑住国土江山、使之免于割裂残缺的奇男子,那个“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大将军,恍若穿过百年时光隧道,依旧个性鲜明地屹立在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三次会考落榜,索性宣布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自诩当代诸葛亮,40岁出山,协助两任巡抚主政湖南;55岁筹办福州船政,创办马尾造船厂;年近七旬抬棺出征,收复新疆;73岁组织“恪靖援台军”抗击法寇,渡海作战……左宗棠波澜壮阔的一生充满传奇。他本是清王朝体制外人员,却自40岁开始靠事功进入体制内,官拜宰相;他是地道的书生,做过私塾先生,任过渌江书院山长,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却以军功传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四个打不败的将军之一(另三位是韩信、李靖、岳飞)。

“决口不言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在国运衰竭之时,年近七旬的左宗棠力排众议,率兵西征,保住了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梁启超评价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出“近一千年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其中有3位中国人: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

人们常说,家是一个人的起点,也是决定一个人能飞多远的地方。左宗棠能一飞冲天,成为一代名臣、千古儒将,与其家风有关。左宗棠成为高官后,如何让家风传承下去,使子孙不堕入富贵陷阱,避免成为纨绔子弟,亦考量着他个人的智慧。

壹 寒素之家的慈善之风: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湘阴自古素称“楚南首治”。1812年,左宗棠出生于湘阴文家局左家塅(今湘阴县金龙镇新光村)一逐渐没落的书香之家。曾祖父左逢圣、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皆为秀才,父亲以教书为生。湘阴左家至左宗棠父亲这一代已是7代秀才,家境并不宽裕。左宗棠青少年时期先后曾在长沙城南书院、湘水校经堂学习,因父母先后去世,转入贫困子弟学校“公资书院”读书,后入赘湘潭周家。

虽家境并不宽裕,但左家自其曾祖父左逢圣始,孝顺、乐善好施的家风一直被人称道。据地方志记载,左逢圣“诚孝,居贫好施”,在湘阴县高华岭设“义茶亭”以解行人饥渴;祖父左人锦、父亲左观澜开办“仁风团”“积谷仓”,遇饥荒年景,在当地设厂施粥,散粮赈灾。左宗棠耳濡目染,继承了孝顺、慈善的家风。左宗棠幼时随祖父、父亲外出施粥,别人逗他:“饥民吃掉你家的粮食,你要饿肚子了。”左宗棠回答:“祖父教我念过杜甫的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我饿一两顿不算什么。”青年时期,左宗棠倡导兴办“义学公”,免费教育穷苦子弟。

22岁的左宗棠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贰 封疆大吏薪水之谜: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

左宗棠出山之后,湘阴左家已是名门望族,然而日子却过得拮据。左宗棠每年仅寄二三百两银子回家,还嘱咐家人要省着花。在家书中他写道:“付今年薪水银200两归……念家中拮据,未尝不思多寄,然时局方艰,军中欠饷七个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尔曹年少无能,正宜多历艰辛,练成财器,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左宗棠薪水少吗?研究左宗棠的当代作家徐志频讲了一个故事。左宗棠与家人聚少离多,唯有任闽浙总督时曾接夫人来住。一日,夫人问左宗棠一年收入有多少,左宗棠说俸禄廉银等加起来有两万余两白银。夫人大吃一惊,想着丈夫每年仅寄二三百两银子回家,禁不住问:左老三,你这么多银子花到哪里去了?

