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贫
成风化人
湖南日报记者 陈薇
文化扶贫,最为关键的是,扶贫扶志,成风化人,激发出贫困地区农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内在动力。
2017年,湖南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文化扶贫工作迅速开展,卓有成效。其中,永州、怀化、湘西、张家界等地的文化扶贫工作亮点频出。
把好戏送到百姓心头
2017年6月至10月,永州市“精准扶贫 文化下乡”活动面向全市贫困乡村铺开,为基层群众奉献700余场次的文艺节目。其中,由永州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各县区文体广新局承办的永州市2017年“文化扶贫”巡演暨优秀传统文化进村活动在全市17个贫困村全力推进。
为保证扶贫巡演活动高效推进,永州市成立了以市级领导为组长的领导班子,组建了以祁阳祁剧团和宁远九嶷山艺术团为班底的演艺团队,并严把节目关,加强巡演督导,确保演出效果。
演艺团队加大文艺精品的创作、编排力度,充分凸显“精准扶贫”主题,打造了别具风味的歌舞《长鼓欢歌》《风筝误》,连说带唱的快板《精准扶贫在永州》、三句半《打赢攻坚扶贫战》、幽默诙谐的小品《我们都是一家人》《扶贫队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贫困村山高路远,演职人员克服长途颠簸、场地简陋等困难,不断打磨节目质量,表演力求原汁原味。宁远县九嶷山乡紫江村交通不便,舞台车进不去,演员们就在水泥地上演出,感动了乡亲。“在台上看到笑脸,听到掌声,我充满了激情。”永州本土笑星周双喜说,“观众叫好,要再来一个,我们就接着演一个,不知疲倦。”
“文化扶贫”巡演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工作中的“扶志”作用。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塘头坪村的唐大爷说:“看了巡演活动,觉得脱贫光荣,当懒汉可耻。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还不自力更生,早点脱贫摘帽,那真没脸面在村里呆下去了。”
永州,只是一个缩影。记者从湖南省文化厅获悉,2017年,全省94家专业剧团、229个文化馆馆办文艺团体、近2万个民间文艺团体、964个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分队以“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志愿服务”等形式进行各类演出达5.55万余场,惠及群众2443万人次,演出地点覆盖全省每个贫困县、贫困村。
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岁末年初,怀化市中方县桐木镇大松坡村村民在文化广场演出自编自演的节目。驻大松坡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唐智能说:“村门口有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部的人气被带旺了,干群关系也更紧密了。”
2017年8月,“全省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在中方县召开。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岳阳市、益阳市、中方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桑植县代表介绍了推进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经验。目前,中方县130个村已全部基本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据湖南省文化厅规财处负责人介绍,2016年以来,中宣部和湖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和民族自治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怀化市有170个示范村和752个覆盖村纳入实施范围,是全省最多的市州。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省共完成279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100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化器材配置任务。
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群众便于参与、乐于使用,有了自我展示、文化交流的平台,不仅催生了一批业余文化团体,还体验到了政策宣讲、文体活动、娱乐健身等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改善了基层群众娱乐难、健身难、培训难等问题。
“村级示范点,搭在家门外,文化真扶贫,农民乐开怀”,成了老百姓的心声。
“文化因子”能创造巨大财富
2017年,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苏木绰”节目走进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深入挖掘“苏木绰”作为土家族居住之源、文化传承和鼎盛之源的深刻内涵,展示了高花灯、古法榨油、鸡罩捕鱼、毕兹卡相亲会等土家族民俗文化,推介了土家族特色建筑、自然生态、土特产品,带来了石堰坪村及邻近村的文化旅游热潮。一年中,王家坪镇旅游接待人数逾20万人次,该地居民人均增收2000多元。
近年来,湘西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逐渐打造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和乡村旅游胜地。除了旅游开发,十八洞村的贫困苗族山寨积极振兴传统工艺,大力传承苗绣,直接带动全村225户村民930余人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说,“文化因子”能带来巨大财富。他组织村民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每次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嘉宾。每次文化活动,都陈列着石栏镇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因优质而被游客和嘉宾认可,迅速推向市场,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增值。如今,麻正兵的“特色扶贫模式”成了花垣县努力效仿并大力推广的模式。