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歌曲里唱的恰恰是这样一种现实:在外辛苦打拼一年的人们,如果没钱,多半回家过不了年,就算有一点点钱,这年也是过得“心惊肉跳、头皮发麻”。哪还谈得上春节的喜庆、团圆的乐趣?
让人欣慰的是,在湖南,这种“尴尬”的过年方式将成为过去。
潇湘晨报记者王欢长沙报道
2月9日,南方小年。在东莞打工的湖南邵东县灵官殿镇村民张志新和妻子梁菊群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张志新说,他们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的“归途”特别轻松,因为“再也不用担心超过负担的‘人情钱’了”,“2008年,光亲戚结婚、生日、乔迁的宴请加起来就有6家,在外辛苦一年,回来口袋就空了一半,真的很苦恼。”张志新说,由于害怕这些“人情债”,2014年开始,他和妻子带着小孩躲在外面不回乡过年。
2017年4月,《关于倡导移风易俗、弘扬孝文化的决议》拉开了邵东县灵官殿镇破除陈规陋习、禁止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序幕。同时,湖南岳阳、常德、浏阳等地,一场场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陆续开展。
省委书记关注乡村整酒小烦恼
乡村整酒的小烦恼,引起了省委书记的高度关注。1月26日,在湖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常德代表团审议时,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认真听取了省人大代表、澧县码头铺镇刻木山村党总支书记廖双全的发言后,再次问起常德农村红白喜事情况,关注起乡亲们的“烦恼事”。他要求常德各级要大力推动移风易俗,不让农民朋友因人情而烦恼,率先探索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子。
常德农村现在红白喜事情况怎样?农民负担重不重?乡风是否有变化?杜家毫之所以特别关心农民的烦恼事,源于他在常德调研时曾看过的澧州大鼓——《整酒也烦恼》节目,讲述的是一农民修建厕所后,以“三改重点工程”落成名义整酒,艺术地讽刺了农村泛滥的人情之风。捧腹之余,让人体会到的是乡亲们的无奈与烦恼。这个节目给杜家毫留下深刻印象,农民朋友的这一烦恼也一直让他十分关注。
省人大代表、常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对此也深有同感。1月27日,在常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周德睿指出,当前常德农村有些地方确实存在整酒、建房等不良攀比之风。基层调研时,他发现有些地方的农民一年到头有吃不完的酒,有人还因此负债。有的地方喜欢建大房子,外面洋派大气,里面空空如也,多年辛苦打工赚的钱都投在房子上,往往是要了面子、饿了肚子。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湘潭大学副校长刘长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做了一个农村研究的数据库,到目前为止调研了3000户农民家庭,“通过对其中两个村619户家庭调查情况的初步整理,我们发现这两个村的人均年收入大概是15000元左右,他们第一大开支是吃饭等生活开支,约占30%,第二大支出就是礼金往来。两个村中,有一个村在礼金方面年人均支出1800元,另一个村年人均支出1400元,平均占收入的比重约15%。他们的第三大开支是医疗看病。”
现在的常德,这一不良风气在悄然改变。省人大代表、石门县三圣乡山羊冲村村主任黎静告诉记者,2013年起,该村严刹农村整酒风,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出台相关村规民约,从党员干部开始带头做起,只准吃“四种酒”,且规定人情不能超过100元。目前,常德各地农村整酒泛滥之风得以扭转,农村铺张浪费大大减少,农民经济负担大为减轻。
岳阳减少群众人情负担近5亿元
岳阳在“治陋习、树新风”行动中的努力和成果,更是得到了人民日报和央视的关注。
在岳阳的一些村镇,“人情消费”曾让村民避之不及。从几十桌到几百桌,酒席规模越来越大,烟酒档次越来越高,宴请项目越来越多……“天价彩礼”、建活人墓等陈规陋习给基层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人情大于债,头顶锅子卖”,有些群众这样形容自己负担的人情债。但如今,这种风气正在理性回归。
岳阳平江县三里村的徐传德,多年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村干部动员他搬到山下的集中安置点,他拒绝了,原因是怕出不起人情钱。村支书王杏发说,以前贫困户一年也有三四千块的人情消费。
2017年4月,岳阳向“人情歪风”全面开刀。头一招就是在村镇成立红白理事会,老党员、老干部用村规民约为红白喜事定规矩。