据《清史稿》载,左宗棠生活“刚明耐苦,布衣蔬食”,为官“廉不言贫,勤不言劳”。他本人一生俭朴,即使位高爵显,依然“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平常多穿普通的棉布衣袍,只有公事场合才穿官服。戍边多年,在营帐中和士兵过一样的生活。左宗棠曾加太子少保衔,人称“左宫保”,他爱读书写字,衣袖经常磨破,曾请人制作一副套袖戴在衣服外面,门人称它“宫保袖”。

光绪二年左宗棠写给子女的家书揭开了廉银去向之谜:“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则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史书记载,1866年他捐献银两支持湘阴两建试馆;1869年湖湘水灾,他捐廉银赈灾;1877年陕西、甘肃大灾,他慷慨解囊……左宗棠家书中仅提及“助赈之事”就有66处之多。

秦翰才先生所著《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中写道:“……他得意后,依然乐于帮助地方义举。这样,就常挥霍去他廉银所入的百分之九十五。他有一句教训子孙的名言‘惟崇俭乃能广惠’。”

叁 传家之训:耕田读书,勿使子孙蜕化为纨绔子弟

“好子弟,唯读书与耕田不可辜负。”这是湘阴左家的传家之训。

同治五年,他的四个儿子陪母亲去闽省亲,时左宗棠奉命移节西征,促儿侍母归乡。儿辈求训甚切,左宗棠书联以勉:“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并嘱咐说:“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他还给左氏家庙题写了一副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嘱咐儿子孝威刊悬祠中,以示族中子弟。

左宗棠钟爱读书。他家书中多有教子读书做人的内容。他给长子孝威信中说:“尔年已渐长,读书最为要事。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作圣贤,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尔父二十七岁以后即不赴会试,只想读书课子以绵世泽,守此耕读家风,作一个好人,留些榜样与后辈看而已。”

左宗棠是一个十足“霸蛮”的湖南人,但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心细如发。他要求儿子每月将功课寄与他查阅,就连功课的错别字也一一纠正。他教子“读书非为科名计”,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在家书中写道:“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为善学。”

左宗棠自号“湘上农人”,精通农事。如今新疆的桑蚕和棉花都是他当年引进的。同治四年(1865年),左宗棠在给孝威的信中指出,自己虽身居要职,但不想让子孙蜕化为纨绔子弟,而是要他们不忘家族寒素本色,保持平民耕读之风。同治六年(1867年),他写信叮嘱周夫人:“家下事一切以谨厚朴俭为主。秋收后还是移居柳庄,耕田读书,可远嚣杂,十数年前风景,想堪寻味也。”他担心孩子们在城市闲居太久沾染了不良习气,所以让他们仍然回柳庄去耕田读书。

肆 身教言传的家风:天地正气的家国情怀

左宗棠的身教言传,延续了左家耕读传家、知行并重、勤俭忠厚的家风。

他的四个儿子,虽出身显赫,均无“骄娇”之气。长子左孝威,跟随左宗棠,在军中做了一名随军文书,衣食住行与普通军士一般无二,没有丝毫特殊,后患病早逝;次子左孝宽是一位颇有名望的郎中;四子左孝同为著名的金石书法家。

左宗棠本人“天地正气”的家国情怀,对其子孙后代影响颇为深远。

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左宗棠玄孙女左焕琛感慨:“我们家庭一直非常强调左宗棠的清廉从政和爱国主义,尽管他没给我们留下丰厚的财产,但他的清廉与爱国让左家几代人都非常骄傲。”

今年78岁、家住长沙钱隆首府小区的左文龙,是左宗棠第五代嫡孙,为湖南省建六公司退休职工,他家客厅墙上悬挂着左宗棠书写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左文龙哥哥左钧俞今年85岁了,为湖南省新华印刷一厂退休职工。兄弟两人都精神矍铄,开朗乐观,谈起家风,认为爱国和孝顺在左氏后人中继承得最好。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左钧俞16岁,父亲就送他参军。他参加了抗美援朝志愿军,并荣立三等功。左文龙说,左家后人即使为普通人,都非常实在,爱国守法。

采访手记

初心不坠,“留些榜样与后辈看”

