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首页 | 湖南

湖湘实业风云录丨湖南初创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掠影

2018-03-28 07:01:18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曾晓晨]字体:【  
从1950年到1978年,三湘儿女勠力同心,筚路蓝缕,全省现代工业逐步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曲折前进到稳定发展的嬗变。尤其是“一五”与三线建设时期,湖南工业更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工业潮涌 澎湃如昨

——湖南初创社会主义现代工业掠影(历史篇·下)

2月28日,航拍株洲发电厂大烟囱。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硬质合金微钻。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原株洲331厂)生产的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2月28日,罗广源正在讲述当年的历史。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刘银艳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其实一步入新中国,便开始追逐社会主义现代大工业的梦想。

从1950年到1978年,三湘儿女勠力同心,筚路蓝缕,全省现代工业逐步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曲折前进到稳定发展的嬗变。尤其是“一五”与三线建设时期,湖南工业更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一个县辖小镇,跃升为现代化工业城市,株洲的变迁,成为湖南工业发展的缩影

在株洲这座现代化工业城里穿梭,见惯了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忽然几处红墙灰瓦的苏式建筑出现在街角,顿时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们601厂,大多数厂房和居住楼,都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红砖建筑,非常漂亮。601厂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2月底,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硬集团”)原总工程师张荆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株硬集团,前身是株洲硬质合金厂,当地人现在仍习惯称呼其原来的名称——“601厂”。

84岁的张荆门,1956年从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硬质合金专门化班毕业,分配到601厂。

“我刚来时,厂房还在建设中,职工自己动手搬掉了3座山,填平了10口塘。”张荆门回忆。

硬质合金号称“工业的牙齿”,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地质及国防军工等领域。 601厂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硬质合金厂,1954年筹建,1958年4月正式投产,当年产量就达到755.6吨,基本缓解了当时国家对硬质合金的迫切需求。

“新中国成立时,株洲还只是湘潭县的一个小镇。‘一五’计划(1953-1957)时期,株洲被列为全国15个重点建设的大工业城市之一。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湖南占有6个,其中株洲便占了4个,除601厂,还有株洲航空发动机厂(331厂)、株洲发电厂和株洲洗煤厂;另外全国694个限额以上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中,株洲占有7项,如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等。”株洲市经信委主任刘海宾介绍。

一时间,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建设热潮在株洲如火如荼。北京、沈阳、长沙等地10多支建筑、安装队伍进驻株洲,同时上万名民工也加入了株洲轰轰烈烈的现代工业建设大会战。他们开山劈岭,全市基建遍地开花。到1958年,株洲市已建成投产企业169个,继续兴建的项目有70多个。

工业项目相继投产,用电需求急速增长,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火力发电厂迫在眉睫。

“1957年9月28日,株洲发电厂第一台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那年8月我刚从长沙调过来,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87岁的老厂长叶祖余告诉记者。

为适应全市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大规模人才培训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我从部队报名支工,1958年分到株洲冶炼厂,第一件事就是带着500多名工人去沈阳冶炼厂培训。大家分在8个车间,学习了将近1年。”株冶88岁的离休老干部上官云浩回忆往昔,记忆异常清晰。

“1955年至1956年,我们有101人被选派远赴苏联,学习硬质合金生产、机械、电气、仪表等专业知识。”原601厂技术专家佘振辉说。

“株洲是湖南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批国家重点工业项目落户湖南,对我省现代工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子纲介绍,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从1953年开始,湖南集中财力、物力,保证工业建设,5年累计投资47754万元,新建国营工厂和矿山434个,扩建较大的国营工厂和矿山72个,其中属于国家156项重点工程的有6项,属于全国694个限额以上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的有38项。到1957年底,全省工业企业已达到8107个,比1949年增加6707个。短短几年建设,全省工业可谓群星璀璨。

三线建设项目总数达71个,计划总投资约45亿元,全省工业布局为之一变,湖南成为全国国防工业基地之一

在湘潭市岳塘区板塘铺,伫立着一家现代化的机器制造企业——湖南江滨机器集团。

如果不翻开厚厚的厂志,没有人会把它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热的三线建设联系在一起。