在路口村,新郎甘毅刚骑着自行车就把新娘子娶回了家。喜宴8桌酒席请的都是至亲好友。根据村规民约,除至亲外,礼金一律不超过一百元。原来乱立名目的酒席,也被大幅减掉。
在华容县三封寺镇莲花堰村,村民文志松的儿子结婚,文家人在家附近的路段搭设12个喜庆拱棚,还购买了5000多元的鞭炮,准备好好热闹一番。
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得到消息后,报告给镇党委书记黎志良,黎志良带着电子鞭炮主动来到文家。“镇里推行节俭婚丧,村里买了三挂电子鞭炮,谁家需要都可以来借。”黎志良说,电子鞭炮既环保又省钱,也不影响喜庆气氛。
经过一番耐心的劝导,文志松从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逐渐接受了建议,并主动带动亲朋好友拆除了12个拱棚,退掉了准备第二天中午燃放的鞭炮。婚礼当天,文家只在门前搭了一个拱门,现场燃放了电子鞭炮。文志松算了一笔账,这顿喜宴他们家省下了近1万元。
受益的不仅是文家。据介绍,三封寺镇以前每户每年人情开支平均1.85万元,现在降到了5550元。全镇8500户可减少支出1个亿,相当于全镇4万亩粮食面积的总产值。
另一方面,岳阳在专项整治中,对党员干部的婚丧嫁娶,也划出纪律红线。2017年己有33名党员干部因此受到处分。
如今,岳阳市各乡镇,十字路口、电线杆上、墙壁上、宣传栏里……“除陋习、树新风”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吹吹打打、燃放鞭炮、摆排场办红白喜事的少了,移风易俗的新观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岳阳1212个示范村新办婚事、简办丧事近万起,劝导群众不办无事酒近2万起,群众减少人情负担近5亿元。
多地“广教化美风俗”蔚然成风
素来敢于破旧创新的浏阳,在“广教化,美风俗”行动中同样走在了前列。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必须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黎春秋曾表示,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方为治本之策,通过党政引导、党员干部带头遵循,发动社会全员参与,扎实推进移风易俗。
对于体制内的领导干部,越过红线就顶格处理;对普通群众,依托“红白理事会”,通过村规民约对办酒范围、桌数等进行劝导限制,比如只有结婚、丧葬、乔迁和70岁以上老人整寿才能办酒;结婚不超过30桌,乔迁不超过20桌,大寿不超过10桌;贺礼100元封顶,提倡50元……
如今,浏阳30多个乡(镇、街道)的村(社区)都将红白喜事操办要求写进《村规民约》,285个村(社区)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将“文明办酒”的理念落实成规章制度。
中和镇长安村张秀英老人度过了一个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的80岁大寿——儿孙们一起买了个蛋糕,轮流向老人行跪拜礼,陪她吃了顿家常饭。子孙们还围着老人拍了张和和美美的全家福;乡亲们向老人送上生日祝福。其他亲友想来祝寿的,都被老人婉辞了,红包贺礼也一概不收。当地镇政府根据移风易俗奖惩办法,给予600元奖励,并授予老人“文明风尚”奖牌。
在如今的浏阳,“红白喜,要简单;礼太多,有压力;宴太多,心很烦……”的“移风易俗三字经”在村民当中广为传唱。
长沙其他区县也不甘落后,在宁乡、望城等地,“发起移风易俗进攻战,坚决根治大操大办陋习,倡导清爽文明镇风”的相关文件和决议,摆在领导干部们的案头,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成立,赢得了村民们的大拇指点赞。2月6日,望城区乔口镇村民罗建国给父母发了一条短信说,今年他的婚礼就在老家办,“一切从简,花费不超过2万元”。
短评
有破有立方能移风易俗
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规定乡村宴请类型、规模、礼金数额,从常德到岳阳,从浏阳到望城、宁乡,一系列举措实实在在减轻了群众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种种陈规陋习,湖南各地采取破立并举的方式积极推动移风易俗,顺应民心、符合民意。
移风易俗,根本上就是破,改变陋俗。但一些陈规陋俗历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掉,必须有一种新风取而代之,这就是所谓的立,如举办集体婚礼,制定一种乡规民俗等,只要成为社会共识,陋俗势必会被改变。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归根结底,有破有立方能移风易俗。一方面,要求公民在新时代要有新思维、新观念,追求新时尚。另一方面,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移风易俗就会真正取得效果。
本报记者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