左丹

敲完左宗棠齐家有道稿件最后一个字,关上电脑,竟有点意犹未尽。

说来惭愧。虽为左氏后人,但接到采写任务之时,我对左宗棠了解并不多。早几年,家父曾率全家到湘阴参观柳庄,因路不熟,在湘阴乡间小道上兜兜转转,未能如愿,仅参观了位于县城的左宗棠文化园。对他的印象仍停留在爱国将军、收复新疆等层面。

这次采访写作,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而多面的左宗棠,他既刚毅果敢,又婆婆妈妈;既是常胜将军,又是私塾先生;有金刚手段,更有菩萨心肠……我完全被他“圈粉”了。

也许冥冥中有缘。接到任务不久,有幸认识了左宗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易小武先生,经他引荐,找到了左宗棠在长沙的第五代嫡孙左文龙先生,后又经他介绍拜访了当代作家徐志频先生……这一路追寻,受益颇多。

左宗棠自诩“当代诸葛亮”,虑事周密。身居高位后,家乡赴京找他谋事的人很多,他一一回绝后自掏腰包送他们回乡,又担心老乡拿路费在京挥霍,于是将赠银分成几部分,沿途领取。左宗棠一生都践行着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抱负,无论任职何处,都大力筑路、植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并创办福州船政,为建立中国近代海军奠定了根基,创办了甘肃机器局、西安机器厂、兰州制造局和织呢局等。他有浓郁的教育情结,到处抢救典籍,编印书刊,兴教劝学,修建书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知识分子中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截然不同,他“爱国心如葵向日”,一生耿直,廉洁干事,守诚直,不圆通,常常化私为公,公而忘私。他倡导知行合一,谋事不谋人,是清朝官场有名的“怒汉”,因面责人过,得罪了不少人,却是活得最淋漓尽致、最真实的人。

左宗棠在家书中说:“尔父27岁以后即不赴会试,只想读书课子以绵世泽,守此耕读家风,作一个好人,留些榜样与后辈看而已。”好一个“留些榜样与后辈看”!守着这一初心,左宗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声音

正家风广人缘靠什么

当代作家 徐志频

左宗棠的家风,来自祖辈流传;左宗棠的家教,更多来自个人思考。

以“当代诸葛亮”的智慧,左宗棠对自己从哪里来,此生应该做什么,又将到哪里去,想得清清楚楚。

他的思考根据是:从左氏祖先繁衍时起,已历数十代人,人数成千上万,湘阴左氏只是其中一个分支。左宗棠是湘阴左氏这代人中的一个。个人的繁衍,家族的兴衰,此生的尊卑荣辱,当时看上去很了不起,其实真看清楚了,也只是历史中的一段。

左宗棠说:中国姓氏、宗族万千,为什么有些家族崛起,有些家族衰落?世上没有谁可以无缘无故地崛起,也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衰落。崛起还是衰落,祖宗那里可以找到原因:祖宗如果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则个人的成长环境从小健康积极,这样的人走进社会,社会上帮助他的人就多;反之,祖宗如果做了许多恶事,则历代累积下来,家族文化扭曲,社会关系紧张,后人从小的成长环境负面消极,人格不健全,社会上厌恶、拒绝帮助他的人也多。

积德累善,有益于社会的家族崛起;无德有恶,有害于社会的家族衰落。

左宗棠不聚财。他认为世上最大的悲剧是后人“蠢而多财”。从小捧着金饭碗长大,本事没学一点,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山空,人家觊觎你的财富,自己又没本事守得住。父亲一死,首先倾家荡产,最后断绝子孙,这难道不是家族悲剧?

后代“蠢而多财”与“贤而寡财”两大选项,历史上多数显贵选择了前者,左宗棠果断选择后者。他的理由是,后代“蠢而多财”,必然导致“蠢而寡财”,选择“贤而寡财”,就总有希望“贤而多财”。因为社会财富竞争,说白了是贤愚竞争、能力竞技。因此,“子孙强于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在世时散财行善,内可以正家风,外可以广人缘,这才是治家的良药,是真正的发家强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