1964年,为应对可能突然发生的外来侵略战争以及改善生产力布局,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国进行大规模“三线”建设。

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湖南西部地区被国家列入西南大三线建设范围,包括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等在内的43个县市区,总面积10多万平方公里。

“江滨机器集团于1991年由3个厂合并组建,除湘潭本地的矿山机械厂外,另外位于怀化的红阳机械厂是大三线企业,位于益阳的青山机械厂是省属小三线企业。”3月1日,江滨机器集团办公室主任郭卫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毛主席说,三线建设不搞好,他睡不着觉。红阳机械厂就是响应毛主席号召,1970年5月创建的。”原红阳机械厂副厂长朱志介绍。 “三线工厂,要建在深山沟里,布局要分散,选定厂址时,我们在湘西踩点了好多地方。”朱志介绍,最后红阳机械厂落户溆浦县仲夏公社金龙冲。

“大部分三线建设项目进山很深,路不通,水不通,更谈不上通电,建设难度之大无以描述。”省经信委军民结合推进处副处长刘珂介绍,全省先后组织几万人的建筑安装队伍和几十万民兵,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

据统计,湖南三线建设项目总数达71个,计划总投资约45亿元。重要工程除湘黔、枝柳(湖南段)两条铁路干线外,还有一大批军工项目、基础工业与军民合用项目如五一机械厂、凤滩水电站、长岭炼油厂、湘澧盐矿等。

“江麓为三线建设支援了众多技术力量。”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老领导刘金林介绍,1962年,江麓总共3000多名员工,选拔了三分之一的人员支援三线建设。

“好人好马上三线!”邓子纲介绍,为加快湖南三线建设,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从各地(包括外省)抽调了10余万干部和近200万民工参与建设,仅参加湘黔和枝柳铁路建设的民工就达百万人,这在湖南建设史上是空前的。

三线建设,湖南建成兵器、航空、电子、核工业、航天等军工项目35个,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由此获得长足发展,湖南成为全国国防工业基地之一。

“湘黔铁路、枝柳铁路湖南段建成通车,使湖南交通发生了根本改变,一批新型工业城市如怀化、冷水江、娄底、邵阳等拔地而起。”邓子纲说。

到1978年,全省已拥有工业大门类15个,许多重点项目填补了全省工业的空白,并发展成为所在工业行业的骨干和支柱。

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湘企,除少数完成历史使命关停或调整合并外,绝大部分依然生机勃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开放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老牌工业企业,现状如何?

“我们的产量在全国占了近三成。”株硬集团党委书记王辉平自豪地告诉记者。

株洲硬质合金厂刚建厂时,是新中国唯一一家硬质合金生产企业;而如今,仅在株洲市,同行业企业就有300多家。尽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株硬一直稳居“中国第一”,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年,株硬经历几次大的改革调整,但始终对技改高看一眼,正是这种创新的精神让株硬勇立潮头。”株硬集团副总经理徐涛说。

这些伴随新中国成长而发展壮大的企业,除少数完成历史使命关停或调整合并外,绝大部分依然生机勃勃。

已更名为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的株洲发电厂,正计划在株洲县境内建设新厂。

“株洲发电厂以前是城郊电厂,随着城市扩张,所在地现在变成了市中心,搬迁势在必行。”老厂长叶祖余说。

株洲发电厂第一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时,仅有2台6千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现在,两台现役机组进行增容改造后,总装机容量已达68万千瓦。截至2017年底,大唐华银株电发电机组利用小时数,已连续9年排名湖南省火电统调电厂第一,是长株潭地区的主力支撑电源。

新厂建成后,将有2台100万千瓦的机组投入使用。

作为中国铅锌冶炼行业的标杆企业,已更名为株冶集团的株洲冶炼厂,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对当地财政贡献一直保持在10%以上。

随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株冶集团本部与新材料项目将迁往株洲县,冶炼项目将进驻衡阳常宁水口山金铜产业园,脱胎换骨,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湖南是全国军工布局的重点省份之一。目前,这些军工企业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完成了由单一军品向军民融合产业相互支撑的转变,发展潜力巨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滨3个厂刚刚合并时,军品的需求量比较少,生产什么产品需自己‘找米下锅’。”江滨机器集团办公室主任郭卫平介绍,第二次创业非常艰苦,但他们咬牙坚持下来,直至2000年才开始赢利,现在已是湘潭市的纳税大户,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

江滨机器集团目前既是全国军工活塞唯一生产基地,也是民用领域中高档柴油发动机活塞、机油泵的重要生产企业。

“江滨人正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军工精神和过硬的军用技术,实现了融合发展。”郭卫平说。

提到湖南老牌军工企业,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湘潭“江麓”。这家始建于1958年的军工企业,现在的名称为江麓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老厂长刘金林介绍,它不仅是我国实力雄厚的军品生产企业,近些年民品研制也是声名鹊起,其生产的塔式起重机、环卫机械、压路机、挖掘机等产品,畅销海内外市场,“江麓”已成为工程机械湘军中的佼佼者。

目前,我省国防科技工业开发的民品已达40多个系列400多个品种,涉及机械、能源、交通、通讯、轻工、化工、医药、材料、冶金等领域,风生水起的湖南军民融合产业,正在迈向风景迷人的明天。

大事记

1953年1月 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家“一五”计划纲要,湖南省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1953-1957)计划纲要》。

1955年2月 全省基本建设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确定,1955年,全省新增基建工程120多项。

1956年 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4.65亿元,比1955年增长28.8%,提前1年达到“一五”期末计划目标。

1958年2月 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省工业厅,成立省重工业厅和省轻工业厅。

1965年2月 省国防战备领导小组成立,领导战备方面的综合工作,组织三线建设,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担任组长。

1970年4月 新华社报道,湖南煤炭工业发展迅速,已基本实现省内煤炭自给。1969年湖南省产原煤778万吨,1970年达到1103万吨。

1973年1月 省计划委员会拟出《湖南十年初步建成工业省的规划(1971-1980)》。同年8月,国务院21个部、委联合组织14个工作组来到湖南,指导工作。

1975年5月 中共湖南省委决定组织钢铁建设会战,以加快湘潭钢铁厂和链源钢铁厂的建设步伐。

1978年12月底 全省共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42.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52年的19.81倍,年平均增长12.17%。

■亲历者说

我国首台航空发动机诞生

毛主席发来嘉勉信

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 罗广源

1952年,我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分配到株洲航空发动机厂(即331厂)。331厂是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331厂地处株洲南面董家塅,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建设航空工业的6个大厂之一。

1953年,331厂被确定为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331厂扩建中,边建设,边生产,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修理和仿制“雅克-18”军用飞机的发动机“爱姆-11型”,为飞机提供“心脏”,早日装备空军。

1954年,党中央为加强对试制“爱姆-11型”发动机的领导,将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牛荫冠调来331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第二机械工业部选派副局长油江率工作组驻厂督战;我国政府聘请的20多名苏联专家相继到厂指导试制工作。

决定制造发动机后,我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去北京接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资料太多,只好挑急缺、有用的一部分,装了8个箱子,包了一节软卧车厢运回来。

我们是边修理,边累积生产制造经验。从自制一个个小零件开始,逐步掌握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制造技术。1954年4月,苏联提供的全部资料图纸到厂时,工厂总共修理“爱姆-11型”发动机575台,制造各种零组件322种,占全部零件总数的55%。

在消化、研究苏联资料的基础上,大家共同拟订了试制计划书。

试制任务的关键,是要生产出合格的曲轴、中机匣、主联杆等117种组件。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连续十几个昼夜紧盯生产现场,终于将“爱姆-11型”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

1954年8月26日,331厂召开庆祝大会,并向毛主席报告喜讯。

10月25日,毛主席写信给331厂全体职工祝贺嘉勉。全文如下:

第二机械工业部转

国营三三一厂全体职工同志们:

8月28日报告阅悉,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的生产任务。

贺信由部里转到厂里。我们将贺信复制扩大,悬挂在中苏友好桥的“山鹰画刊”旁边,让大家看得清楚。

(一审:夏博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